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念三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之觀法,是佛教天台宗重要理論之一,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訶止觀》卷五上,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於一念之中。

詞語出處

天台宗之觀法,觀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諸法也。 一心三觀,北齊慧文禪師於中論發之。 一念三千,天台大師於法華經發之。 三千者,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境界為界,據由圓融之妙理。 此十界互具十界,則相乘而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如之義,則相乘而為千如,此千如各有眾生,國 土,五陰三世間之別,則相乘而為三千世間。 於是一切之法盡矣。 止觀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己,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止觀五曰:『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諸性自爾,非作所成。 如一微塵,具十方分。』【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詞語分析

一念三千 所謂一念,天台宗指的是心足具一念,即稱一念。 與作為時間單位的一念不同。 所謂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與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三千性相 三千性相,即百界乘以十如是,是為一千,配以三世用,成三千性相。 三世用 色之與心者、謂眾生有情世間也。 六塵境界者、謂器世間也。 畢竟無念者、謂正覺世間也。 此三世間各具千如、共成三千性相。 而三千性相同是一心。 百界 百界由十法界互具而成。 十如是 百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即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能力、力用)、如是作(所作所為)、如是緣、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來究竟 十法界 十法界包括包括六凡法界、四聖法界。六凡法界:地獄道、畜生道、鬼道(三惡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三善道)。 四聖法界:佛(果位)、菩薩(因地),辟支佛、阿羅漢。 世間生死流轉的眾生,都可以歸納到十法界。

禪意講解

天台宗認為:「起一念必落一界」。 如果起了一個最重的十惡業之念,特別是猛烈的嗔恚心,就是一個地獄道的因; 動了一個中等十惡業之念,與貪心相應的,便是一個餓鬼道之因; 起了一個輕微十惡業與愚痴心相應的心,是一個畜生道之因。 而修十善業的我慢貢高者是阿修羅之因; 行中品十善業與倫理五戒相應的是人道之因; 行上品十善業的是升天道之因。 六凡法界之外,有永絕生死流轉的四聖法界: 一念與「四聖諦」無相、無我相應的就是阿羅漢法界的緣起; 一念與「十二因緣」相應的就是辟支佛法界的緣起; 一念與六度四攝、自覺覺他相應的就是菩薩法界的緣起; 一念與慈、悲、喜、舍,真如法性相應的就是佛法界的緣起。 由此可見,起一念就是一個受生之因; 超越世間的四聖法界也從一念相應而起,當知一念的重要性! 佛門修行用功的功夫也就要抓此一念,迴光返照,令心住於淨覺妙明、真如法性的無住境界。 「念念刮磨心垢盡,時時話護道菜焦!」 天台宗《小止觀·六妙門》開篇就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 佛教的簡明切要的提示。 所以,佛教是最上乘的精神文明,要尋求世界和平、人類文明與進步,只有從深明因果,無我無相的佛教中求! 另外,對於一念三千的理解,還要特別注意的是: 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後,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後。 如果認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墮於縱過; 如果認為三千某一時具於一心,又墮於橫過。 一念三千的真正含義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還要說的是:此「即」既不是二物相合之即,也非背面相翻之即,乃為當體全是之即。 三千無盡的諸法,全在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五陰之身和所依的國土,也和此一念相同。 因此,天台六祖荊溪尊者在《止觀輔行》第五卷之三,曾經說:惡國土的十如,善國土的十如,無漏國土和佛菩薩國土的十如,「土雖差別,不異寂光,寂光雖寂,不異諸土」。

天台宗

天台宗,又稱法華宗,與華嚴宗、法相宗,合稱「教下三家」。 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入中土,逐漸形成十大宗派,其中天台宗是第一個創立的宗派,歷史悠久。至晚唐之後,十大宗派名存實亡。後來,有漢傳十三宗的說法,而天台宗赫然在列。 創立 天台宗始創於南北朝智顗。智顗,世稱「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山祖師,俗家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人。 其父是梁朝官吏。 梁末亂起,與家人分散,顛沛流離中遂在荊州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為僧,時年十七歲。 次年,在湘州(今湖南長沙市)果願寺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南朝陳文帝天嘉元年(560),智者大師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於光州(今河南光山縣)大蘇山,他就前往請益。 慧思為他演說四安樂行,他日夜勤習,造詣甚深。 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 陳光大元年(567)慧思臨去南嶽時,囑他往金陵(今南京)弘傳禪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東下,到達陳都講禪。過了兩年(569),受請主瓦官寺開講《法華經》,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一宗教觀的基礎。因為智者大師時常在天台山講法,因此這個宗派被稱為天台宗。 由於天台宗的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傳承 天台宗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提出的理論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該宗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理論體系完備,對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 9世紀初,傳到日本。 13世紀,日本天台本宗分出日蓮宗。 時至今日,天台宗位列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佛教八宗之一。 天台宗之僧徒,即被稱為台徒;天台宗之道法,稱為台道。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屬於「天台三大部」之一(其他兩部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    [1]

參考文獻

  1. 一念三千,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