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一年又一年(高莉玲)

一年又一年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一年又一年三》中國當代作家高莉玲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一年又一年

[春節]]剛剛過去,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還在享受着難得的休閒時光。看着家家門口掛着的紅燈籠,思緒轉回到過去的一個又一個新年。

記憶中最深刻的還是在老家,一大家人一起過的那些年。

小時候常聽爸爸和我們說:我們的爺爺奶奶原本是生活在長江邊的,爺爺曾經是峽江險灘上的一名縴夫,為了生計他還做過挑夫,奶奶和他一起勤奔苦做,無奈流年離亂,一族人開始逃荒。他們從秭歸出發,一路走走停停,最後在遠安縣的大山腳下安定了下來。在那裡開山種地,搭了個勉強遮風避雨的小窩,除了在逃荒路上出生的大伯,爸爸他們幾兄妹都出生在那個小山村。

我們那裡把奶奶叫婆婆,從我記事起婆婆的背就有些駝了。她小時候被裹過腳,走起路來有點搖搖晃晃,就這樣每天都還是有做不完的事。上工勞動,屋跟前菜地,豬圈裡幾頭大豬,一窩咯咯咯叫的雞,還有一大家人三餐飯食,漿洗縫補,就連屋裡大大小小十幾個泡菜、醃菜罈子也都等着她加菜換水……

那個年代,家裡多幾個勞動力可以多掙些工分,婆婆爺爺卻不讓爸爸他們幾兄弟在家做農活,拚命讓他們讀書,爸爸兄妹六人中兩個大學生,兩個高中生,就連姑姑也念了中學。在當時那個年代,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着婆婆爺爺,要讓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有機會看到山外的世界。就這樣,二伯、爸爸、四爹、幺爹先後走出大山,在外面工作、生活。後來二伯因為生了一場大病又遇上國家分流政策,無奈地離開工作崗位,回到了生養他的小山村。

放寒假我們都會回老家過年,多半時候都是三哥來家裡把姐姐和我先接回去,爸媽臘月二十八、九再回家準備除夕團年,在縣城工作的四爹、四媽和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工作的幺爹、幺媽,也都早早在做回家過年的安排。在那個年代,書信是唯一的聯繫方式,收到他們準備回家過年的書信,全家人都開始盤算歸期。幺爹他們從西昌回老家過年,在他那邊出發得三天才能到宜昌。從宜昌到我們老家每天只有兩趟過路班車,下車後還有三十幾里的路程,運氣好的話可以攔着個拖拉機坐坐,坑窪的山路,人在拖拉機後廂里一路顛簸,還有直往脖子裡吹的冷風,只能用圍巾、帽子捂嚴嚴的,只留一雙眼睛在外面。就這樣也不是每次都能碰上的,多半數還是步行回家。

因為過年爸媽、叔嬸們都回來,正月里好多親族、鄉鄰們都會來拜年、小聚,我們家過年總會格外熱鬧。

婆婆從臘月十幾就開始忙年。早早殺好了年豬,一條條肉掛在火籠熏的油亮。臘月二十三四就要開始準備磨糯米,磨好的粉漿用布袋吊干水份。然後就要開始磨黃豆打豆腐,這是個需要人手的活路,身體不太好的二伯也來幫忙,他把火架的旺旺的。一個木架子放在鍋上,裝滿豆漿的袋子不停擠壓,豆漿流進鍋里熬煮,不一會鍋底就結了一層黃黃的鍋巴皮,鏟下的那層鍋巴可是我們的寶貝,趁熱放到嘴裡,有點苦味、淡淡的糊香,最後是黃豆的清甜。點了滷的豆花舀進豆腐箱裡,上面再壓上石頭,那幾天我們總愛踅摸進那間小屋,看豆腐一點點被壓出水份,潔白的豆腐塊靜靜地躺在箱籠里,和我們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

還要磨魔芋、做肉糕,做蒸菜,平時做好的乾菜、醃菜都派上用場,切的細細的鹽菜和肉皮紅亮的肉片擺在一起準備做扣肉,酢廣椒、干豇豆、干土豆片……婆婆象變魔術樣一樣一樣把平時準備好的乾菜細菜都拿出來準備除夕的年飯。

趁着年前的好天氣,還要把家裡的被子、床單都洗乾淨,一個大太陽下來曬的香香的,專門為從遠處叔嬸們準備的被子、床單也從柜子里抱出來,趁着好天兒,曬上個一天,床上墊底的干稻草也見了陽光,晚上再鋪上去格外軟和。

除夕總算到了,一大清早果盤裡就裝滿了苞谷泡、紅薯條、南瓜子、還有秋天收下的板栗,因為放了一段時間,裡面一層薄皮皺皺的,剝起來有點難,我們有的就連小皮一起吃掉了。灶房間的蒸格子裡冒着大氣,大鍋里煮着豬頭、臘肉,香氣直往外竄,大人們忙着做年飯、寫春聯、熬糨糊、貼年畫。我們揣着滿口袋零食一會看貼春聯一會又跑到灶屋間聞聞肉香。團年席上,平時難得吃到的菜餚擺了一桌子,可忙壞了我們,一頓飯下來肚飽腸膩,吃過晚飯後,我們攏進火籠屋玩小玩藝,丟幾個板栗放在熱火堆里,烤熟了的栗子殼叭的一聲裂開,崩到一邊,就搶着找燙燙的栗子吃,再就是擠在一起下彈子棋、擺軍棋,等候午夜的煙花鞭炮和新年的壓歲錢。

初一到了,拜年的客人也登了門。婆婆端出爸媽,叔嬸們從外地帶回的糖果、點心,我們看着眼饞又不敢上前去拿,她過來小聲地說:猴孩們,給你們留的在屋裡,我們奔向小屋,窩在房裡,吃着、笑着……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初幾的我們都要從老家回到城裡的家,書包里裝的滿滿的,都是婆婆給我們準備的零食。每次大伯都會送我們,他挑着大包小包,走幾十里山路,一直送到我們上車,車慢慢開動了,還看到大伯站在那看着我們漸漸遠去的方向……

後來,我們慢慢長大,在城裡過年的次數多了起來。媽媽到了臘月就開始忙起來,給我和姐姐做新衣服,在書上找好樣式,先在報紙上剪出圖形,再放到布上劃線動剪,最後上縫紉機,她還喜歡在衣服上格外的加點裝飾,一道花邊,幾個褶子,總是看了又看、比了又比才會滿意。然後要忙着醃肉、醃魚、灌香腸,陽台上搭起個架子掛滿了臘貨,我和姐姐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先到陽台報個到。過了臘月二十五就要開始炸麻頁,和好的麵團擀成薄薄的面片,用刀切成長方條,中間劃上一刀兩頭翻卷一下,輕輕放進滾熱的油鍋里,霎時間油花翻起,金黃的麻頁在油麵上打轉,我和姐姐經常是一步不離守在鍋邊,等着嘗剛起鍋的麻頁,稍涼的麻頁一口下去脆脆的,咸香裹着油香,涼透了的麻頁會小心地收在口袋裡,新年裡招待客人用。接下來的幾天要炒瓜子、炸圓子,蒸蒸菜,做滷菜、熬湯、做甜灑……媽媽白天要上班,這些活都是晚上下班回來忙完家務才開始的,過年前幾天,幾乎都會忙到夜深。

除夕的團年飯最受歡迎的菜總是媽媽最拿手的鹽菜扣肉,珍珠圓子,一家人喝着飲料聊着天,吃過團年飯照例是要等待春晚的,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一個精彩的節目我和姐姐都有默契的不再講話。就這樣,一年一年,從黑白小屏幕到彩色電視,春晚和我們相伴一個個除夕之夜。新年的鐘聲快要敲響,遠處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我們全家在陽台上也點上煙花,一時間,城市的夜空升騰起各種圖案,我和姐姐興奮地大喊過年啦!

時光匆匆流走,姐姐和我都先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為人妻、為人母,父母卻漸漸老了。我們也學着象她們當年那樣開始忙年,菜場裡兜兜轉轉,超市里挑挑選選,大包小包的肉、菜、雜蔬搬回家,有模有樣的學做幾個年夜菜。也會為孩子們準備好過年的新衣服,但不像媽媽當年那樣親手縫製,可以到成衣店為孩子選擇各種款式。也會在年前準備好各種乾果、炒貨,但再也不用象那些年婆婆,媽媽她們一樣夜深了還守在灶旁一鍋鍋炸、炒。也會學着變着花樣準備新年的飯菜,市場裡豐富的品種再也不用象媽媽當年那樣準備各種腊味,成菜。市場上各種時鮮蔬菜讓我們在新年裡就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從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絞盡腦汁準備過年飯菜的那些年到現在的酒店團年宴;從濃油醬赤的一桌團年宴到追求綠色健康的新理念。過年,不再為一頓團年飯費盡心思;也不會再會趕製一件新衣忙碌到深夜;過年,回家的親人再也不用日夜兼程的行進在奔波的路上,便捷的交通把家鄉和遠方連在一起;過年,親人們從曾經的見字如面到聞聲聽語,到現在家人間的微信群把我們緊緊粘在一起。雖不再有圍爐守歲,親人間們也感覺天涯咫尺……在這個節日裡或聯續親情或休養身心。

時間在指縫間悄悄流走,我們也在一年又一年的守望中走過中年,從盼望着新年的喜悅到享受團聚的溫情,慢慢體會到過年情結是一個家族、一個家庭的情感歸屬,從享受過年的熱鬧到懂得感受親情、守望家人。

過年,記錄了多少溫暖的記憶,勾連着一個個家庭的情感脈絡,也勾連起我們這個大民族共同的美好情結,在這樣一個日子裡,無論天南地北、無論是否相識,見面的第一聲問候,一定是一聲:新年快樂!

一年又一年間,我們從昨天走來,有苦澀、有甜蜜、有對過往的回望;一年又一年中,我們享受美好時光,這裡有對歲月的感懷和身邊幸福的滿足;一年又一年裡,我們對明天滿懷希望,我們也許已不再年輕,追逐夢想,腳步永遠不會停下……

一年又一年![1]

作者簡介

高莉玲(海棠心語)宜昌市人,宜昌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