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陶淵明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陶淵明集》


《陶淵明集》是1979年5月1日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陶淵明。 《陶淵明集》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搜集陶淵明遺世作品,編為《陶淵明集》七卷,錄一卷。

陶淵明的作品繼承了漢、魏、正始之傳統,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內容充實,情感真摯,風格沖淡,韻致悠然,極善用寫意的手法點染出渾樸深遠的意境。

作品原文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jia)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 (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1]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着兩岸生長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林子的盡頭是溪流的源頭,於是出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人於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裡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裡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閒快樂。

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人,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着自己的妻子兒女及鄉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桃花源里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把漁人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以後,告辭離開了。這裡的人對漁人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離開桃花源以後,找到了他的船,順着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人訪求桃花源了。

創作背景

陶淵明少懷濟世之志,但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東晉與劉宋政權交替之際,政治昏暗、政局動盪、社會關爭複雜、民族矛盾激化,他的理想輿現實發生了極大的衝突,他逐漸視仕途如棘途,嚮往平淡自然的生活。同時,魏晉以來玄學勃興、玄言詩盛行,玄學的薰染又使他追求心靈的自適、人格的完整。仕輿隱的矛盾困擾了陶淵明十九年,最終他選擇了在盛年辭官歸隱,再未出仕,表現出固窮守節、正直不阿、淳樸率真的高潔品格。

隱居期間,他寫有一些反映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的詩,但更多更好偽是歌詠歸隱生活、描繪農村景色的詩篇,也有一些用意境化手法表現老莊思想、玄畢命題的詩,正因如此,陶淵明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鍾嶸《詩品》)。

陶淵明的作品繼承了漢、魏、正始之傳統,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內容充實,情感真摯,風格沖淡,韻致悠然,極善用寫意的手法點染出渾樸深遠的意境。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曾作過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和彭澤令,四十一歲由彭澤令上辭官歸隱,直至去世。卒後友人私謐"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