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隨感錄四十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隨感錄四十七》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雜文。

原文

   有人做了一塊象牙片,半寸方,看去也沒有什麼;用顯微鏡一照,卻看見刻着一篇行書的《蘭亭序》②(首先敘述要評價的事物)。我想:顯微鏡的所以製造,本為看那些極細微的自然物的;現在既用人工,何妨便刻在一塊半尺方的象牙板上,一目了然,省卻用顯微鏡的工夫呢(對上述事物的看法和評價)?

   張三李四是同時人。張三記了古典來做古文;李四又記了古典,去讀張三做的古文(和上一段相似,先敘述要評價的事件)。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時事,要曉得那時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現在兩位既然同時,何妨老實說出,一目了然,省卻你也記古典,我也記古典的工夫呢(對上述事件的看法和評價)?(以上分別敘述兩類相似的事物和事件,並分別給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後文對這兩類事物和事件進行總的分析和批判。)   

說:什麼話!這是本領,是學問!(當時的「內行的人」對上文所述兩類事物的共同看法和認識)   

我想,幸而中國人中,有這一類本領學問的人還不多。倘若誰也弄這玄虛:農夫送來了一粒粉,用顯微鏡照了,卻是一碗飯;水夫挑來用水濕過的土,想喝茶的又須擠出濕土裡的水:那可真要支撐不住了(對上文「內行的人」的分析和批駁,認為此類「本領」和「學問」在當時無益於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九年二月十五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二號,署名俟。    ② 《蘭亭序》:即《蘭亭集序》,晉代王羲之作,全文三百二十餘字。[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