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山鄉紅燭的燃燒與熄滅(100)(陳春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一支山鄉紅燭的燃燒與熄滅(100)》是中國當代作家陳春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支山鄉紅燭的燃燒與熄滅(100)
中午正準備午休時收到同學發來的信息:「方宗元走了」,我的眼淚止不住在眼眶裡打轉,悲痛之情湧上心頭。宗元兄才52歲啊,去年剛評上高級職稱,正是年富力強,享受生活的黃金時期,人生就這樣早早被劃上了句號。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們同窗三載中師三年畢業,風華正茂的人生花季,懷揣着夢想和未來生活的信心,帶着對教育事業的虔誠,從桐城分配到當時同屬安慶地區的山區縣貴池當一名鄉村小學教師。當時我們桐城師範畢業生充足,為支持山區教育事業,有40餘名畢業生選擇離開家鄉,在當時交通並不發達時過長江落戶貴池鄉鎮小學。我們用了整整一天時間乘車來到貴池縣教育局報道,他肩挑兩隻麻袋裝着家裡分給他的全部家當,鐵了心在貴池成家落戶,從事黨的教育事業。
由於第一次出門再加上帶的許多行李,又挑着兩麻袋先到位於現在趙家洋房的縣教育局領好介紹信,又帶着全部家當到原觀前區輔導學區,由於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找關係走後門,被分配到當時最為偏僻的經濟落後的茅坦鄉,最後被安排在交通不便、三面環水,隔一條青通河與銅陵為鄰的貴池最邊緣地帶汀洲村,他拖的兩麻袋是陪他過江的全部「嫁妝」,也隨他落戶汀洲村。原本可上桐中考重點大學的高智商人才就這樣的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祖國的最基層教育事業,從當初的轟轟烈烈跳出農門又重新回落農村,被定格在最基層。本來是世上最優秀的璞玉,卻做了打牢國家基礎教育的基石。
方兄與我同年,當年的我們只有19歲,小小年齡現在正是被慣養呵護的年齡,我們卻背井離鄉,遠離家鄉和親人,當起小學教師。當時的農村小學民辦教師多,為數不多的公辦教師都在當地成了家,除了想家和完成教學任務,一日三餐成了最大的難題,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多少清苦和困難需要我們克服。與我們一道分配至梅村山裡的一位同學,每天等到天真活潑年幼無知的孩子散學後面對大山、孤獨和思鄉總是以淚洗面。以致被分配至江南貴池我們八二(4)班13名同學就有4人因為種種困難和寂寞調回安慶。
聽到噩耗後我們班剩下的8名同學分別從木閘灌口觀前於當天下午匯集到城內奔赴他家慰問其家屬,在弔唁和送他最後一程的追悼會上,止不住的眼淚多次打濕了紙巾。因為這仿佛也是在悲鳴自己,從他的身上個人奮鬥和人生閱歷可以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我比他幸運的是同被分配到觀前輔導學區後被調到交通便捷318國道線上馬衙鄉,又達到自己的理想安排到離城較近的大路小學。如果我同樣被分配到邊緣地區,沒有遇到現在的人生伴侶,也沒有抓住機遇改行到市區,說不定今天倒下去的就是自己。
由於地理位置的邊緣化和社會的固化因素,方兄雖主觀上個人不斷奮鬥,但一直未脫離分配所教的茅坦鄉,33年教齡中先後在汀洲小學、山湖小學,錢龍小學任校長,後茅坦鄉被合併後任墩上中心小學教導主任、副校長。紮根偏遠山鄉默默無聞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直到英年早逝戛然而止,一顆燃燒自己的山鄉紅燭就這樣熄滅了。
回想在師範三年,我與他接觸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對他的了解也多一點。他家居桐城城關東門大橋東邊,讀書時曾多次邀請我到他家玩。他幼年喪父,和母親及一個妹妹相依為命。第一次認識他,是我們開學剛幾天,被安排在教室至學校大門口中間的山崗上挖土平整校園,現在應該是推土機乾的活,並已經蓋了學校辦公樓,黃土山崗硬難挖,大家有談有笑,任班上勞動委員的他健談、樂觀開朗,我們都加深了對他的了解。但我們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並不是勞動和打籃球等體育活動,而是音樂和唱歌。當時我們倆應該是學校文娛積極分子,經常在一起吹笛子、切磋口琴技藝、唱蔣大為的《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關貴敏的《駝鈴》,在一起抄鄧麗君的歌,一有流行的新歌出現就互相抄歌詞歌譜練唱。有一次班上舉行元旦慶祝活動,我唱了一首《咱們的牛百歲》插曲,教我們音樂的孫老師給我伴奏,一結束,他第一個祝賀我,肯定我唱得好。記得有一次在全校的文藝演出活動中,我們倆合作表演了相聲《吹牛》,讓我倆在全校師生中成了名人,同屆不同班的,低年級的校友打開水、食堂排隊吃飯時都主動與我們打招呼,混了個熟面孔。
記得1985年他被分配茅坦後不久,有個周末我和里山的林東平同學借了一輛破自行車,從大路出發三個多小時行程到汀洲小學看他,當時也沒有電話,他很吃驚和高興,正趕上學校食堂里加餐吃魚宴。晚上他詢問我的近況,並坦誠地告訴我,當地供銷社有個女生與他交往甚密,說他不打算調回桐城,準備在貴池安家落戶了,並徵求我意見。
去年底我們去看望他時雖消瘦了不少,但精神很好、很樂觀,竟不知這是最後一次見面。今年上半年他女兒出嫁,還給打我電話,希望我能參加。後來的日子因為瑣碎和平凡雖時常想起,但未曾打一次電話詢問他的病情,心想即使身患病症,生活上十幾年是不成問題的。
作者簡介
陳春明,男,公務員,湖北省黃石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