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牛撇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中國當代作家牛撇捺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同事李向華送來由田曉慧與周永吉所著的《社區書記》,言「傳主」孫仙梅女士要我寫幾句話。對此我多少有些忐忑與 惶恐,我已退休,遠離社會好幾年,許多的話不一定能說到點子上。但面對認識四十多年的「小巷總理」,面對寫她的 這本樸實生動的書稿,有一些話我又不能不說。

鋪開紙要「說話」時,似乎忘記了書稿的存在,忘記了我在書稿上的勾畫與旁批。也許,書寫得很出色,故事很精彩, 人物描寫很生動,已經進入了我的腦際;也許,孫仙梅本人就是一部大書,早已在我的心裡形成了無形的文字。

我是1982年初畢業分配到寧夏工作的。1983年左右,大約在孫仙梅進入正茂巷居委會工作時,我成了那裡的居民。我在寧夏黨委宣傳部工作了21年,在正茂巷做了孫仙梅大姐近20年的「臣民」。

孫大姐是地質職工的家屬,我是地質職工的子弟,本身也幹了兩年半的地質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地質行業最不景 氣的時期。因為經濟的新的布局與要求等原因,地質工作陷於低迷狀態。很多職工無事可干,領很少的基本生活費「待 崗」在家。我的四弟,後來在青海地礦系統的幾個單位干過董事長的人,當時也沒了工作,選擇考駕照,想去開出租車 糊口。我們正茂巷,有幾棟樓住的都是地質部門的職工。天氣轉熱時,未見他們「出野外」,而是在樓下轉悠、下棋。 知道孫大姐是地質職工的家眷,內心便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對於她的「領導」,便有了幾分不計利害的理解,不講條 件的服從。

客觀地講,孫大姐當時進入居委會工作,原初的動因,並不是要「建功立業」,她首先要解決的,是「就業」,是能有 點收入,與先生共同撐起家庭。但她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幹什麼就竭盡全力干好什麼;她有美好的人文情懷,有一顆善 良的心,對居民的疾苦、困難、危急,感同身受,用心體察,想方設法予以解決;她有大局觀念,時代情懷,弄潮精 神,忍受着改革的隱痛,同時捕捉改革帶來的美好與機遇,帶領居民挺立潮頭,主動領取改革的紅利。時代潮流推動, 組織關懷提攜,個人內心的淨化與品質的提升,讓孫大姐不斷完善,不斷前進。說她是「小巷總理」,並無誇大之處; 說她是平凡人中的傑出人物,實至名歸。

在正茂巷的生活中,得到過孫大姐及居委會的很多幫助。我兒子小時候沒人帶,孫大姐介紹地質隊的一名山東大姐給帶 了一段時間;孫大姐的弟弟弟媳在小區開了間壓面鋪,那裡可以自己帶面去當場壓,也可以用面直接換麵條,這給我們 帶來了方便,減少了家庭勞動的強度。孫大姐在小區引進了一家衛生室,孩子小時候毛病多,感冒發燒,即可就診。

離開了正茂社區,我依然生活在銀川這片不大的地面上。孫大姐幹得越來越出色,名氣越來越大,以至當上了黨的十七 大代表,我第一時間就得到了消息。我為孫大姐驕傲。

孫仙梅的成長史、奮鬥史、成功史、輝煌史,是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史的凝結與縮影。《社區書記》寫得很好。好就 好在,通過給個人立傳,為時代立了大傳。

《出路》與《群演》,寫了中國工礦企業等的轉型之痛。中國要實行市場經濟,原有的經濟格局與管理模式等都必須改 變。很多國有企業轉型,或從粗放經營轉為集約經營;或從國企轉成了私企以及合資企業。工人呢?或從正式職工轉為 合同制職工,或被裁員下崗,走向社會。這是改革的陣痛,是社會向前發展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但這個代價一旦落到 具體個人頭上,那就是一座山,是難以承受之重。但是,幾十萬,幾百萬的人,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不如此,就沒 有中國的騰飛,沒有後來中國人的溫飽、小康,沒有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沒有中華民族不斷振興的偉大夢 想。

往回想,從個人角度設身處地地想,那種生活難以為繼的痛苦,真正痛徹心扉。

作為居委會主任,孫仙梅必須面對這一問題。當然,作為居民自治組織,沒有人會對居委會提出「幫大家再就業」的具 體嚴格要求,但居委會作為居民的「娘家人」,不想方設法解決人的飯碗問題,小區的安定團結、治安維持、綠化美化 等等就均難以解決。因此,孫大姐帶領眾多下崗居民闖市場,他們到農場去種玉米,到影視城去當群眾演員。不論現實 多麼地衝擊自己的階層認知,多麼辛苦勞累,多麼委屈不堪,只要能用自己的勞動換到錢,一切都不是問題。在這一問 題上,孫大姐是組織者,也是參加者。她要去用人單位找活干,要談判薪資與勞動保護,要考慮大家勞動機會的獲得以 及圈內的公平,要幫助大家克服思想上的為難怕苦情緒,解決勞動中的交通、午休、用餐等問題,說「操碎了心」,在 她這裡,就不是一句輕飄飄的贊語,是寫實筆法。

《時過境遷》寫的是孫仙梅們抓計劃生育工作的過程。1982年,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被寫入憲法。直到21世紀 初,這一政策才做了調整,有了一定的放鬆。2021年8月,國家允許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是歷史性的,是剛 性的。不論現在如何看待這一政策,在當時,所有落實這一政策的努力都應當被肯定。計劃生育是當時的「天下第一 難」,孫大姐的居委會本來對此事可以不用花費太多的功夫,因為大量的人都是有單位的,單位用各種行政手段管理此 事,但因為當時已有一定程度的社會鬆動,無單位的人,下崗不怕原單位的人已為數不少,居委會當然遇到了計劃生育 的問題。孫大姐遇上的,還不是超生一個的問題,一對再婚夫婦,各自分別有孩子,總共已經有三個,兩人結合後,還 想生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後代,為此,他們找人診脈,算卦,做足了功夫。孫大姐她們發現後,苦口婆心勸,一趟一趟 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法,輔之以愛心與補貼,最終解決了這一難題。沒有出現對峙、外逃、暴力、強制等 問題,未留下後遺症。時間過了,情景遷了,政策變了,但孫仙梅們的政策情懷與職業堅守仍熠熠生輝。

《社區花園》與《要水袋》,寫了孫大姐帶領社區幹部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 型」社會方針的事跡。

改革開放了,經濟發展了,人們有了美化居住環境的要求。單位為職工修的小煤房,居民私搭亂建的小房屋等等,本應 拆除,開闊地段,修建花池、花園、綠地。借政策的東風,借環保等部門的推力,孫大姐她們開始美化社區。美化社 區,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用自來水澆地,一個月幾千上萬,這對社區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為了省錢,孫大姐 想出了拉灌渠水澆地的主意,為了解決拉水的工具,孫大姐求助於消防大隊以獲取水囊。「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因為 有勤勞的雙手去澆灌。社區為什麼這樣美?因為時代在發展,社區工作人員在盡力裝扮。

《餃子宴》生動記錄了正茂社區接待聯合國觀摩團的過程。改革開放前,外國人來中國的不多,老百姓能接觸外國人的 機會少之又少。改革開放了,社會進步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化了,中外接觸的頻次增加了。因為正茂社區的工作出 色,他們要接待絡繹不絕的來訪者,其中包括國外代表團。

這次接待,孫大姐動員社區居民踴躍參加,夾道歡迎。社區幹部帶領代表團成員參觀展台展板,參觀社區,為他們講解 自己的做法,取得的成績,政府的肯定,社會的反響。最為精彩的,是她們將這些對中國人的生存生活環境充滿好奇與 疑慮的大鼻子請進了居民家,讓他們與居民一起包餃子,一起用餐交談,直接地感受中國人生活的變化。百聞不如一 見,觀摩團的考察是成功的,富有成效的。中國的發展變化,經由這些外國人散播到全世界。這是最為生動有效的對外 宣傳。

這是一部20萬字的厚重的書。記述了孫仙梅書記很多的事跡,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扶危濟困,化解矛盾,維持治安, 制止吸毒,關愛老人等等。限於篇幅,不展開評述。

混跡於寧夏宣傳文化界四十年,自認為對寧夏文學界、新聞界的名家大伽還是了解的。看了《社區書記》兩個作者的名 字,很是陌生。但看了書稿,卻感覺是一部精品。這要麼是我已老而昏聵,不了解如今作家的狀況,要麼是應了那句 話,「高手在民間」,田曉慧與周永吉很值得我欽佩。

本書的寫法是紀實性的,像通訊,像特寫,像報告文學,像先進事跡介紹,像寫實小說,但也可以說又什麼都不像,只 是作者獨自掌握的一種文體。看《社區書記》,猶如聽熟人在講故事,講親身經歷的故事,講四十年的酸甜苦辣,坎坎 坷坷。

作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從一件件事,一個個人去寫,卻繁而不雜,散而不亂,始終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中的社區 書記去寫。一個個零散的故事,完整地塑造出一個平凡而又高大的社區書記形象,展示了一個一步步從底層,從基層走 上黨的代表大會舞台的非凡人物的奮鬥軌跡與心路歷程。

作者記述了數不清的人物,他們有聲有色,有思想有行動,與「傳主」孫仙梅共同形成了改革開放後的城市居民群體, 使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更為可信,更為豐滿,更有說服力與感召力。作者用其細膩的筆觸告訴世人,每一個人都是偉大 的,都是歷史]的推動者與創造者。

作者嫻熟地把握了細節的描寫。比如在《出路》一節,孫大姐為大家送水時,發現兩個女工直着腰往前走,為趕進度未 撒玉米籽,她說:「到時候兩道犁溝長不出玉米來,正茂社區的臉往哪裡擱?」她及時糾正了這一隱患。比如《便民服 務站》一節,寫孫大姐在影視城談群演工作時,得到物業公司經理捲款逃跑,社區居民鬧事的報告後,急於從三四十公 里開外的影視城返回社區,在等不到公交車,搭乘拖拉機,司機又怕罰款時,孫大姐說:「你別怕,要是讓交警逮住, 我替你交罰款。」這是出自巾幗的男兒氣質,是那麼的有擔當,那麼的當機立斷,擲地有聲。比如《買跑驢》一節,寫 孫大姐帶人去內蒙古為社區買鬧社火時用的「跑驢」時,因為那東西太惹眼,列車員要求她們將「驢頭」蒙上,可是孫 大姐認為「自己的襯衫太破舊,估計蒙上不太雅觀,還不如不蒙。」一個社區書記,一個場面上的人物,一個見過不少 高官以及外國友人的「小巷總理」,其生活還是那麼的貧寒與節儉,讓人於心酸中,更生一層對於這樣一個特殊時代背 景下的特殊人物的欽敬。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可用於對一件事的評價,可用於對一個人一生的評價,也可以用於對一部書的評價。

《社區書記》的寫作是成功的。敬佩孫仙梅書記的平凡而又崇高的事跡,感謝作者的辛勤而又才華橫溢的勞動。寫下以 上粗陋的文字,與傳主、與作者共勉。[1]

作者簡介

牛撇捺,一九五七年出生,甘肅皋蘭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