一次移動平均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次移動平均法是一個名詞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一次移動平均方法是收集一組觀察值,計算這組觀察值的均值,利用這一均值作為下一期的預測值。是對時間序列的數據按一定跨越期進行移動,逐個計算其移動平均值,取最後一個移動平均值作為預測值的方法。
一次移動平均法是直接以本期(t期)移動平均值作為下期(t+1期)預測值的方法。在移動平均值的計算中包括的過去觀察值的實際個數,必須一開始就明確規定。每出現一個新觀察值,就要從移動平均中減去一個最早觀察值,再加上一個最新觀察值,計算移動平均值,這一新的移動平均值就作為下一期的預測值。
一次移動平均法一般適用於時間序列數據是水平型變動的預測。不適用於明顯的長期變動趨勢和循環型變動趨勢的時間序列預測。
一次移動平均法的特點
一次移動平均法有三個特點:
①預測值是離預測期最近的一組歷史數據(實際值)平均的結果;
②參加平均的歷史數據的個數(即跨越期數)是固定不變的;
③參加平均的一組歷史數據是隨着預測期的向前推進而不斷更新的,每當吸收一個新的歷史數據參加平均的同時,就剔除原來一組歷史數據中離預測期最遠的那個歷史數據。
一次移動平均法的預測模型
一次移動平均法的預測模型為:
\bar{x}_{t+1}=M^{(1)}_{t}=\frac{x_t+x_{t-1}+\ldots+x_{t-n+1}}{n}
式中:xt + 1:為t+1期的預測值;
M^{(1)}_t:為第t期一次移動平均值;
n:跨越期數,即參加移動平均的歷史數據的個數。
一次移動平均法的兩種極端情況
1、在移動平均值的計算中包括的過去觀察值的實際個數N=1,這時利用最新的觀察值作為下一期的預測值;
2、N=n,這時利用全部n個觀察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預測值。
當數據的隨機因素較大時,宜選用較大的N,這樣有利於較大限度地平滑由隨機性所帶來的嚴重偏差;反之,當數據的隨機因素較小時,宜選用較小的N,這有利於跟蹤數據的變化,並且預測值滯後的期數也少。
設時間序列為:X1,X2,...,移動平均法可以表示:
F_{t+1}=\frac{(x_t+x_{t-1}+...+x_{t-N+1})}{N}=\frac{1}{N}\sum^{t}_{t-N+1}x_t
式中:
X_t為最新觀察值;
F_{t+1}為下一期預測值:
由移動平均法計算公式可以看出,每一新預測值是對前一移動平均預測值的修正,N越大平滑效果愈好。
一次移動平均法的優點
1、計算量少;
2、移動平均線能較好地反映時間序列的趨勢及其變化。
一次移動平均法的限制
限制一:計算移動平均必須具有N個過去觀察值,當需要預測大量的數值時,就必須存儲大量數據;
限制二:N個過去觀察值中每一個權數都相等,而早於(t-N+1)期的觀察值的權數等於0,而實際上往往是最新觀察值包含更多信息,應具有更大權重。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