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陽武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陽武侯》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陽武侯薛公祿[1],膠薛家島人。父薛公最貧,牧牛鄉先生家[2]。先生 有荒田,公牧其處,輒見蛇兔鬥草萊中,以為異;因請於主人為宅兆[3],構 茅而居。後數年,太夫人臨蓐[4],值雨驟至;適二指揮使奉命稽海[5],出 其途,避雨戶中。見舍上鴉鵲群集,竟以翼覆漏處,異之。既而翁出,指揮 問:「適何作?」因以產告。又詢所產,曰:「男也。」指揮又益愕,曰:「是必極貴。不然,何以得我兩指揮護守門戶也?」咨嗟而去。 侯既長,垢面垂鼻涕,殊不聰穎。島中薛姓,故隸軍籍[6]。是年應翁家出一丁口戍遼陽[7],翁長子深以為憂。時侯十八歲,人以太憨生[8],無與 為婚。忽自謂兄曰:「大哥啾唧[9],得無以造成無人耶?」曰:「然。」笑 曰:「若肯以婢子妻我,我當任此役。」兄喜,即配婢。侯遂攜室赴戍所。 行方數十里,暴雨忽集。途側有危崖[10],夫妻奔避其下。少間,雨止,始 復行。才及數武,崖石崩墜。居人遙望兩虎躍出,逼附兩人而沒[11]。侯自 此勇健非常,丰采頓異。後以軍功封陽武侯世爵[12]。

至啟、禎間[13],襲侯某公薨[14],無子,止有遺腹,因暫以旁支代。 凡世封家進御者[15],有娠即以上聞[16],官遣媼伴守之,既產乃已。年余, 夫人生女。產後,腹猶震動,凡十五年,更數媼,又生男。應以嫡派賜爵[17]。 旁支噪之,以為非薛產。官收諸媼[18],械梏百端[19],皆無異言。爵乃定。

翻譯

陽武侯薛祿,是膠東薛家島人。他的父親薛公非常貧窮,為本鄉官宦人家放牛。這家有塊荒地,薛公在那裡放牛時,常見蛇和兔子在草叢中相鬥;認為是塊不同尋常的風水寶地,於是向主人請求要來作墓地,並蓋了間茅草房居住着。後幾年,薛公的妻子臨產,當時大雨突降,恰巧有兩個指揮使奉命稽查海路,經過這裡,就到薛家屋裡避雨。看見房頂上烏鴉、喜鵲成群地聚集在上面,爭着用翅膀覆蓋漏雨的地方,覺得很奇怪。一會兒薛公從裡屋出來,指揮問道:「剛才你在幹什麼?」薛公便把妻子生孩子的事告訴了他們。又問生了個什麼孩子,薛公答道:「是個男孩。」指揮更加驚愕,說:「這個孩子日後必定非常顯貴!不然的話,怎麼會得到我們兩位指揮來護守門戶呢?」兩人讚嘆着走了。

薛侯已經長大了,但是挺髒的臉上垂着鼻涕,很不聰明。島上的薛姓家族,本來隸屬軍籍。這一年應該薛公家出一口人去戌守遼陽,薛公的長子很為這事發愁。當時薛侯十八歲,人們都認為他太憨痴,沒有給他提親的。他忽然對兄長說:「大哥嘀嘀咕咕的,該不是因為愁咱家沒人能去當兵吧?」兄長說:「是啊。」薛侯笑着說:「倘若你肯把丫鬟給我作妻子,我就去服役。」兄長很高興,就把丫鬟許配給他。薛侯立即攜帶妻室趕赴遼陽。才走了幾十里,天忽然下起了暴雨。路邊上有一處高聳的石崖,夫妻二人就跑過去躲避到下面。過了一會,雨停了,他們才再上路。剛剛走了幾步,崖石就崩塌了。附近村裡的人遠遠地看見有兩隻老虎從石崖下躍出,逼近依附到他二人身上就不見了。薛侯從此便勇猛超人,丰采立刻異於往常。後來他因為軍功顯赫被朝廷封為陽武侯世襲爵位。

到了天啟、崇楨年間,世襲陽武侯爵位的薛家某公死了,沒有兒子,只有遺腹,於是暫由旁支來代替。當時凡是世襲爵位的人娶的妻妾,只要有了身孕就得報告給朝廷知道,官府便派遣一個老年婦女伴守着她,直到生下孩子才算完事。過了一年,這位薛夫人生了個女孩。產後,腹部還有震動,總共過了十五年,更換了幾個伴守的老婦人,又生了個男孩。本來應該嫡支賜封侯爵,但是旁支都吵鬧反對,認為這孩子不是薛家的血統。官府收容了原來那些伴守的老婦人,用了各種辦法進行拷問,全都承認孩子真是薛家的後代無疑。這才決定把爵位賜封給了他。

賞析

本篇講述陽武侯薛公祿的故事.其實對薛公祿本人,故事也太平淡無奇。十八歲以前憨傻,垢面垂涕,殊不聰穎,兄不以他為弟而有家中無人應徵戍的殷憂。薛公祿自請戊遼陽,並非憨傻已失,而是欲娶婢女為妻,其後竟然是勇健非常,丰采大異從前,以軍功封剛武侯世爵。薛公祿的故事到此就完結了。但這篇小說使人讀後不免稱奇,主要是它運用烘托的表現手法,以與薛公祿有密切聯繫的奇事烘托薛公祿,使人頓感他非同尋常。一是他出生之際,人雨滂沱,烏鵲群集,以翅膀覆蓋屋漏處,同時奉命稽查海防的兩位指揮避雨門前,自稱護守門戶;二是他攜妻赴征所,途遇暴雨,避雨危崖,雨停而行,剛走幾步,危崖崩塌,當地人看到兩隻老虎跳出,逼附薛公祿夫妻而消失。有這兩件事烘托,薛公祿的故事才充實,形象才豐滿起來。

然而.小說又不是使這兩件事連續表現,使小說的情節總是處於高潮,讓薛公祿的形象很快就裸露在人的面前。而是以前一件事作為伏筆,看似卓異的薛公祿此後渡過了十八年的憨傻生活。二者之間強烈、鮮明的反差,使剛嘗到一點滋味的讀者大出意料,感到索然寡味。直到第二件事的烘托並導致的最終結果,才使人們的思緒跳過薛公祿憨傻骯髒的十八年,回到他出生之際的奇遇,發出確異尋常的讚嘆。這裡小說把握的人生偶然性和人們的穿鑿附會是奇點所在。開篇的起點高,旋落並以薛公祿十八年生活為底谷,繼而復起,跳宕之間,扣人心弦。[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