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鳥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鳥使》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苑城史烏程家居[1],忽有鳥集屋上,香色類鴉[2]。史見之,告家人曰:「夫人遣鳥使召我矣。急備後事,某日當死。」至日果卒。殯日,鴉復至,隨槥緩飛[3],由苑之新[4]。及殯,鴉始不見。長山吳木欣目睹之[5]。

[1]苑城:在山東舊長山縣城北二十五里,見嘉慶《長山縣誌》卷一。一 九五六年長山縣併入鄒平。

[2]香色:猶言聲色。《正字通》:「凡物有聲色,皆日香。」

[3]櫘(huì慧),棺木。

[4]新:指新城,在宛城之北,與苑城接壤。新城,即今桓台縣。

[5]吳木欣:名長榮,字木欣,別字青立,又號繭齋。長山(個山東省鄒 平縣)人。監生。見嘉慶《長山縣誌》。

翻譯

苑城人史烏程正在家中,忽見一群鳥飛集到屋頂上,顏色和叫聲像是烏鴉。史烏程告訴人家說:「夫人派鳥使來叫我了。趕快準備後事,在某一天我就要死了。」到了那天,史烏程果然去世。出喪的那天,烏鴉群又來了,跟隨着棺材慢慢飛着,從苑城一直跟到新城。葬後,鴉群才不見。這件事是長山吳木欣親眼看見的。[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