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餓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humb|350px|right|原圖鏈接圖片來自美篇網]] 《餓鬼》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馬永,齊人,為人貪,無賴[1],家卒屢空[2],鄉人戲而名之「餓鬼」。 年三十餘,日益竇[3],衣百結鶉[4],兩手交其肩,在市上攫食。人盡棄之, 不以齒。

邑有朱叟者,少攜妻居於五都之市[5],操業不雅。暮歲歸其鄉,大為士 類所口[6];而朱潔行為善,人始稍稍禮貌之。一日,值馬攫食不償,為肆人 所苦。憐之,代給其直。引歸,贈以數百,俾作本。馬去,不肯謀業,坐而食。無何,資復匱,仍蹈舊轍。而常懼與朱遇,去之臨邑[7]。暮宿學宮[8], 冬夜凜寒,輒摘聖賢顛上旒而偎其板[9]。學官知之[10],怒欲加刑。馬哀免, 願為先生生財。學官喜,縱之去。馬探某生殷宮,登門強索資,故挑其怒; 乃以刀自劙[11],誣而控諸學。學官勒取重賂,始免申黜。諸生因而共憤, 公質縣尹[12]。尹廉得實[13],答四十,梏其頸,三日斃焉。

是夜,朱叟夢馬冠帶而入,曰:「負公大德,今來相報。」既寤,妾舉 子。叟知為馬,名以馬兒。少不慧,喜其能讀。二十餘,竭力經紀,得入邑 泮[14]。後考試寓旅邸,晝臥床上,見壁間悉糊舊藝[15];視之,有「犬之 性」四句題,心良其難,讀而志之。入場,適是其題,錄之,得優等,食餼 焉[16]。六十餘,補臨邑訓導[17]。宮數年,曾無一道義交。惟袖中出青蚨[18],則作鸕鶿笑[19];不則睫毛一寸長,稜稜若不相識[20]。偶大令以諸 生小故[21],判令薄懲,輒酷掠如治盜賊[22]。有訟士子者[23],即富來叩 門矣。如此多端,諸生不復可耐。而年近七旬,臃腫聾瞶,每向人物色烏須藥。有狂生某,銼茜根紿之[24]。天明共視,如廟中所塑靈官狀。大怒,拘 生;生已早夜亡去。以此憤氣中結,數月而死。

翻譯

有個叫馬永的,是齊地人。為人貪婪,是個無賴,家底終於被耗盡了,同鄉人戲稱他為「餓鬼」。到三十多歲時,日子更加艱難,衣服破爛不堪,常常兩手交叉着搭在肩上,在集市上偷拿食物吃。人們都厭棄他,對他不屑一顧。

同鄉有個朱姓老頭,年少時攜帶家眷住在繁華都市,干着不正當的行業。晚年回到家鄉,被士人大加非議。但朱氏修正品行,廣做善事,人們開始稍有禮貌地對待他。一天,正趕上馬永拿食物吃不給錢,店鋪里的人不依不饒。朱氏可憐他,替他付了錢,把馬永領回家,贈給他數百錢作本錢。馬永拿去後,不肯自謀職業,坐吃老本。不久,本錢花光了,又重蹈舊轍。他懼怕和朱氏相遇,於是逃到臨邑。夜晚住在學宮中,冬夜寒氣襲人,馬永就摘下聖人塑像冕冠上的玉串,燒了冕板取暖。學官知道後,大怒,要用大刑。馬永苦苦哀求赦免,願意為學官積蓄錢財。學官大喜,把他放走了。馬永探得某書生家財殷富,便登門強行勒索錢財,故意挑動那人大怒,然後馬永用刀自傷,誣陷那書生傷人,把他告到學官。學官勒索得重賂,才沒把那書生除名。其他學生都很憤恨,共同告到縣官那裡。縣官探訪到實情,打了馬永四十大棍,用枷鎖鎖住他的脖子。過了三天,馬永就死在獄中。

這一夜,朱氏夢見馬永穿戴整齊地進來,說:「我辜負了您的大恩大德,今晚來報答。」夢醒了,恰逢妾生了個兒子。朱氏知是馬永轉世,就給孩子起名叫馬兒。馬兒自小就不聰明,可喜的是他還能讀書。二十歲時,朱氏竭力活動,才讓馬兒進了縣學。後來,馬兒去考試時,住在旅店裡,白天臥在床上,見牆壁上糊滿着舊時的八股文章,仔細一看,有《犬之性》的題目,心裡感到很難作,就讀完這篇文章並且記住了。進入考場,考的恰好是這個試題,馬兒便把記憶的抄錄下來,得了個優等,考中了。直到六十歲時,馬兒才補了個臨邑訓導。做官數年,沒有一個道義之交。要是從袖子裡拿出錢給他,他就露出貪婪的笑容;否則,眼皮一耷拉,擺出一副威嚴的樣子。好像不認識。縣官偶而判令他對小有過失的學生進行輕罰,他就殘酷掠奪,如同懲治盜賊。有要起訴學生的,就來叩門送禮。這樣多次,學生們都不堪忍受。馬兒年近七十,體態臃腫又聾又瞎,常常向人們索取能使白須變黑的藥物。有個狂放的學生,折了茜根來哄騙他。天亮了,大家一看,馬兒的鬍鬚成了紅色,就像廟中靈官塑像的模樣。馬兒大怒,要拘捕這個學生,而這個學生已經在前一夜晚逃走了。因為這個緣故,馬兒恨氣鬱結,過了數月就死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