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為中國人爭氣
一定要為中國人爭氣,人物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童第周(T.C.Tung,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畢業於復旦大學,後在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東大學、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任教;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童第周通過對兩棲類和魚類的研究,揭示了胚胎髮育的極性現象;通過研究文昌魚的個體發育和分類地位,在對核質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魚類的核移植研究,為20世紀70、80年代國內完成魚類異種間克隆和成年鯽魚體細胞克隆打下基礎。
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於北京病逝。童第周、葉毓芬二人被譽為中國生物學界的"居里夫婦"。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勤縣一個偏僻的山村里。因為家裡窮,他一面幫家裡做農活,一面跟父親念點書。
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他文化基礎差,學習很吃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為45分。校長要他退學或降級,經他再三請求,才勉強同意他跟班讀一個學期。
第二學期,童第周發憤學習。每天天沒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的路燈下讀外語。夜裡同學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學習。值班教師發現了,關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教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看書。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的功課終於趕上來了,各科成績都不錯,數學還 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績單,心想:「一定要爭氣。我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的事,我經過努力,一定也能辦到。」
童第周28歲時,得到親友的資助,到比利時去留學,跟一位在歐洲很有名氣的生物學教授學習。一起學習的還 有別的國家的學生。舊中國貧窮落後,在世界上沒有地位,外國學生瞧不起中國學生。童第周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為中國人爭氣。
幾年來,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剝掉的實驗。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手術,需要熟練的技術,還 需要耐心和細心。同學們都不敢嘗試,那位教授自己做了幾年也沒有成功。童第周不聲不響地刻苦鑽研,反覆實踐,終於成功了。那位教授興奮地說:「童第周真行!」這件事震動了歐洲的生物學界,也為中國人爭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