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蹇償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蹇償債》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李公著明,慷慨好施。鄉人某,傭居公室[1]。其人少游惰,不能操農業,家窶貧[2]。然小有技能,常為役務,每賚之厚[3]。時無晨炊,向公哀乞, 公輒給以升斗。一日,告公曰:「小人日受厚恤,三四口幸不殍餓[4];然曷可以久?乞主人貸我菉豆一石作資本[5]。」公忻然,立命授之。某負去,年余,一無所償。及問之,豆資已蕩然矣。公憐其貧,亦置不索。

公讀書於蕭寺[6]。後三年余,忽夢某來曰:」小人負主人豆直,令來投償。」公慰之曰:「若索爾償,則平日所負欠者,何可算數?」某愀然曰[7]:「固然。凡人有所為而受人千金,可不報也。若無端受人資助,升斗且不容 昧,況其多哉!」言已,竟去。公愈疑。既而家人白公:「夜牝驢產一駒,且修偉。」公忽悟曰:「得毋駒為某耶?」越數日歸,見駒,戲呼某名。駒奔赴,如有知識。自此遂以為名。

公乘赴青州,衡府內監見而悅之[8],願以重價購之,議直未定。適公以家中急務不及待,遂歸。又逾歲,駒與雄馬同櫪[9],齕折脛骨,不可療。有牛醫至公家[10],見之,謂公曰:「乞以駒付小人,朝夕療養,需以歲月。萬一得痊,得直與公剖分之。」公如所諸。後數月,牛醫售驢,得錢千八百,以半獻公。公受錢,頓悟,其數適符豆價也。噫!昭昭之債[11],而冥冥之償, 此足以勸矣[12]。

[1]傭居公室:為李家幫工,住在李家。傭,當僱工。

[2]窶(jù)貧:此從青本:底本、鑄本、二十四卷本均作」屢貧」。 貧窮簡陋。《詩·邶風·北門》:「終窶且貧。」

[3]賚(lài 賴):賞賜。

[4]殍(piáo 瓢)餓:飢餓至死。《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飢色, 野有餓莩。」殍,通「莩」,餓死的人。

[5]菉豆:即綠豆。

[6]蕭寺:佛寺,僧院。唐 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蕭子云 飛白大書『蕭』字,至今一『蕭』字存焉。」後因稱佛寺為蕭寺。

[7]愀(qiǎo 巧)然:憂懼貌。《荀子·修身》:「見不善,愀然必以 自省也。」

[8]衡府:明憲宗第七子朱,封衡恭王,治青州,歷四代,明亡國除。參 卷一《王成》注。

[9]櫪:槽。

[10]牛醫:獸醫的通稱。

[11]「昭昭之債」二句:意謂陽世所欠之債,由陰司判今來生償還。昭 昭,指陽世。冥冥,指陰司。

[12]勸:勸勉;指勉人向善。

翻譯

李著明先生,是個慷慨樂施的人。同鄉某人,當傭工住在李公家裡。這個人從小遊手好閒,不能幹農活,家裡很貧窮。不過他也有些小技能,常為李家做些雜務,每次都得到很豐厚的報酬。有時吃不上早飯,向李公哀求乞討,李公就給他一升半斗糧食。有一天,他對李公說:「小人天天得到您豐厚的救濟,一家三四口才不致餓死。然而怎可長久這樣下去呢。請求主人借給我一石綠豆做經商的資本吧。」李公很高興,立即讓家裡人如數給了他。某人把綠豆背走,過了一年多,也沒償還。問起他,才知道綠豆錢早已花光了。李公可憐他的貧困,也就放置一旁不再索要了。

後來李公到佛寺讀書。過了三年多時間,忽然夢見某人來,說:「小人欠您的綠豆錢,今天來償還。」李公安慰他說:「假若還要你償還的話,那麼平日所借欠的東西,怎麼算得清呢?」某人憂傷地說:「的確是這樣。不過若為人做了事,即使得到千金也可以不償還;假如毫無緣故的受人資助,就是一升半斗都不容許昧下,何況更多的呢!」說完,就走了。李公更加生疑。不久家人對李公說:「夜裡母驢生了一個驢駒,而且很高大。」李公忽然明白過來說:「難道這驢駒就是某人嗎?」過了幾天李公回家,見到驢駒,便戲呼某人的名字。驢駒聽到呼喚便跑過來,就像知道是在叫它。從此以後便把這驢駒叫做某人的名字。

李公騎着驢駒去青州,衡王府的內監看見了很喜歡這驢駒,願出高價購買,但價錢還沒說定。正好李公遇到家中有急事不能等待,就回來了。又過了一年,驢駒和一匹雄馬同槽吃食時,被馬咬折了脛骨,不能治療。有個牛醫來到李公家裡,看見了,對李公說:「請您把驢駒交給我,每天精心治療養護,需要用些日子。萬一能把它治好,賣得的錢和您平分。」李公同意按他的請求辦。過了幾個月,牛醫賣驢駒得了一千八百錢,拿出一半給了李公。李公接受了這些錢,頓時醒悟,原來錢數恰好符合某人所借的綠豆價錢。噫!陽世欠下的債,而經陰司轉生來償還,這事足以勸人為善的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