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聲崑腔百年情(聶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聲崑腔百年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一聲崑腔百年情》中國當代作家聶欽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聲崑腔百年情

年前回鄉,午後得空,便想出門去村中轉轉看看。家鄉武義桃溪是有着「陶公後裔鄉,江南桃花源」美譽的千年古鎮,因「舊有桃花,沿溪千樹」而得名。鎮所在地陶村是全國第四批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也是陶淵明後裔聚居地。

冬日的暖陽中,漫步來到了青石板鋪就的幽靜古街。古街兩旁那飽受過滄桑歲月的雙層木屋,鐫刻着曾經繁華的印記,凝固着亘古不變的鄉愁。在漫長的歲月中,它記錄着家鄉的歷史與傳說,訴說着家鄉的昌盛與衰落。

古街邊那家掛滿主人劇照的老屋,播放着婉轉悠揚的崑曲。這正是陶村草昆第一代傳人徐鳳鰲的故居。從小就常聽爺爺很自豪地對人說,陶村昆班在全省「兩台半昆班」中占了半台,但我一直沒弄明白為什麼是半台。於是,喜歡聽戲看戲的我,便帶着疑問,進入這充藝術氣息的老屋一探究竟。

走進故居的廳堂,就是崑曲坐唱班「儒琴堂」坐唱和排戲的地方,而廳堂前的天井,則是周圍鄰居們聽戲看戲的場所。廳堂上依照當年坐唱班樣式排列着桌凳樂器,讓我仿佛看見了當年的藝人們在傾情演奏,天井中則站滿了聽得入迷的鄉親。

參觀完徐鳳鰲故居,看過草昆的介紹後,我終於對家鄉的草昆歷史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陶村的崑劇被稱為「草昆」,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崑劇從發源至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被尊稱為「百戲之祖」。崑劇以詞曲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而著稱。陶村的崑劇之所以稱為「草昆」,是因為劇團多在農村草台和祠堂演出,觀眾多為農民和手工業者。表演藝術上有別於正昆,自成一派,以「金華官腔」兼容宣平話為戲曲語言,唱腔節奏加快,音樂氣氛強烈動作簡潔粗獷,劇情緊湊精彩,成了深受四鄰八鄉農民喜歡的草昆

陶村崑劇的淵源,要從清未開始說起。當時從金華崑劇大本營,戲劇家李漁故鄉蘭溪遷居而來的藥商徐鳳鰲,和陶村本地的同齡人陶雲芳志同道合,酷愛崑曲,常在一起吹拉彈唱。後來兩人共同創辦了「儒琴堂」崑曲坐唱班,在閒暇之時娛樂鄉民。經歷20年的發展後,眼見坐唱班人員老化,後繼乏人,徐鳳贅毅然決然的讓三個兒子棄商從藝,把整個家族投入到了陶村崑曲的發展上。通過請進師傅教戲和外出學戲取經,擴大了規模和影響,並改名「翕如堂」。而後又擴建成立了半專業性質的演出班社「民生樂社」。

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風風雨雨後,在金華崑腔日漸蕭條,瀕臨失傳之際,唯有陶村昆班保住了這一劇種,和溫州永嘉巨輪崑劇團、杭州國風蘇崑劇團,成為全省僅存的「兩台半昆班」。我現在明白了為什麼爺爺說陶村班為全省的半個昆班。

徐鳳鰲和陶雲芳當年對崑曲藝術是有多大的熱愛,才能把自己的一生和後代整個家族都投入到發展陶村草昆的事業中去,老一輩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精神着實令人敬佩。

順着老街邊上的清渠水流,信步來到村中劇院前。劇院雖大門關閉,卻聽得劇院裡傳來鼓樂之聲。尋聲而去,從劇院的後門進去便是戲台,原來是本村的崑劇團在排練。只見本村草昆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季貴平,何育美等人正指導着大家在排練崑劇《十五貫》。

在當天排練的演員中,好多都是兒時村中劇團的老演員,看着這些老演員在認真排練,熟悉的場景,熟悉的人物,把我的思緒又帶回到了小時候看他們排戲時的情景。

同屋的陶岳勛伯伯是劇團的正生,他為人和藹,特別喜歡小孩子,小時候常常帶我去村大會堂看他們排練。印象最深的也是他們在排練《十五貫》,岳勛伯伯演的是知縣過於執。陶村草昆的第二代傳人徐鳳鰲的兒子徐五連是戲先生,給他們說戲教戲。他演的婁阿鼠灰諧滑稽,聞名八鄉。他通過伸懶腰、打呵欠、老鼠抓癢等動作,再配以生動細膩的表情和眼神,將婁阿鼠這個無賴的賊態勾畫的維妙維肖,令人捧腹。而最見功力的是第七場《訪鼠測字》中的倒毛功。在被況鍾測字說中所偷人家姓游後,為了表現婁阿鼠內心的震驚和慌張,坐在凳子上的婁阿鼠隨即一頭往凳子底下鑽,非常敏捷地穿凳而出,動作乾淨利落,非常漂亮。這個動作叫作倒毛穿凳子,徐五連在五六十多歲時還能穿凳而出,足見其功力。很多人看陶村班的《十五貫》就是為了看他演的婁阿鼠,最期待的就是看倒毛穿凳子這個動作。

我那時在劇團看了排練後,回家也在堂屋有模有樣的學起來。大人們看了都鬨笑不已,誇我做的好,並起鬨讓我也來一個倒毛穿凳,我不知深淺,讓一個叔叔坐在凳子一頭,我就一頭往凳子下鑽,結果可想而知,頭上撞了個大包,躺在凳子底下哭着起不來了。

[1]

作者簡介

聶欽,系重慶市作協會員,公開發表各類作品1500餘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