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勃拉姆斯)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編號 98)是作曲家創作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勃拉姆斯在完成第三號交響曲之後的一年1884年開始譜寫此曲,並完成於1885年。

樂曲概述

1884年秋天,勃拉姆斯《e小調第四交響曲》已完成了一半,他計劃這部交響曲的內容比前三部交響曲大不相同,因此,去邀請了許多人來指教,竟然沒有幾個人能指出什麼來。這時已到了勃拉姆斯創作的晚期,他已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把握來駕馭大型樂隊了,但他還是希望在偉大的前輩們中找到直接聯繫,渴望有人理解他的創作。

在開始創作這部交響曲的前些時候,他讀過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心靈受到極大震撼,使他創作的這部交響曲時在音樂中不知不覺就反應出了悲劇中那種悲痛而恐怖的情緒。好友封·彪羅熱情地參與了他的創作,同他進行了許多方面的探討,特別是以管弦樂隊來視奏,給勃拉姆斯寫作和修改這部交響曲提供了無比優越的條件。

《第四交響曲》的前兩個樂章是在1884年夏天完成的,他在麥尼堅公爵的支持下慎重地開了一個小型的演奏會(可稱視奏會),麥尼堅公爵提了不少的好建議,他也認真地作了修改,之後又在麥尼堅公爵的指導下演奏了一次。《第四交響曲》的後兩個樂章完成於1885年夏天,幾經推敲,終於最後定稿。1885年10月12日,勃拉姆斯親自指揮了這部交響曲的首次演出[1],他的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樂曲特點

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所寫的四部交響曲中最偉大的一部,也是最傷感、最古雅的一部。其實在勃拉姆斯所有的音樂創作中,傷感的情緒隨處可見,但在這部作品中,傷感成了主宰一切的情緒,它滲透於作品的每一纖維中。

該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響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響曲中所沒有的憂愁色彩,即後人所說的「古典悲劇性」。其實在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發憂愁的情思,但像該曲這樣,以憂愁作為樂曲的基調,卻屬首次。它的第二特徵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寫成。當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顯示的重要特徵之一。由於該曲具有這些特徵,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該曲的深刻雋永,終於逐漸被聽眾所接受。該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經常被演奏,而且經常博得滿堂喝彩。

這是一幅宏偉的秋天圖畫,開始的主題沉長而複雜,就連19世紀後半期的作曲家也會望塵莫及。中間兩個樂章,是整部交響曲從第一樂章到第四樂章的過渡,作品中有浪漫主義的傾向,有勇猛奔放的諧謔曲,末樂章還把我們帶入一個巴洛克時期的藝術殿堂。這是勃拉姆斯深思熟慮的產物。

樂曲分析

第一樂章是勃拉姆斯創作裡面最為熱烈及戲劇性。第二樂章是有着安魂曲的氣氛,採用了弗里吉亞調式。第三樂章C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是最後完成的樂章,樂器配置採用了三角鈴。終章是其中少有取自帕薩卡利亞舞曲的例子,帕薩卡利亞舞曲與夏康舞曲類似,但和聲有更多變化。在樂章重複的主題部分,勃拉姆斯採用巴赫清唱劇第150號的第7曲夏康舞曲作為此樂章的終結。這首交響曲有來自很多的取材,其中最顯著的部分是貝多芬的作品[2]。此首交響的靈感可能是來自勃拉姆斯當時正在閱讀的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作品。

首演

此首作品於1885年10月25日在邁寧根由勃拉姆斯親自指揮首演。大指揮家馮·彪羅打大鼓,理查德·施特勞斯則擔任三角鐵。首演時出乎勃拉姆斯與友人們的意料之外,每演奏完一個樂章,就引起長久的鼓掌,第三樂章甚至當場重演一次;全曲結束後,應當時邁寧根公爵的要求,又重新演奏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

視頻

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相關視頻

肖邦第四號馬祖卡舞曲 降E小調 Op.6 No.4 超清附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