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個聲音(張曉風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個聲音》是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丈夫帶學生到合歡山去的那夜,家裡異樣的淒冷。寒流將夜色凝凍了,寂然如一塊黯黑的寒玉。

對着窗外古典的夜,小室中只有我翻書的聲音,從陶淵明到杜子美,從姜白石到馬東籬,只不過是簌簌然的幾聲冊頁的響聲罷了。

長夜未央,我忽然渴望有一點什麼聲音,不是古人的聲音,也不是黑巷中賣餛飩的梆聲,而是更切近的聲音。

但這樣的夜裡,我到何處去尋找這樣的聲音呢?

腕錶已停,時間似乎也休止了,望着床頭小几上那具茶色的電話,我想起「一一七」。

「下面音響一點四十七分十秒……下面音響一點四十七二十秒……」

我倚枕而臥,滿床零落的書香中,我久久不能放下聽筒,那樣簡單的報時的聲音,竟使我那樣激動!

其實,有時清早趕去上課,也常在匆忙中拔個電話對對時間,那時候從來沒有發現這聲音如此親切如此動聽。

在電話線的另一端是怎樣的一位女孩?雖然經過冷冷的錄音帶,仍能聽出她是一個極溫柔極有耐心的女孩,當她從事這項枯燥的工作之際,她可曾想到她的聲音會在某一個寒冷的冬夜裡,成為另一個女子耳中最美的音樂?

曾經那麼厭惡人群的聲音,曾經那麼嚮往着索居的清靜,但此刻卻為一個在午夜殷勤報時的聲音所動,才感到同樣生而為人,而又同文同種是怎樣可貴的緣份。

宇宙的鐘漏上刻度無限,但我卻獨愛這個時辰——由一個陌生人口中所報出的人間的時分。[1]

作者簡介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其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台灣文藝散文獎等。 [2]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裡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里,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平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