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錢王登假仍如在②, 伍相隨波不可尋③。平楚日和憎健翮④, 小山香滿蔽高岑⑤。 墳壇冷落將軍岳⑥, 梅鶴淒涼處士林⑦。 何似舉家游曠遠⑧, 風波浩蕩足行吟⑨。 【注釋】 ①魯迅日記

原文

錢王登假仍如在②,

伍相隨波不可尋③。

平楚日和憎健翮④,

小山香滿蔽高岑⑤。

墳壇冷落將軍岳⑥,

梅鶴淒涼處士林⑦。

何似舉家游曠遠⑧,

風波浩蕩足行吟⑨。

【注釋】

①魯迅日記1933年12月30日載: 「午後為映霞書四幅一律云: 『錢王登遐仍如在……』」。原詩無題。現題目為《今人詩話》作者高疆所加,後為魯迅認可。郁達夫是現代著名作家,王映霞是其時郁的夫人。郁達夫《回憶魯迅》:「這詩的意思,……指的是杭州黨政諸人的無理高壓。」

②錢王:指錢鏐(852——932),五代臨安(杭州)人。曾為唐末鎮海鎮東節度使。後以割據稱吳越國王。宋人鄭文寶《江表志》:「兩浙錢氏,偏霸一方,急征苛慘,科賦凡欠一斗者多至徒罪。徐瑒嘗使越,云:『三更已聞獐麂號叫達曙,問於驛吏,乃縣司征科也。鄉民多赤體,有被葛褐者,都用竹篾系腰間,執事非刻理不可,雖貧者亦家累千斤。」登假:同登遐。舊指帝王死亡為登假。《禮記·曲禮》:「告喪,曰『天王登假』。」鄭玄註:「登,上也; 假,已也; 上已者,若仙去耳。」

③伍相隨波:伍相,指伍員。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父兄皆為楚王所殺,他潛奔吳國,助吳伐楚。又助吳王夫差敗越國,伍員勸夫差滅越,夫差不聽,遂失和,又被伯嚭所讒,被迫自殺。「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事見 《史記·伍子胥列傳》。

④平楚:平林。謝眺《宣城郡內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楚: 樹林。健翮: 猛禽,如鷹隼之類。

⑤香滿:指西湖邊上桂花飄香。高岑:猶高丘。小而高的山為岑。

⑥「墳壇」句,謂岳墳被人冷落,岳飛所代表的民族氣節精神被當局拋棄。將軍岳:即岳將軍岳飛。南宋時抗金名將,後被主和派趙構 (宋高宗)、秦檜所害,葬在西湖畔。岳墳遂成勝跡。

⑦「梅鶴」句,宋代詩人林逋,字君復。諡號和靖先生。錢塘(今杭州)人。隱居西湖孤山。喜歡種梅養鶴,宋真宗賜號曰:「和靖處士。」西湖孤山有林逋墓、梅林、鶴冢等遺蹟。

⑧曠遠:遼遠之地。鍾敬文說,他當年見到郁達夫杭州家中掛的這首詩,「曠遠」 作 「北地」。

⑨風波:鍾敬文說,他見的詩中作「川原。」行吟:《楚辭·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賞析

【析】 著名作家郁達夫於1933年4月25日由上海移家杭州。魯迅同郁達夫交誼很深,深知郁氏搬家意在逃避國民黨的白色恐怖,遠離現實鬥爭,故而以詩相勸。郁達夫1938年在 《回憶魯迅》①一文中有 「後來我搬到杭州去住的時侯」魯迅「也曾寫過一首詩送我」的記載。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這首詩是創作於1933年4月25日的前幾天。搬家到杭州之後的同年12月29日,郁達夫偕同夫人王映霞到上海拜訪魯迅,並懇請魯迅為他們寫幾個條幅,魯迅欣然應允,30日即將這首「送」他們搬家的七律寫成四幅條幅贈給郁氏夫婦。魯迅又將送行詩大字書贈,顯然是有深意的。郁達夫到杭州八個月的生活實踐,證明了魯迅的勸導與告誡確乎是哲人之先見,郁達夫已經沉醉在「平楚日和」「小山香滿」的美景之中而不能自拔了。他應「杭州鐵路局」之邀,赴浙東旅行,不斷地寫些與戰鬥的時代極不協調的山水遊記,消失了先前的戰鬥鋒芒,令人惋惜失望。魯迅利用書贈條幅的機會再次勸說,可見其對郁達夫情誼之深厚。這首詩原來並無題目,據考證是《今人詩話》②的作者高疆在讀到魯迅這首舊體詩時,根據內容隨手加上去的。後來楊霽雲編《集外集》時,照抄了這個題目。它準確地概括了全詩的內容,故得到了魯迅的認可。

曾經在五四時代同舊社會腐朽勢力抗爭過,又曾在上海灘上同國民黨反動派鬥爭過的郁達夫,怎麼在1933年忽而生髮了移家杭州的想法呢?郁達夫是創造社的重要成員,曾為我國新文學的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1930年加入中國自由大同盟,又參加了左聯,並主編左聯文學刊物《大眾文藝》。隨着國民黨反動派政治壓迫的日益加重,郁達夫思想上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他既不滿反動當局的壓迫,又畏懼殘酷的鬥爭;既想前進,又缺乏勇氣。他輯錄的龔自珍詩句「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就真實地反映了他的這種思想狀態。最後他認為「在上海灘上,不能生存」下去了,非到杭州建造安樂窩不可了。就在他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魯迅以朋友兼戰友的身份誠摯地勸說他不要到杭州去,不要離開上海這個戰場,要同大家一起為革命文學事業而奮鬥。但由於郁達夫自身的原因,他並未接受魯迅的忠告,「終於搬到杭州去住了,結果竟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黨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③,後悔也來不及了。

魯迅先生把「阻郁達夫移家杭州」的利害關係,巧妙地寓於郁氏完全能體察到的藝術形象之中。「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大意是,荒淫殘暴的吳越王錢鏐雖已死去,但他的鬼魂仍附着在杭州的當權者身上,而忠貞耿直的伍子胥卻連死屍也無處找尋了。作者借古論今,用「仍如在」三字溝通了古今,把批判的矛頭引向了現實: 眼下杭州為非做歹握有生殺大權的,還是壓榨百姓和殘害忠良的錢鏐和夫差之流,現在的當權者仍然同他們的前輩一樣,是暴虐的殘忍的。詩句內含的杭州不可去的結論就一目了然了。「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滿蔽高岑」,小山香滿是說西湖一帶充滿了溫馨的香氣,此處概指杭州的全部美景;高岑比喻危難中的祖國。頸聯的大意是,西湖是舉世聞名的風景勝地,那裡風和日麗,平林脈脈,但這樣的美景並不為戰鬥者嚮往留戀;充滿香氣的溫馨的環境,會遮住戰士前進的視線,而忘記了祖國的深重災難。作者意在說明,杭州那樣的自然環境,會消靡人的鬥志,離開戰場而建造安樂窩,也為有遠大志向的戰士所不屑為。「健翮」的喻義令人鼓舞,是希望郁氏不要忘記自己曾是一隻翱翔高空的「健翮」,更希望郁氏仍將是一隻壯志凌雲的「健翮」,「憎健翮」一語既是對史實的概括,也是對郁氏的提醒和勸勉。香滿的小丘會遮蔽高丘的比喻,更是從民族責任感的高度勉勵郁達夫不能忘記祖國的命運。作者的滿腔熱忱,通過這樣兩個比喻,表達得既含蓄又深刻。這就進一層表述了杭州雖好,目前卻非革命作家久留之地的道理。「墳壇冷落將軍岳,梅鶴淒涼處士林」,「墳壇冷落將軍岳」是「岳將軍墳壇冷落」的倒裝句,「梅鶴淒涼處士林」是「林處士梅鶴淒涼」的倒裝句。處士,古代指有學行而隱居的人。頷聯的大意是,岳飛的墳地無人照料,異常冷落;林通的遺址也一片淒涼。這是以歷史上為世人敬仰、杭州百姓引為驕傲的民族英雄岳飛和品德高潔的賢者林逋兩位古人的現今的遭遇為例,說明杭州的達官貴人們是絕不會賞識、看重你這位有才華卻並不馴良的革命作家的,等待你的將是這兩位古人現在所受到的冷遇。這很可能是作者針對郁氏以為杭州故舊多熟人多、在那裡可以一展才華的天真幻想而發的,這是第三層的勸阻。「勸」的目的是「阻」其「移家杭州」,「阻」的手段是反覆勸說,作者用「送」行的方式表達其勸阻的心意,懇切真誠,令人感動。「何似舉家游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是希望郁氏為大眾為民族解放而進行文藝創作。大意是:還不如你帶領全家到更廣大遼遠的現實生活之中去,在那樣的環境裡,你是可以盡情盡興地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的。「游曠遠」「風波浩蕩」「行吟」,這些詞語是很能令人聯想起偉大詩人屈原來的,篇末用這樣的語句直陳希望,旨在激勵郁達夫向屈原學習。當年屈子受迫害而離開郢都行吟湘江之畔,寫了震撼古今的詩篇,你郁達夫也應到時代的風浪中去,做一名新時代的歌者!

魯迅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和郁達夫的思想實際出發,或從政治狀態談起,或就自然環境而發,或借用歷史人物,反覆告誡郁達夫不要追求舒適安逸,不要消沉退縮,要認清殘酷黑暗的現實,要為民族的大眾的事業而奮鬥。全詩採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把那些似乎各不相干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自然景物貫穿起來,組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阻攔得委婉而含蓄,勸說得真摯而懇切,這就是該詩在藝術上最主要的特點。[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