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秀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秀才》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東粵士人郭某[1],暮自友人歸,入山迷路,竄榛莽中。更許,聞山頭笑 語,急趨之。見十餘人,藉地飲[2]。望見郭,哄然曰:「坐中正欠一客,大 佳,大佳!」郭既坐,見諸客半儒巾[3],便請指迷[4]。一人笑曰:「君真 酸腐[5]!舍此明月不賞,何求道路?」即飛一觥來。郭飲之,芳香射鼻,一 引遂盡[6]。又一人持壺傾注。郭故善飲,又復奔馳吻燥[7],一舉十觴。眾 人大讚曰:「豪哉!真吾友也!」

郭放達喜謔,能學禽語,無不酷肖。離坐起溲,竊作燕子鳴。眾疑曰:「半夜何得此耶?」又效杜鵑,眾益疑。郭坐,但笑不言。方紛議間,郭回 酋為鸚鵡鳴曰:「郭秀才醉矣,送他歸也!」眾驚聽,寂不復聞。少頃,又 作之。既而悟其為郭,始大笑。皆撮口從學,無一能者。一人曰:「可惜青 娘子未至。」又一人曰:「中秋還集於此,郭先生不可不來。」郭敬諾。一 人起曰:「客有絕技;我等亦獻踏肩之戲,若何?」於是譁然並起。前一人 挺身矗立;即有一人飛登肩上,亦矗立;累至四人,高不可登;繼至者,攀 肩踏臂,如緣梯狀:十餘人,頃刻都盡,望之可接霄漢。方驚顧間,挺然倒 地,化為修道一線[8]。

郭駭立良久,遵道得歸[9]。翼日,腹大痛;溺綠色,似銅青,着物能染, 亦無溺氣,三日乃已。往驗故處,則餚骨狼籍,四圍叢莽,並無道路。至中 秋,郭欲赴約,朋友諫止之,設斗膽再往一會青娘子,必更有異,惜乎其見 之搖也[10]!

翻譯

廣東有個姓郭的秀才,傍晚從朋友那裡回來,走到山中迷了路,走進了一片亂樹叢里。到了一更時,聽到附近的山頭上有人說話,他急忙朝那裡奔去。見十多個人,正圍坐在地上喝酒,瞧見郭秀才,一齊大聲說:「座中正好少一個客人,你來到,太好了,太好了!」郭秀才入了座,見在座的多半是讀書人,便請教回家的路。其中一個笑起來:「你這個人真酸氣,捨棄這大好的明月不觀賞,怎麼想着回家呢?」立刻遞給他一杯酒。郭秀才嘗了一點,香味撲鼻,一仰頭就喝了下去。接着又一個人拿壺給他倒酒。郭秀才本來就很喜歡喝酒,又加上奔跑得口渴,一連喝了十杯。大家拍手稱讚說:「有氣魄!真是我們的朋友!」郭秀才為人放達,愛開玩笑,能學各種鳥叫,無不學得維妙維肖。他離坐去旁邊小便時,偷偷地學燕子叫。大家懷疑地說:「半夜裡哪來的燕子?」又學杜鵑叫,大家越加感到驚疑。郭秀才回到坐處,只笑不說話。正當大家在紛紛議論時,郭秀才回過頭去,學作鸚鵡說:「郭秀才喝醉了,快送他回去吧!」大家很驚訝,可側起耳朵再聽,四周只是一片寂靜,再也沒聽到叫聲。過了一會兒,郭秀才又學鸚鵡叫。大家這才發現是郭秀才學的,一起大笑起來。大家都撮起嘴跟他學,沒有一個學得像。一個人說:「今晚可惜青娘子沒來。」又一個人說:「中秋佳節,我們還在這裡聚會,郭先生不能不來。」郭秀才恭敬地答應下來。這時,一個人站起來說:「郭先生有學鳥叫的絕技,我們來表演疊人遊戲,怎麼樣?」於是吵吵嚷嚷,一塊站起來,前邊的一個人挺身站立;立刻有一個人飛快地跳到他的肩上,也直立起來;一連上了四個人,高得不能再向上跳。繼續再上的人,抓着臂,踩着肩,像爬梯子一樣;十多個人,一會兒全爬上去了,看上去高入雲霄。郭秀才正驚愕時,他們就像一根直立的木柱,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變化成一條細長的小道。郭秀才驚駭地站了很久,順着小道竟回了家。

笫二天,郭秀才腹內痛得厲害;尿出的尿是綠色的,像銅青,碰到東西就能染上色,也沒有尿味,一連尿了三天才好了。郭秀才又去察看他們集會的地方,只見滿地肉骨剩菜,杯盤狼藉,周圍一片叢棘茂草,並沒有道路。到了中秋節,郭秀才想去赴會,朋友們把他勸住了。假若大着膽子再去見一下青娘子,必定會有更多奇異的事。可惜啊,他當時動搖了!

賞析

郭秀才山中迷路,邂逅十餘人,共賞明月,暢談飲酒,做遊戲,獻雜技,續訂中秋之約,最後十餘人為郭秀才指點歸途,經歷可謂神奇。由於郭秀才膽小,中秋沒有赴約,留下了遺憾。但故事正由於有缺憾,給人留下不盡的餘味。

故事精彩之處是由口技和疊羅漢兩個雜技節目構成的,估計是蒲松齡積累的素材。假如單獨記敘,不過是講述雜技的技巧而已。雜以故事敘述,增加了故事的神奇和趣味,賦予了雜技以情節生命,使作品充滿瑰異浪漫的色彩。[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