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迎頭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迎頭經》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中國現代聖經②──迎頭經曰:「我們……要迎頭趕上去,不要向後跟着。」(本文是模仿《春秋左氏傳》的寫法,意在對國民黨軍隊和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諷刺。所謂《傳》是用來註解《經》的一種文體,《春秋》是儒家經典,《春秋左氏傳》就是註解《春秋》的書,在《左傳》中,採用列舉一段《春秋》中經文緊接着進行註解的形式,作者此文也採用這種方式,第一段列舉「迎頭經」的原文「我們……要迎頭趕上去,不要向後跟着。」,後文模仿《傳》的形式對其進行「註解」。所謂「迎頭經」就是對國民黨信奉的《三民主義》的諷刺和調侃。後文從兩個方面進行「註解」和「闡釋」。)

原文及賞析

傳③曰:追趕總只有向後跟着,普通是無所謂迎頭追趕的,然而聖經(即「神聖的經典」的意思)決不會錯,更不會不通,何況這個年頭一切都是反常的呢。所以趕上偏偏說迎頭,向後跟着,那就說不行!(此段首先從字面上點出其不通之處:之後在後面才能稱得上「追趕」,而「迎頭」只能被別人「追趕」,所以不通,然而既然稱「經」,當然不會錯誤,所以要有更加「精微深奧」的「含義」在裡面。後文即對此進行解釋。)

現在通行的說法是:「日軍所至,抵抗隨之」,至於收復失地與否,那麼,當然「既非軍事專家,詳細計畫,不得而知」。④不錯呀,「日軍所至,抵抗隨之」,這不是迎頭趕上是什麼!日軍一到,迎頭而「趕」:日軍到瀋陽,迎頭趕上北平;日軍到閘北,迎頭趕上真茹;日軍到山海關,迎頭趕上塘沽;日軍到承德,迎頭趕上古北口……以前有過行都洛陽,現在有了陪都西安,將來還有「漢族發源地」崑崙山──西方極樂世界。至於收復失地云云,則雖非軍事專家亦得而知焉,於經有之,曰「不要向後跟着」也。證之已往的上海戰事,每到日軍退守租界的時候,就要「嚴飭所部切勿越界一步」⑤。這樣,所謂迎頭趕上和勿向後跟,都是不但見於經典而且證諸實驗的真理了。右傳之一章。(此段是對前文引用的「經文」的第一層解釋,所謂「迎頭趕上」應用於抗日,就是在日軍攻占之前逃跑的意思,從而揭露了國民黨不抵抗的本質和大肆宣揚抗日的虛偽,所謂「右傳」就是模仿「左傳」而創造的新詞,既意味深長,又逸趣橫生。)

傳又曰:迎頭趕和勿後跟,還有第二種的微言大義──

報載熱河實況曰:「義軍⑥皆極勇敢,認擾亂及殺戮日軍為興奮之事……唯張作相⑦接收義軍之消息發表後,張作相既不親往撫慰,熱湯又停止供給義軍汽油,運輸中斷,義軍大都失望,甚至有認替張作相立功為無謂者。」「日軍既至凌源,其時張作相已不在,吾人聞訊出走,熱湯扣車運物已成目擊之事實,證以日軍從未派飛機至承德轟炸……可知承德實為妥協之放棄。」(張慧沖〔8〕君在上海東北難民救濟會席上所談。)雖然據張慧沖君所說,「享名最盛之義軍領袖,其忠勇之精神,未能悉如吾人之意想」,然而義軍的兵士的確是極勇敢的小百姓。正因為這些小百姓不懂得聖經,所以也不知道迎頭式的策略。於是小百姓自己,就自然要碰見迎頭的抵抗了:熱湯放棄承德之後,北平軍委分會下令「固守古北口,如義軍有欲入口者,即開槍迎擊之」。這是說,我的「抵抗」只是隨日軍之所至,你要換個樣子去抵抗,我就抵抗你;何況我的退後是預先約好了的,你既不肯妥協,那就只有「不要你向後跟着」而要把你「迎頭趕上」梁山了。右傳之二章。(此段通過兩個實例說明所謂「迎頭趕上」就是把「不懂得聖經」而奮勇抵抗日軍的「小百姓」和由百姓組成的「義軍」「迎頭趕上梁山」,從而揭露國民黨的軍隊不僅不抵抗日軍,而且反過來阻止甚至攻擊民眾自發的抗日行動,實際上就是日軍的走狗幫凶。這是對前文引用的「經文」的第二層解釋,進一步揭露國民黨軍隊不僅貪生怕死而且賣國求榮的本質。)

詩云:「惶惶」大軍,迎頭而奔,「嗤嗤」小民,勿向後跟!賦⑨也。(本段用「詩」的形式,對上文進行總結。本文是對《左傳》形式的模仿,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同樣採取引用一段「經文」然後對其進行註解和闡釋的形式;二是模仿「左傳」而稱自己的為「右傳」;三是模仿《左傳》開頭的時間記錄形式而寫成「民國廿二年春×三月」,諷刺意味濃厚,在發表時被出版審核人員刪除。文章末尾採用「詩」的形式總結前文,筆者認為,這種形式在古文中較為常見,如《離騷》以「亂曰」結尾、《文心雕龍》中每篇都以「贊曰」結尾,作者用此種形式作總結,不僅在表達上更加形象生動,而且更能夠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三月十四日

這篇文章被檢查員所指摘,經過改正,這才能在九日的報上登出來了。

原文是這樣的──

第三段「現在通行的說法」至「當然既」,原文為「民國廿二年春×三月某日⑩,當局談話曰:『日軍所至,抵抗隨之……至收復失地及反攻承德,須視軍事進展如何而定,余』。」又「不得而知」下有注云:(《申報》三月十二日第三張)。

第五段「報載熱河……」上有「民國廿二年春×三月」九字。

三月十九夜記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九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② 中國現代聖經: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迎頭趕上去」等語,見該書《民族主義》第六講,原文為:「我們要學外國,是要迎頭趕上去,不要向後跟着他。譬如學科學,迎頭趕上去,便可以減少兩百多年的光陰。」

③ 傳:這裡是指闡釋經義的文字。

④ 「日軍所至」等語,見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二日《申報》載國民黨代理行政院長宋子文答記者問:「我無論如何抵抗到底。日軍所至,抵抗隨之」;「至於收復失地及反攻承德,須視軍事進展如何而定,余非軍事專家,詳細計劃,不得而知。」

⑤ 「嚴飭所部切勿越界一步」:「一·二八」上海戰事後,國民黨政府為向日本侵略者乞降求和,曾同意侵入中國國土的日軍暫撤至上海公共租界,並「嚴飭」中國軍隊不得越界前進。

⑥ 義軍:指「九·一八」後活動在東北三省、熱河一帶的抗日義勇軍。

⑦ 張作相(1887─1949):遼寧義縣人,九一八事變時任吉林省政府主席、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

⑧ 張慧沖(1898─1962):廣東中山人,魔術、電影演員。曾於一九三三年初赴熱河前線拍攝義勇軍抗日紀錄影片。這裡引用的是他自熱河回上海後於三月十一日的談話,載三月十二日《申報》。

⑨ 賦:《詩經》的表現手法之一,據唐代孔穎達《毛詩註疏》解釋,是「直陳其事」的意思。

⑩ 春×三月某日:這裡的「×」,是從《春秋》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套來的。據《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解釋:「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用「×三月」,含有諷刺國民黨法西斯獨裁統治的意味。[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