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隨感錄六十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隨感錄六十五》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雜文。    從前看見清朝幾件重案的記載,「臣工」〔2〕擬罪很嚴重,「聖上」常常減輕,便心裡想:大約因為要博仁厚的美名,所以玩這些花樣罷了。後來細想,殊不盡然(何以「不盡然」,後一段具體闡述)。

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時常還不能饜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原文及解析

中國不要提了罷。在外國舉一個例:小事件則如Gogol的劇本《按察使》〔3〕,眾人都禁止他,俄皇卻准開演;大事件則如巡撫想放耶穌,眾人卻要求將他釘上十字架〔4〕(通過兩個具體例子佐證第二段內容)。

暴君的臣民,只願暴政暴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着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領只是「倖免」(此段分析臣民何以更殘暴的原因)。

從「倖免」里又選出犧牲,供給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但誰也不明白。死的說「阿呀」,活的高興着(總結概括由此導致的社會狀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一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署名唐俟。

〔2〕「臣工」群臣百官。

〔3〕Gogol果戈理。參看本卷第102頁注〔18〕。《按察使》,今譯《欽差大臣》,作於一人三四年至一八三六年間。

〔4〕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故事,據《新約全書》記載,耶穌在耶路撒冷傳道時,為門徒猶大所出賣,被捕後解交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彼拉多因耶穌無罪,想釋放他,但遭到祭司長、文士和民間長老們的反對,結果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