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財神(王士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財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財神》中國當代作家王士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財神

第一次聽到「財神爺」這個名字,是在我懂了些事的[童年]]。

除夕夜,奶奶在屋裡一側放米麵瓦罐的條几上,放上供品,點了一炷香,口裡念頌着:「財神爺」呀,照護照護咱這窮家吧,讓我們日月過得寬展些吧!說完,便虔誠地磕頭,起身,就叫着我,讓我也跪下磕頭。站起來,我便納悶,牆上黑乎乎的,哪來的「財神爺」?其實,我不知道,因為那時家裡窮,沒有錢買老城裡就有的「財神爺」畫像,奶奶敬奉的「財神爺」在她心裡。這便是我對 「財神爺」最早的認知,但那時卻全然不知「財神爺」尊顏如何、姓甚名誰?

念完完小,鄰里老學究家裡的《封神演義》讓我讀了一遍,「財神爺」趙公明的名諱便記在了心裡,卻仍然沒記住這位老神仙為何方人士。確切地記住財神故里,是我和當今散文大家周明老師的一次交流,自報家門時,周老師說,他是陝西周至人,那裡的集賢鎮是財神趙公明的故里。這一下,忘不了了。

當我走進西安曲江樓觀道財神文化展示區時,那一塊精美石刻上的簡介,讓我眼前一亮,原來,財神趙公明的故里就在這裡!

看完賜福殿、財神殿、招財殿等諸多的殿堂,我流連於財富文化廣場,心中回味着走過眼帘的那一幕幕場景和導遊敘說的那一段段言詞,梳理着,記憶着,印象深刻的卻是開頭那段趙公明的身世講解。

傳說趙公明年輕時家境貧寒,為木材商打工。因他力大技精,又為人誠實守信,仗義勇為,深得工友信任,亦得木材商讚賞,多次受到獎勵。趙公明攢下錢財以後,又借貸工友的錢款,憑着勇氣膽識和誠信,自任木材經營商。由於他目光遠大,胸懷寬廣,獲得眾多客戶信賴,生意愈做愈大,積累了巨額財富。有人借趙公明的百金做生意,不料遭遇天災虧本,一時無力償還。趙公明僅僅讓其還了一雙筷子,抵消了所欠的債務。

如今,已經沒有必要考證這段傳說的真偽了,但數千年來這段傳說產生的正面效應,也就是當下所說的正能量卻是當真的。趙公明這樣的古代仁商,也許是虛構的,但當下要是多一些這樣的仁商,對扶貧濟困,對促進社會共同富裕無疑是具有拉動和促進作用的,否則,讓那些為富不仁的人先富起來,意義何在?

我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將誠信仁義、扶貧助困、學道修行、和睦鄰里、隱惡揚善等眾多美德集趙公明於一身,將其奉為財神,委實衍生了一代代的仁商,的確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也不能否認,一心追求「招財進寶、發財升官」也催生了不少貪官污吏。正如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說:「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前些年,在不少景區的廟觀中,常見的場面是財神爺前摩肩擦踵、頂膜禮拜的信眾。以至於一些與財神爺不搭界的景區,也建起了財神廟,以聚攏香火錢。看着那些動輒花費數百元、上千元焚香燒紙的信徒,能說內中沒有燒了公家錢的貪官污吏麼?當然,更多的平民百姓對財神的虔誠,是他們期望得到財神的保佑,讓他們財運亨通,生活幸福。

我更佩服曲江樓觀景區策劃者和管理者的文化自信和打造手法。像財神文化景區裡的 「道·夢空間」和「集賢古樂」,是最吸人眼球的文化亮點。《道·夢空間》用多媒體互動的現代科技手法,將舞台和觀眾區融為一體,以「音詩畫」的形式表現「道法自然」,讓人在夢幻中身臨其境,體悟了超時空的視覺感官。「集賢古樂」融匯秦漢唐宋多種藝術元素,吸收元、明、清歷代姊妹藝術和民間音樂精華。演奏風姿瑰麗,韻律古樸天成,氣質典雅莊嚴,程式結構嚴謹而富有變化……讓人賞心悅目、餘味不盡。至於財神文化景區的宏偉、典雅、絕妙則在讓人震撼的同時,又會使人頓生敬意。這是我見到的最大的財神祭祀場所。其正財神廟規劃布局以泗水歸堂,五路財神為概念,形成以三進財神殿為核心的建築院落,又以偏殿和小廟構成眾神體系,使華夏正財神廟成為民俗吉祥福神的綜合展示園區,構造了大氣的文化氛圍,這在全國是少見的。由此我想到了我們家鄉運城的關帝廟,這個如今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關帝廟,在這個趙公明財神文化區面前,卻顯然小了許多。但流傳了1800多年的關公精神內涵忠、義、仁、勇、禮、智、信卻不能小覷,他和趙公明誠實守信,仗義疏財的精神一樣,是經過歷史的實踐和檢驗而沉澱下來的,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是符合我們這個時代所要求的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趙公明、關羽、比干不僅古代而且現在一直被人們奉為正財神、武財神和文財神,是因為商賈們敬佩他們的忠和信,希望他們作為自己生財有道,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另外,人們也希望商賈們堅守誠信進行交易,把他們奉為公正的化身,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

離開財神文化區,回望着漸去漸遠的景區,腦子裡湧起的,卻是對財富文化的思考。

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績有目共睹。我們的社會,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確實已經成功地走向了富裕。但遺憾的是,一些先富的人或群體,只記住了當初那條路線的前半部分,而忽視了「以先富帶動後富」。收入分配的差距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貧富差距的過大,帶來了不少社會矛盾。這裡,我不想再贅述當下一些說法的細節,只是和大眾一樣地期盼着,我們國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人民帶來繁榮昌盛、共同富裕的「兩個一百年」![1]

作者簡介

王士敏,山西垣曲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