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個蘋果(志願軍英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個蘋果(志願軍英雄故事)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原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第15軍45師135團7連連長張計發。

該文講述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上甘嶺戰役中的感人故事。在上甘嶺的艱苦戰役中,戰士們頂着飢餓和口渴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頑強鬥爭,一個蘋果在7連的8個人的手裡,每人輪流咬一小口,傳遞了3遍才吃完[1]

[]

內容簡介

原文

黃昏時候,五連派來的一個火線運輸員閃進了我們的防炮洞。他頂多不過二十歲,長得矮矮的,瘦瘦的。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彈藥,他隨手遞給我一個蘋果:「連長,給您!」 防炮洞只有三米長,兩米寬。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滿身塵土,褲子撕了好幾道口子,腳脖子上還劃破了好幾處,血跡斑斑。顯然,一路上他是爬過來的,通過敵人的炮火封鎖可不是輕易的事。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臉,驚訝地問: 「哪兒來的蘋果呀?」

「半路上撿到的。連長,你嗓子啞了,吃了潤潤喉嚨吧!」

我已經幾天沒喝過一口水,喉嚨早就幹得煙熏火燎似的。不用說,戰士們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但是我想,運輸員這些天在火線上跑來跑去,比我們更艱苦,就對他說:「你太辛苦了,還是你吃了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涼水。」他非常固執,說什麼也不肯吃。其實誰都知道,通往後方的三里路之內,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着的。

我望着這個擦得很乾淨的蘋果,它青里透紅,散發出誘人的香味。這會兒,不用說一個,就是十個二十個,我也能一口氣吃完。

 「給誰吃呢?」我拿着蘋果翻來覆去地想。這時候,我身旁的步話機員小李正用沙啞的聲音向上級報告戰鬥情況。這個愛說愛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話機旁,這些天一直沒有休息。他的嘴唇乾得裂了好幾道口子,臉上掛滿灰塵,深陷在黑色眼眶裡的兩隻眼睛布滿了血絲。

「小李,這個蘋果你吃了吧,好潤潤喉嚨。」我把蘋果給了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頭看了看另外幾個人,又看了看躺着的傷員小藍。他接過蘋果,轉手給了小藍。

小藍是通訊員,在一次執行任務時被炮禪打斷了右腿。他安靜地躺着,很少聽到他呻吟。他的臉黑黃黑黃的,嘴唇乾得發紫。小藍拿起蘋果,張開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圍望了望,立刻把嘴閉住了。他發現,原來只有一個蘋果。

 「連長,您幾天沒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揮我們打仗。」小藍把蘋果遞給了我。

等到發起衝鋒的時候,沒有號聲可不成呀!我把蘋果遞給了司號員。司號員說什麼也不肯吃,轉手遞給了身旁的衛生員,衛生員又把它遞給了自己日夜照顧的傷員小藍。蘋果轉了個圈兒,最後又回到我手裡。

 再這樣傳下去是沒有用的。我知道:在這樣艱苦的時候,我不吃,他們是決不肯吃的。於是我決定,防炮洞的八個人一起來分吃這個蘋果。

吃蘋果也要作一番動員。我說:「同志們,我們能夠趕走敵人,奪回陣地,難道我們就不能吃掉這個蘋果嗎?來,一人吃一口!」 說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蘋果傳給步話機員小李。小李放到嘴邊,咬了一小口,交給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傳給了小張。這樣一個挨一個地傳下去,轉了一圈,蘋果還剩下大半個。

「誰沒有吃?」我問。可是誰也不回答。

  我剛想命令大家認真地把蘋果吃了,忽然覺得防炮洞裡格外沉靜。我看見步話機員小李的面頰上閃動着晶瑩的淚珠,再看看周圍,別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間,我的喉嚨被心中激起的強烈感情堵住了。在這戰火紛飛的夜晚,我被這種戰友間的關懷激動着,迸出了幸福的驕傲的淚花。

創作背景

1952年冬,我志願軍在朝鮮金城以北的上甘嶺陣地上,粉碎了敵人對這個陣地的大規模進攻,取得了殲敵兩萬五千人的巨大勝利。

抗美援朝時期的上甘嶺

在這次戰役中,敵人為了攻占我軍在上甘嶺前沿兩個扼守的陣地,在43天的戰鬥中,出動了大批兵力,向這個總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頭上,傾瀉了290萬發炮彈和5千多枚炸彈。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所沒有過的最密集的炮火,山頭被削低了兩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但是,瘋狂的敵人最後還是遭到了可恥的失敗。在這次戰鬥中,我志願軍指戰員在給予敵人嚴重殺傷之後,轉入坑道作戰,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不僅守住了坑道陣地,並且經常向敵人發起反擊,大量地殺傷敵人。戰鬥中湧現出許多激動人心的英雄事跡。《一個蘋果》寫的就是這次戰鬥中的一個動人的故事。

這篇文章的口述者確實是張計發,然後這篇文章不是他寫的。所以這篇課文在作者名稱上寫「佚名」是正確的。

 平時吃個蘋果是很平常的了,而在戰爭的特定條件下,則是異常的不易。看過電影《上甘嶺》或讀過張計發連長親自撰寫並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個蘋果》的人,會記得發生在聞名世界的上甘嶺戰役中的感人故事——正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蘋果,成為上甘嶺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打上甘嶺的時候,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45師)的宣傳科副科長,被派到前方指揮所,負責戰場的宣傳鼓動工作。那時,他們每天都要編快報、出捷報,宣揚英雄、鼓舞士氣。記得,在宣揚的英雄事跡中,最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除了黃繼光、邱少雲、孫占元、易才學、陳治國、龍世昌等等英雄壯舉外,就是這個「看似尋常最奇崛」的「一個蘋果」。

沒水,是上甘嶺戰役中,特別是在堅持坑道戰爭中碰到的一個大難題。沒有經過那場戰爭的人,很難想象乾渴會使人達到多麼難忍的程度。有多少戰友為了把蘋果送進坑道而付出了血的代價?又有多少戰友為了下山搶水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所以,135團7連長張計發接到運輸員帶來的一個蘋果的時候,是那樣的激動;當他們8個人傳來傳去誰都捨不得吃一口的時候,是那樣震撼人心;當事後張計發像我們講述這個蘋果的時候,是那樣的催人淚下,他千言萬語凝成一句話:「我們的戰士太可愛了!」

當時,15軍政治部保衛科偵察隊長寧煥星,陪同作家到坑道里採訪張計發後,他沒有記下其它的,卻被這「一個蘋果」所深深打動,隨後寫下一篇報告。我也被這「一個蘋果」所激動,當即寫下一首「槍桿詩」①。現按照原件筆錄如下:

乾渴的人們多麼把水想,

蘋果的味兒新鮮又清涼,

英雄們把蘋果深深地望了一望,

張計發大隊長②手拿蘋果想了又想:

步行機員不停的呼叫嗓子啞得話難講,

張大隊長把蘋果遞給了他們,

四個步行機員互相敬讓卻一口沒嘗,

八個人整整傳了一圈又把蘋果傳給了大隊長。

戰士們說:「你吃吧,隊長!

你日日夜夜在指揮我們打仗。」

大隊長望了望可愛的戰士們,

激動的咬了一個口,

大家這才肯把口張。

八個人傳了一個圈吃了半個,

又傳了一個圈才把一個蘋果吃光。

八個人,一個蘋果,

每人吃了兩小口,

意味深長,永遠難忘,

霍的站起了八班長,

他用勁喊:「增加了我們的力量。」

又是一場激烈的鬥爭,

連續打退敵人八次衝鋒,

張大隊長興奮的叫步行機員:

「殲敵三百多,

快快報告給首長。」

這不成為詩的「詩」,卻是我當時真情的表露,發自內心的呼喊。我們把「一個蘋果」的故事,刻印在戰地快報上,後來軍的《戰場報》也登了出來。

上甘嶺留下了以黃繼光為代表的英雄的足跡,也留下了像「一個蘋果」這樣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們的戰士,骨頭是最硬的,而感情是最豐富的,精神是最可寶貴的。這樣的戰士,只有這樣的戰士,才是最可愛的。 

注①:「槍桿詩」是當年戰士們寫在木製的槍托上的宣傳口號、打油詩、戰地詩歌等,後特指部隊中的戰地詩。

注②:大隊長是當時連長的代稱。

人物介紹

連長

連長是一位體貼愛護戰士的好首長。他雖然七天沒喝水,喉嚨冒火了,但還是把唯一的蘋果分給了戰士們吃。

火線運輸員

矮小年輕的火線運輸員是一位自覺地尊敬和熱愛首長的好戰士。在敵人炮火下執行任務時,好不容易拾到一個蘋果,可是他沒有吃,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連長,覺得幾天來連長的嗓子都啞了,應該把這一個蘋果送給他吃,而且「用心」的把蘋果「擦得很乾淨」,剛進防空洞,卸完身上背着的彈藥便把蘋果遞給連長。

通訊員小藍

傷病員小藍是一位愛護和關懷戰友、忠誠於革命事業的戰士。為了祖國,他被敵人的炮彈打斷了右腿,躺在防炮洞裡,當發現只有一個蘋果時,堅決不吃留給其他人,在艱苦的戰鬥環境下,為了讓的同志能吃到蘋果,自己寧願受痛忍渴。

作品鑑賞

一條關係式

1個蘋果8人分吃剩下大半

先回顧本冊讀寫例話《怎樣讀懂一篇課文》和《一邊讀一邊想》中介紹的方法,讓學生初讀課文,而後直截了當提問檢查:本文說了件什麼事?由學生概括初步印象,得出上列關係式。需要說明的是:此步驟務必控制在短時間內(比如10分鐘),切忌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少教師領着學生在人物稱呼上費功夫,在「轉了幾圈」、「怎麼傳」上面兜圈子,導致時間的浪費,注意力的偏移,客觀上削弱了閱讀能力的訓練和思想教育。(問得緊時,學生簡直如走迷宮)其實本文寫的是一個群體,個體的稱呼無關緊要(這可相機告訴學生);傳遞順序雖有講究,但在此並非重點,不宜費時讓學生多想;至於轉了幾圈,則寧可作模糊狀,倘若決意落實為一個小圈兩個大圈,難免陷入繁雜庸俗的泥潭。

《一個蘋果》的傳遞

三處描寫

連長、小李、小藍

初讀之後,一般學生勢必理解戰士們不吃蘋果並非不渴,順此引導學生細讀表現極度乾渴的三處描寫(可取朗讀形式)。這一步既屬語言積累,又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為本課後《怎樣選擇材料》的教學作準備(作者詳寫三個人實為第三步選材的結果)。

三個詞語

煙熏火燎誘人動員

 (「煙熏火燎」一詞的詞義結合上一步細讀描寫時解決,這類無礙大體的詞語在初讀時可跳過,以培養速度。)這一步主要採用複述形式。先從優生的回答中提取上列三個詞,而後由全體學生據此串連事件經過,進一步體會戰友間的關懷之情,同時領悟抓關鍵詞語把握文章內容的方法。

兩個句子

「忽然覺得防炮洞裡格外沉靜」、「迸出了幸福的驕傲的淚花」

通過前面三個步驟的學習,可望形成感情的蓄積。但「沉靜」句較難,像一道閘門。教師可扶一把,以類比法啟發學生理解,打開此閘門;繼而通過整段的表情朗讀,領會「幸福」和「驕傲」的內涵,將教學推向高潮。(這種朗讀同時具有檢查的功能)。

 誠然,以上建議從嚴格意義上說,還偏於保守,但我覺得它符合目前農村小學的實際。

推而廣之,此類課文的教學應着眼於方法的訓練,確定重點後,大刀闊斧削斬枝節,決不能被課文牽了鼻子,這樣才能逐漸形成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特色。

 與上述建議相關,原課後1、2兩道思考題稍有不當。第1題:「這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事?一共有幾個人,是哪幾個?」可否概括為「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因為問「哪幾個」易導致師生注意的偏移;第2題:「一個蘋果是怎麼得到的?為什麼撿到的人不吃,連長也不吃?」問題本身就有暗示性,即「撿到」,且文中別無細節,若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又有節外生枝之嫌。再說,此問於領會中心也無意義,不如改為:「為什麼運輸員撿到蘋果不吃,連長也不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