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陵女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陵女子》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沂水居民趙某,以故自城中歸,見女子白衣哭路側,甚哀。睨之,美。 悅之,凝注不去。女垂涕曰:「夫夫也,路不行而顧我[1]!」趙曰:「我以 曠野無人,而子哭之慟,實愴於心。」女曰:「夫死無路,是以哀耳。」趙 勸其復擇良匹。曰:「渺此一身[2],其何能擇?如得所託[3],媵之可也[4]。」 趙忻然自薦,女從之。趙以去家遠,將覓代步。女曰:「無庸。」乃先行, 飄若仙奔。至家,操井臼甚勤[5]。積二年余,謂趙曰:「感君戀戀,猥相從[6],忽已三年。今宜且去。」趙曰:「曩言無家,令焉往?」曰:「彼時漫 為是言耳[7],何得無家?身父貨藥金陵[8]。倘欲再晤,可載藥往,可助資 斧[9]。」趙經營,為貰輿馬[10]。女辭之,出門徑去;追之不及,瞬息遂杳。

居久之,頗涉懷想,因市藥詣金陵。寄貨旅邸,訪諸衢市[11]。忽藥肆 一翁望見,曰:「婿至矣。」延之入。女方浣裳庭中,見之不言亦不笑,浣 不輟。趙銜恨遽出。翁又曳之返。女不顧如初。翁命治具作飯[12]。謀厚贈 之,女止之曰:「渠福薄[13],多將不任[14];宜少慰其苦辛,再檢十數醫 方與之,便吃著不盡矣。」翁問所載藥。女云:「已售之矣,直在此[15]。」 翁乃出方付金,送趙歸。試其方,有奇驗。沂水尚有能知其方者。以蒜臼接 茅檐雨水[16],洗瘊贅[17],其方之一也,良效。

翻譯

沂水縣人趙某,進城辦事,在回來的路上,見一個白衣女子在路邊哭,哭得十分哀慟。他斜眼一看,見女子長得很俊俏,心裡非常喜歡,站在那裡盯了很長時間。女子掉着淚說:「你一個大丈夫不走路,只看人家幹什麼?」趙某說:「因為野外無人,你又哭得很傷心,我實在不忍心走了。」女子又說:「我丈夫死了,無路可走,所以傷心。」趙某勸她再找一個好男人。女子說:「我一個孤身女子,能去找誰?若能找個存身的地方,給人家做妾也行!」趙某欣然自薦,女子也願意,就跟着他一起往家走來。趙某因為距家還很遠,想雇一匹馬或驢叫女子騎,女子說:「不用。」說罷,就走在前面。走起來輕飄飄的像仙女一般。

這女子到了趙家,推磨擔水,幹活非常勤快。兩年多後,忽有一天對趙某說:「感謝夫君恩愛,我跟你已快三年了,現在也應當走了。」趙某說:「以前你說沒有家,現在你到哪裡去?」女子回答說:「我那是隨便說罷了,其實我哪能沒有家?我父親在金陵賣藥。你要想再見到我,可載着藥去金陵找我,我還可給你一些錢作資本。」趙某打算給她僱車馬,女子謝絕了,一出門就飛快走去,追都追不上,一轉眼就不見了。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趙某非常想念那個女子。於是就載上藥去金陵找她。到了金陵,把藥寄存在旅店裡,沿街到處打聽這女子。忽然一間藥店裡一個老頭看見他,說,「賢婿來了!」就請趙某進了院子。那女子正在院中洗衣服。女子看了看他,不說也不笑,照常洗衣。趙某心裡很生氣,回頭就想走,老頭拉他回來,女子仍然不看他一眼。老頭命女子做飯擺酒招待客人,還打算厚厚地贈給他些東西。女子制止說:「他福份薄,多給他東西他享受不了,少給他點慰勞辛苦就行。再給他十幾個藥方,就夠他吃用一輩子的了。」老頭又問趙某載來的藥在哪裡,女子說:「已經給他賣完了,錢在這裡!」老頭便把錢交給趙某,又給了他十幾個藥方子,就打發趙某回家了。

趙某回家後,試驗帶來的藥方子,個個都有特效。沂水至今還有知道這些方子的人。據說用蒜臼子接屋檐水洗疣贅,就是其中的一方,療效很好。[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