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霞》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文登景星者[1],少有重名。與陳生比鄰而居,齋隔一短垣。一日,陳暮 過荒落之墟[2],聞女子啼松柏間;近臨,則樹橫枝有懸帶,若將自經。陳詰 之,揮涕而對曰:「母遠去,托妾於外兄[3]。不圖狼子野心[4],畜我不卒[5]。伶仃如此,不如死!」言已,復泣。陳解帶,勸令適人。女慮無可托者。 陳請暫寄其家,女從之。既歸,挑燈審視,丰韻殊絕。大悅,欲亂之。女厲聲抗拒,紛壇之聲[6],達於間壁。景生逾垣來窺,陳乃釋女。女見景,凝目 停睇[7],久乃奔去。二人共逐之,不知去向。

景歸,闔門欲寢[8],則女子盈盈自房中出[9]。驚問之,答曰:「彼德薄福淺,不可終托[10]。」景大喜,詰其姓氏。曰:「妾祖居於齊[11]。為 齊姓,小字阿霞。」入以游詞,笑不甚拒,遂與寢處。齋中多友人來往,女 恆隱閉深房。過數日,曰:「妾姑去。此處煩雜,困人甚。繼今,請以夜卜[12]。」問:「家何所?」曰:「正不遠耳。」遂早去。夜果復來,歡愛綦 篤。又數日,謂景曰:「我兩人情好雖佳,終屬苟合。家君宦遊西疆[13], 明日將從母去,容即乘間稟命[14],而相從以終焉。」問:「幾日別?」約 以旬終。既去,景思齋居不可常;移諸內,又慮妻妒。計不如出妻[15]。志 既決,妻至輒詬詈[16]。妻不堪其辱,涕欲死。景曰:「死恐見累[17],請 蚤歸[18]。」遂促妻行。妻啼曰:「從子十年,未嘗有失德[19],何決絕如 此!」景不聽,逐愈急。妻乃出門去。自是堊壁清塵[20],引領翹待;不意 信杳青鸞[21],如石沉海[22]。妻大歸後[23],數浼知交,請復於景[24], 景不納;遂適夏侯氏。夏侯里居與景接壤,以田畔之故[25],世有[26]。景 聞之,益大恚恨。然猶冀阿霞復來,差足自慰。越年余,並無蹤緒。

會海神壽,祠內外士女雲集[27],景亦在。遙見一女,甚似阿霞。景近 之,入於人中;從之,出於門外;又從之,飄然竟去。景追之不及,恨悒而返。後半載,適行於途[28],見一女郎,着朱衣,從蒼頭,鞚黑衛來。望之, 霞也。因問從人:「娘子為誰?」答言:「南村鄭公子繼室。」又問:「娶幾時矣?」曰:「半月耳。」景思,得毋誤耶?女郎聞語,回眸一睇,景視,真霞。見其已適他姓,憤填胸臆,大呼:「霞娘!何忘舊約?」從人聞呼主婦,欲奮老拳[29]。女急止之。啟幛紗謂景曰:「負心人何顏相見?」景曰:「卿自負仆,仆何嘗負卿?」女曰:「負夫人甚於負我!結髮者如是[30], 而況其他?向以祖德厚,名列桂籍[31],故委身相從;今以棄妻故,冥中削 爾祿秩[32],今科亞魁王昌[33],即替汝名者也。我已歸鄭君,無勞復念。」 景俯首帖耳[34],口不能道一詞[35]。視女子,策蹇去如飛,悵恨而已。

是科,景落第,亞魁果王氏昌名。鄭亦捷。景以是得薄名[36]。四十無 偶,家益替,恆趁食於親友家[37]。偶詣鄭,鄭款之,留宿焉,女窺客,見 而憐之,問鄭曰:「堂上客,非景慶雲耶[38]?」問所自識,曰:「未適君 時,曾避難其家,亦深得其豢養。彼行雖賤,而祖德未斬[39];且與君為敵 人,亦宜有綈袍之義[40]。」鄭然之,易其敗絮,留以數日。夜分欲寢,有婢持廿余金贈景。女在窗外言曰:「此私貯,聊酬夙好,可將去,覓一良匹。幸祖德厚, 尚足及子孫。無復夾檢[41],以促餘齡。」景感謝之。既歸,以十餘金買紳 家婢,甚丑悍。舉一子,後登兩榜[42]。鄭官至吏部郎[43]。既沒,女送葬 歸,啟輿則虛無人矣,始知其非人也。噫!人之無良[44],舍其舊而新是謀[45],卒之卵覆而鳥亦飛[46],天之所報亦慘矣!

翻譯

文登的景生,小時候就很有名。他與陳生住近鄰,兩家的書房僅隔一堵短牆。

一天黃昏,陳生路過一處荒涼的廢墟,聽到松林里傳來女子的啼哭聲。走近一看,見樹的橫枝上掛着一條帶子,一個女子像要上吊。陳生問她怎麼了,女子抹了一下眼淚對陳生說:「母親出遠門,把我托給了一個外姓哥哥照管。沒想到他狼子野心,不能養我終身。我一人孤單到這地步,還不如死了!」說完又哭起來。陳生急忙為她解下帶子,勸她嫁人。女子怕投有可靠的人,陳生就請她暫時住在自己家裡。女子同意了。

回到家中,陳生點上燈對着女子一看,見她十分美麗,喜出望外,要與她同寢。女子厲聲抗拒,兩人吵鬧的聲音傳到隔壁。景生聽到後,跳過牆來看。陳生見景生來了,才放了女子。女子一見景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看了很長時間才轉身跑了。二人追了一陣,女子竟不知去向。景生回到家裡,關上門剛要上床睡覺,那女子笑盈盈地從裡屋出來。景生吃驚地問她,女子回答說:「陳生命薄福淺,不可將終身寄託於他。」景生聽後很高興,問她姓名,女子說:「我老家在齊國,姓齊,小名叫阿霞。」景生與女子說笑,那女子也不拒絕,隨後同床共枕。

景生的書齋里常有朋友來往,阿霞總是躲在裡間屋裡。過了幾天,阿霞說:「我暫時離開幾天。你這裡人太多,我覺得受約束,心中煩躁。從今後我只夜裡來。」景生問:「你家在哪裡?」回答說:「不遠就是!」說完便早早走了,到了夜裡果然又來,兩人情意深長。又過了幾天,阿霞對景生說:「你我雖然恩愛,但總歸是苟合之事。我父親在西疆做官,明天我要跟隨母親去,找機會稟告他們,咱倆就可以在一起過一輩子了。」景生問:「我們要分別多久?」女子說:「大約十來天。」

女子走後,景生想,光住書房不是長法,搬回家裡,又怕妻子妒忌阿霞。盤算不如將妻子休了。主意已定,從此看見妻子就辱罵,妻子不能忍受他的欺侮,哭得直想死去。景生說:「你死了還連累我呢!回娘家去吧!」就趕她走。妻子哭着說:「我跟你十年,從來沒有過失德的行為,你為什麼對我這樣絕情!」景生不理,越發急着攆她走。妻子一看沒法了,就出門走了。

從此後,景生就把屋子粉刷一新,里里外外打掃乾淨,翹首盼望阿霞回來。沒想到一直沒有阿霞的音信,猶如石沉大海。他妻子回到娘家後,多次托景生的親友為她說情,想破鏡重圓,但景生就是不答應。於是她就改嫁了一個姓夏侯的人。夏侯的住所與景生挨着。兩家因地界問題,世代有仇。景生聽說妻子嫁給了夏侯,越發怨恨。然而仍希望阿霞快點回來,才可自慰。又過了一年多,仍沒見到阿霞的蹤影。

一次,正逢海神祝壽大會,祠堂內外善男信女雲集。景生也來趕會,遠遠望見一個女子很像阿霞。景生跟上去,那女子就混入人群中;跟隨她走出門外,再繼續追她,竟飄然而去。景生追不上那女子,心中又恨又惱地回了家。

後來,過了半年,景生在路上見一位女郎,身穿紅色的衣裙,後面跟着老僕,牽着一頭黑驢走過來,景生一看是阿霞。因怕認錯,就先問僕人:「這娘子是誰?」回答說:「她是南村鄭公子的繼室。」景生又問:「娶了多長時間了?」「半個月了。」景生想莫不是認錯了人?女子聞言,回頭一看,景生看清楚了,正是阿霞。知她已嫁他人,氣憤填胸,大聲喊道:「霞娘!為什麼忘了舊約?」僕人聽到有人喊叫主婦,很生氣,便想打景生。女子急忙制止住,揭開幃幔對景生說:「你這負心人,有何臉面來見我?」景生辯解說:「是你自己負我,我哪裡負你?」女子說:「你負了你的夫人比負我還厲害!你對結髮夫妻都那樣,何況別人呢?過去我因為你祖上積了德,你將榜上有名,才以身相許;如今因你拋棄了妻子,陰間已削了你的官職。今年開科的亞魁王昌就是替你名位的人。我已是鄭公子的人,你不要再有什麼念頭了。」景生俯首帖耳,嘴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抬頭看那女子,已揚鞭飛馳而去,心中只有悔恨而已。

這年開科,景生落榜,亞魁果然名叫王昌。鄭公子也考中了。景生因此得了薄倖的名聲,四十歲仍沒妻子,家境也敗落下來,常向親友討飯吃。一次偶然去拜訪鄭公子,鄭熱情款待他,並留他住宿。阿霞窺見,覺得非常可憐,就問鄭公子:「前廳的客人,莫非是景慶雲嗎?」鄭公子反問她是怎麼認識的,阿霞回答:「我未嫁給你時,曾在他家避過難,也得到他的照顧。他行為雖賤,而祖德還未斷,並且和你過去也是朋友,你應該幫助他。」鄭公子認為很對。就讓景生脫下破衣,給他換上新衣,留他住了好幾天。一天晚上,景生將要上床睡覺,有個丫鬟拿着二十多兩銀子來贈給他。聽到阿霞在窗外說:「這是我的私房錢,略酬謝一下你過去對我的情義。拿回去,找個好女子為伴。幸虧你祖上積德厚重,還可保佑到子孫後代,你不要再辦缺德事,縮短你的壽限。」景生表示感謝。

景生回家後,拿出十兩銀子,買了個鄉紳人家的丫鬟。這女子長得醜陋兇悍。後來給他生了個兒子,長大後中了進士。鄭公子官做到吏部郎,他死後阿霞給他送葬回來,人們打開車門帘,裡面竟空空無人,才知道阿霞不是人類。唉!人沒有德行。喜新厭舊,到頭來雞飛蛋打一場空,老天給人的報應也太慘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