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隨感錄三十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隨感錄三十九》是魯迅寫的一篇雜文。    《新青年》的五卷四號,隱然是一本戲劇改良號,我是門外漢,開口不得;但見《再論戲劇改良》②這一篇中,有「中國人說到理想,便含着輕薄的意味,覺得理想即是妄想,理想家即是妄人」一段話,卻令我發生了追憶,不免又要說幾句空談(點明要說的主題,即圍繞「理想」和「理想家」開展論述,後文主要是作者的「追憶」和「空談」)。

原文及解析

據我的經驗,這理想價值的跌落,只是近五年以來的事。民國以前,還未如此,許多國民,也肯認理想家是引路的人。到了民國元年前後,理論上的事情,著著實現,於是理想派──深淺真偽現在姑且弗論──也格外舉起頭來。一方面卻有舊官僚的攘奪政權,以及遺老受冷不過,豫備下山③,都痛恨這一類理想派,說什麼聞所未聞的學理法理,橫亘在前,不能大踏步搖擺。於是沉思三日三夜,意想出了一種兵器,有了這利器,才將「理」字排行的元惡大憝,一律肅清。這利器的大名,便叫「經驗」。現在又添上一個雅號,便是高雅之至的「事實」(此段是對「理想」漸變為「妄想」過程的「追憶」,最後點明了打敗「理想」的「利器」——「經驗」,下一段對此詳細說明)。

經驗從那裡得來,便是從清朝得來的。經驗提高了他的喉嚨含含糊糊說,「狗有狗道理,鬼有鬼道理,中國與眾不同,也自有中國道理。道理各各不同,一味理想,殊堪痛恨。」這時候,正是上下一心理財強種的時候,而且帶着理字的,又大半是洋貨,愛國之士,義當排斥。所以一轉眼便跌了價值;一轉眼便遭了嘲罵;又一轉眼,便連他的影子,也同拳民時代的教民④一般,竟犯了與眾共棄的大罪了(此段接上一段意思,詳細敘述了「經驗」如何利用「有利時機」一舉將「理想」打倒,並敘述了「理想」之遭眾人擯棄的「慘狀」)。

(以上兩段主要是「追憶」,後文轉為對此的分析評論,即上文所謂的「說幾句空談」)

但我們應該明白,人格的平等,也是一種外來的舊理想;現在「經驗」既已登壇,自然株連着化為妄想,理合不分首從,全踏在朝靴底下,以符列祖列宗的成規(此句含義甚深,因為「外來思想」不僅包含「理想」而且包含「人格的平等」等等內容,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也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元素,當「理想」被「經驗」借着排斥外來思想的潮流而被「打倒」時,已經開了打着「經驗」旗號,排斥一切外來思想的先例,從此,中國將無法吸納外來思想和文明,中國社會也將永遠停滯不前)。這一踏不覺過了四五年,經驗家雖然也增加了四五歲,與素未經驗的生物學學理──死──漸漸接近,但這與眾不同的中國,卻依然不是理想的住家。一大批踏在朝靴底下的學習諸公,早經竭力大叫,說他也得了經驗了(「理想」被「打倒」後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了,因為「經驗家」代代相傳、綿綿不絕,下一段對此做進一步分析評論)。

但我們應該明白,從前的經驗,是從皇帝腳底下學得(指民國之前的「經驗」);現在與將來的經驗,是從皇帝的奴才的腳底下學得(指民國之後的「經驗」)。奴才的數目多,心傳⑤的經驗家也愈多。待到經驗家二世的全盛時代,那便是理想單被輕薄,理想家單當妄人,還要算是幸福僥倖了(解釋上一段內容,指出其發展趨勢,以此發展下去,「理想」不僅被當作「妄想」,甚至被當成「異端」和「反動」,「理想家」不僅被看成「妄人」,甚至被當成「公敵」而被迫害和消滅)。

(以上四段主要敘述「理想」被「經驗」打倒的歷史過程,並對此進行分析評論。後兩段則針對第一段所引用的「中國人說到理想,便含着輕薄的意味,覺得理想即是妄想,理想家即是妄人」這段話本身,進行分析評價。)

現在的社會,分不清理想與妄想的區別(照應第一段所引用的話)。再過幾時,還要分不清「做不到」與「不肯做到」的區別,要將掃除庭園與劈開地球混作一談。理想家說,這花園有穢氣,須得掃除,──到那時候,說這宗話的人,也要算在理想黨里,──他卻說道,他們從來在此小便,如何掃除?萬萬不能,也斷乎不可(以舉例的方式點出其發展趨勢,從此中國的一切「改革」都「做不到」,社會再無發展的機會)!

那時候,只要從來如此,便是寶貝。即使無名腫毒,倘若生在中國人身上,也便「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國粹所在,妙不可言。那些理想學理法理,既是洋貨,自然完全不在話下了(此段以絕妙的諷刺和比喻,點明其本質和荒謬,指明其危害)。

但最奇怪的,是七年十月下半,忽有許多經驗家,理想經驗雙全家,經驗理想未定家,都說公理戰勝了強權⑥;還向公理頌揚了一番,客氣了一頓(不僅說明所謂的「經驗家」並非堅持自己操守的極端頑固派,其翻雲覆雨的手段亦變幻莫測,而且說明了外來思想和事物並不是能完全排斥擯棄的了的)。這事不但溢出了經驗的範圍,而且又添上一個理字排行的厭物。將來如何收場,我是毫無經驗,不敢妄談。經驗諸公,想也未曾經驗,開口不得。

沒有法,只好在此提出,請教受人輕薄的理想家了。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九年一月十五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署名唐俟。 

② 《再論戲劇改良》:作者傅斯年,當時是《新潮》雜誌的主編。這裡所引的一段話的原文是:「中國人不懂得『理想論』和『理想家』的真義。說到『理想』,便含着些輕薄的意味,覺得『理想』即是『妄想』,『理想家』即是『妄人』。」

③ 辛亥革命後,清朝反動官僚、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脅迫孫中山辭職,竊取了國家政權,於一九一二年三月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為了鎮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勢力,曾宣稱他「政治軍事經驗不下於人」,要用武力征伐反對者,並指令熊希齡組織所謂「第一流的經驗內閣」。後來袁世凱又陰謀復辟帝制,清朝遺老如勞乃宣、宋育仁、劉廷琛等也不甘寂寞,同時在北京等地進行復辟活動。以後又有張勳、康有為等人於一九一七年扶植清廢帝溥儀復辟的事件。

④ 拳民時代的教民:拳民時代,指義和團運動時期。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加緊利用宗教作為侵略的工具,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國各地設立的教堂,廣收信徒。這種信徒被稱為教民。其中有一部分是惡霸、地痞、流氓,他們在帝國主義者的庇護下,橫行霸道,欺壓平民,引起群眾的憤恨;在義和團運動中,一般教民也受到打擊。

⑤ 心傳:佛教禪宗用語。指不立文字,不依經卷,只憑師徒心心相印,遞相授受。

⑥ 公理戰勝強權: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等「協約國」宣揚它們戰勝德、奧等「同盟國」是「公理戰勝了強權」。當時中國也有一些人隨聲附和,大肆頌揚。[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