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歸園田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魏晉〕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誤落 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

錯誤的陷落到仕途羅網,轉眼間遠離田園已十餘年。

籠子裡的鳥兒懷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裡的魚兒思念原來嬉戲的深潭。

我願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樹柳樹成蔭遮蓋了後屋檐,桃樹李樹整齊的栽種在屋前。

遠處的鄰村屋舍依稀可見,村落上方飄蕩着裊裊炊煙。

深深的街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閒。

久困於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注釋

少:指少年時代。適俗:適應世俗。韻:氣質、情致。一作「願」。

丘山:指山林。

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裡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認為是「十三年」之誤(陶淵明做官十三年)。一說,此處是三又十年之意(習慣說法是十又三年),詩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調嫌平,故將十三年改為倒文。

羈(ji)鳥:籠中之鳥。戀:一作「眷」。

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畝」,指農田。

野:一作「畝」。際:間。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隨波逐流,固守節操。

方宅:宅地方圓。一說,「方」通「旁」。

蔭(yìn):蔭蔽。

羅:羅列。

曖曖(ài):迷濛隱約的樣子。

依依:輕柔而緩慢的飄升。

墟里:村落。

顛:頂端。

戶庭:門戶庭院。

塵雜:塵俗雜事。

虛室:空室。

餘閒:閒暇。

樊(fán)籠:蓄鳥工具,這裡比喻官場生活。樊,藩籬,柵欄。

返自然:指歸耕園田。

賞析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 ,抒發歸隱後愉悅的心情。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

創作背景

陶淵明任官十三年,卻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公元405年(義熙元年),即四十一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本詩就是其中一首。

作者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