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三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國三公,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guó sān gōng,意思是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出自《左傳·僖公五年》。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政出多門
示 例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
《資治通鑑·東昏侯永元元年》:「一國三公猶不堪,況六貴同朝,勢必相圖,亂相作矣。」
蔡東藩 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四回:「武夫當道勢洶洶,一國三公誰適從。」
成語辨析
【近義詞】:政出多門
解釋
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成語故事
春秋初,晉國吞併了附近的一些小國,成為一個大國。
有一年,晉獻公在戰爭中奪得美女驪姬,帶回去立為夫人。不久,驪姬生了個兒子,取名奚齊。
驪姬是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既年輕美貌,又善於獻媚,晉獻公對她寵愛無比,競想廢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
這本是驪姬的心愿,但她顧忌群臣不服。又故作姿態,勸獻公不要再行廢立。這樣,獻公更寵愛她了。驪姬還有一個顧忌。
那就是太子申生與他兩個異母兄長重耳、夷吾關係親密。於是,她暗中和獻公的寵臣梁王、東關王等密謀,離間這三位公子,最後再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 [1]
視頻
一國三公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