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閻羅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閻羅薨》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巡撫某公[1],父先為南服總督[2],殂謝已久[3]。公一夜夢父來,顏色慘栗[4],告曰:「我生平無多孽愆[5],祗有鎮師一旅[6],不應調而誤調之,途逢海寇,全軍盡覆。今訟於閻君,刑獄酷毒,實可畏凜。閻羅非他,明日有經歷解糧至[7],魏姓是也。當代哀之,勿忘!」醒而異之,意未深信。既寐,又夢父讓之曰[8]:「父罹危難[9],尚弗鏤心[10],猶妖夢置之耶?」公大異之。

明日,留心審閱,果有魏經歷,轉運初至,即刻傳入,使兩人捺坐[11],而後起拜,如朝參禮[12]。拜已,長跽漣洏而告以故[13]。魏不自任,公伏地不起。魏乃云:「然,其有之[14]。但陰曹之法,非若陽世懵懵[15],可以上下其手[16],即恐不能為力。」公哀之益切。魏不得已,諾之。公又求其速理。魏籌回慮無靜所[17]。公請為糞除賓廨[18],許之,公乃起。又求一往窺聽,魏不可。強之再四,囑曰:「去即勿聲。且冥刑雖慘,與世不同,暫置若死,其實非死。如有所見,無庸駭怪[19]。」

至夜,潛伏廨側,見階下囚人,斷頭折臂者,紛雜無數。墀中置火鐺油鑊[20],數人熾薪其下[21]。俄見魏冠帶出,升座,氣象威猛,迥與曩殊[22]。群鬼一時都伏,齊鳴冤苦。魏曰:「汝等命戕手寇,冤自有主,何得妄告官長?」眾鬼嘩言曰:「例不應調,乃被妄檄前來[23],遂遭凶害,誰貽之冤[24]?」魏又曲為解脫,眾鬼嗥冤,其聲訩動。魏乃喚鬼役:「可將某官赴油鼎,略入一煠[25],於理亦當。」察其意,似欲藉此以泄眾忿。即有牛首[26]執公父至,即以利叉刺入油鼎。公見之,中心慘怛[27],痛不可忍,不覺失聲一號,庭中寂然,萬形俱滅矣。公嘆詫而歸。及明,視魏,則已死於廨中。

松江張禹定言之[28]。以非佳名,故諱其人。

翻譯

某巡撫的父親,早先在南方做總督,去世已經很久了。一天夜裡,巡撫夢見父親來,臉色哀傷恐懼,對他說:「我一生沒多少罪惡,只有一旅邊防軍隊,不應當調遣而錯誤地調遣了,途中遇上海寇,全軍覆沒。現今他們告到閻王那裡,陰司里的刑罰殘酷歹毒,實在叫人害怕。閻王不是別人,明天有個經歷官押送糧草來,那人姓魏,他就是閻王。你要替我哀求他,不要忘了啊!」巡撫醒來,覺得這事很奇怪,心裡不很相信。剛又睡下,又夢見父親來,讓他一定照說的去辦,還說:「父親遭遇災難,還不銘記在心,怎麼把它當作妖夢置之不理呢?」巡撫醒來,越加感到這事奇異。

第二天,巡撫留心查看名冊,果然有個姓魏的經歷,轉運糧草第一個來到,巡撫立刻傳話叫他進來。叫兩個衙役把他按到座上,隨後按拜見官長的禮節向他叩拜起來。叩拜完畢,直挺挺跪在地上,兩眼垂淚,把夢中的事向魏經歷說了。魏經歷不承認自己是閻王,巡撫趴在地上不起來。魏經歷才說:「是的!有那樣一件事。但是陰間的法律,不像人間昏暗不明,可以上下聯手,串通作弊,恐怕我無能為力。」巡撫苦苦哀求他。魏經歷無可奈何,就答應下來。巡撫又請求迅速辦理。魏經歷反覆籌劃,考慮沒有個安靜的地方處理這事。巡撫請求把接待賓客的公館清掃出來讓他用。魏經歷同意後,巡撫才從地上站起來。又要求審理時跟去看一下,魏經歷不同意。他再三要求,才答應他去,囑咐說:「到了那裡不要出聲。陰間刑罰雖然殘忍,可是與人間不同,一處治就像死了,其實沒死。如果你看見了什麼,千萬不要驚怪。」

到了夜裡,巡撫藏在公館的一旁,見公堂台階下,受審的犯人,斷頭的,折臂的,亂紛紛不計其數。在一塊空地上放着一口油鍋,幾個人在油鍋下燒起了火。忽然看見魏經歷穿着官服走出來,坐到大堂上,神氣威猛,和白天見的大不一樣。那些斷頭折臂的人,一齊趴到地上,同聲叫喊冤枉。魏經歷說;「你們都是被海寇殺害的,冤有頭債有主,為什麼亂告官長呢?」眾鬼大聲喊着說:「按規定不應該調遣,我們是被錯誤地調動後,才遭到殺害,這是誰給我們造成的災難呢?」魏經歷又多方為巡撫的父親解脫。眾鬼大聲叫冤,亂成了一片。於是,魏經歷叫過鬼卒,說:「可將那個官放到油鍋,稍微炸一下,於理也是應當的。」看魏經歷的用意,似乎想藉此平息一下眾鬼的怨憤。當下就有兩個惡鬼把巡撫的父親捉來,用鋒利的鋼叉刺入油鍋。巡撫見此情景,心裡又驚又痛,無法忍受,不覺脫口喊了一聲。剎時,庭中寂然無聲,眼前的一切都不見了。巡撫驚嘆不已,悄悄地回去了。天明之後,巡撫去看魏經歷,見他已經死在公館裡。

賞析

《閻羅薨》尤有代表意義。故事裡的魏經歷是兼職閻羅。人在陽世生活,卻夢斷陰司事。巡撫大人為了自己在陰司的父親,向魏經歷求情。巡撫之父生前任總督,曾誤調軍隊,導致全軍覆沒,此事由魏經歷審問。魏經歷雖然向巡撫聲明「陰曹之法,非若陽世懵懵,可以上下其手」,但終因頂頭上司求情,情面難卻,答應審案時帶巡撫到現場偷聽。魏閻羅審案審得很公平,為了平民憤,他下令把巡撫之父丟到油鍋里炸上一遭。不料巡撫見此,非常傷心,「痛不可忍,不覺失聲一號」。這「一號」的結果,竟然讓兼職閻羅受到了嚴懲,「及明,視魏,則已死於廨中」,大概是被陰司召去追查徇私舞弊之罪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