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詩讞》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青州居民范小山,販筆為業,行賈未歸。四月間,妻賀氏獨居,夜為盜所殺。是夜微雨,泥中遺詩扇一柄,乃王晟之贈吳蜚卿者。晟,不知何人;吳,益都之素封,與范同里,平日頗有佻達之行,故里黨共信之。郡縣拘質,堅不伏,慘被械梏,誣以成案;駁解往復,歷十餘官,更無異議。吳亦自分必死,囑其妻罄竭所有,以濟煢獨。有向其門誦佛千者,給以絮袴;至萬者絮襖:於是乞丐如市,佛號聲聞十餘里。因而家驟貧,惟日貨田產,以給資斧。陰賂監者使市鴆。夜夢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日『外邊凶』,目下『裡邊吉』矣。」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無何,周元亮先生分守是道,錄囚至吳,若有所思。因問:「吳某殺人,有何確據?」范以扇對。先生熟視扇,便問:「王晟何人?」並雲不知。又將爰書細閱一過,立命脫其死械,自監移之倉。范力爭之。怒曰:「爾欲妄殺一人便了卻耶?抑將得仇人而甘心耶?」眾疑先生私吳,俱莫敢言。先生標朱簽,立拘南郭某肆主人。主人懼,莫知所以。至則問曰:「肆壁有東莞李秀詩,何時題耶?」答云:「舊歲提學按臨,有日照二三秀才,飲醉留題,不知所居何里。」遂遣役至日照,坐拘李秀。

數日,秀至。怒曰:「既作秀才,奈何謀殺人?」秀頓首錯愕,曰:「無之!」先生擲扇下,令其自視,曰:「明系爾作,何詭托王晟?」秀審視曰:「詩真某作,字實非某書。」曰:「既知汝詩,當即汝友。誰書者?」秀曰:「跡似沂州王佐。」乃遣役關拘王佐。佐至,呵之如秀狀。佐供:「此益都鐵商張成索某書者,雲晟其表兄也。」先生曰:「盜在此矣。」執成至,一訊遂伏。先是,成窺賀美,欲挑之,恐不諧。念托於吳,必人所共信,故偽為吳扇,執而往。諧則自認,不諧則嫁名於吳,而實不期至於殺也。逾垣入,逼婦。婦因獨居,常以刀自衛。既覺,捉成衣,操刀而起。成懼,奪其刀。婦力挽,令不得脫,且號。成益窘,遂殺之,委扇而去。三年冤獄,一朝而雪,無不誦神明者。吳始語「裡邊吉」乃「周」字也。然終莫解其故。後邑紳乘間請之。笑曰:「此最易知。細閱爰書,賀被殺在四月上旬;是夜陰雨,天氣猶寒,扇乃不急之物,豈有忙迫之時,反攜此以增累者,其嫁禍可知。向避雨南郭,見題壁詩與箑頭之作,口角相類,故妄度李生,果因是而得真盜。」聞者嘆服。

異史氏曰:「天下事,入之深者,當其無有有之用。詞賦文章,華國之具也,而先生以相天下士,稱孫陽焉。豈非入其中深乎?而不謂相士之道,移於折獄。易曰:『知幾其神。』先生有之矣。」

翻譯

范小山,是青州府人,以販賣毛筆為生,在外經商沒有回來。

四月間,他的妻子賀氏獨居家中,夜間被人殺死。這天夜裡,細雨濛濛,人們在出事地點的泥中發現了一把題詩的扇子,是王晟贈送給吳蜚卿的。王晟,不知是什麼人;吳蜚卿,是益都城裡殷實之家,與同邑的范小山相識。吳蜚卿平日為人很輕浮、佻達,所以同鄉人見到這把扇子,都認為人是他殺的。縣衙把他捉去審問,他不承認;當用了慘酷的大刑後,他承認了,就定了案。這個案子送到府里;府里又轉到縣裡,經歷了十多個判官的手,無一人提出異議。吳蜚卿自己認為是死定了,便囑咐他的妻子,把家中所有的財產都拿出來,救濟那些孤苦的人。有到他家門前誦讀佛經一千遍的,就給一條棉褲。於是,他家門前來來去去討飯的,每天就像集市一樣。誦讀佛經的聲音,在十多里外都可聽到。因此,家中很快貧窮下去,每天只能依靠出賣田地房屋維持生活。吳蜚卿自己感到無生路可想,就暗地裡買通了監守的,買來毒酒,想自殺。夜間夢到神人告訴他說:「你不要死,往日是『外邊凶』,眼下是『裡邊吉』啊!」再睡覺。又夢見這些話,於是,他就沒有自殺。

沒有多久,周元亮起補山東青州海防道,當他讀到囚犯吳蜚卿的案子時,感到這起案件審理有疏失,就問:「吳蜚卿殺人,有什麼確鑿的證據?」范小山說有扇子一把為證。周道台反覆看了看那把扇子,問:「王晟是什麼人?」回答說不知道。周先生又把審訊時的記錄取出來看了一遍,立刻命令除掉吳蜚卿的死牢刑具,將他從重犯的內監解到關押輕犯人的外倉。范小山力爭說不妥,周道台憤怒地說:「你想冤殺一個人了事呢,還是想得到真正的仇人才甘心呢?」大家懷疑周道台與吳蜚卿有私情關係,都不敢追問。周道台擲下一支紅色的簽子,立刻拘捕南部某店的主人。店主人恐懼,不知為什麼。拘捕到以後,周道台就問:「你店的牆壁上有東苑李秀才的題詩,是什麼時候題的?」回答說:「是去年,提學大人來青州府考試時,日照縣的兩三個秀才醉後所題,但不知他們住在哪裡。」周道台便派人到日照,拘捕李秀才。數日後,李秀才被押解到。周道台在大堂上,問:「你既然身為秀才,為什麼謀殺人呢?」李秀才跪下叩頭,不知所措,驚惶地說:「沒有這回事。」周道台把扇子擲到他的面前,讓他自己看,說:「這分明是你作的詩,為什麼偽托王晟?」李秀才審視後說:「詩,是我作的,但字並不是我寫的。」周道台問:「既然知道你的詩,那人當然是你的朋友了,那麼這是誰寫的?」李秀才說:「這字跡,好像是沂州府王佐所寫。」周先生又立即派遣差役到沂州府拘捕王佐。王佐被押到公堂,周道台審訊他,其過程和審問李秀才的情形一樣。王佐說:「這是益都城鐵商張誠求我寫的,說王晟是他的表兄。」周道台說:「盜賊就在這裡啊。」把張誠捕來,一審他就全部招認了。

原來,張誠見到賀氏很美麗,想去勾引她,但怕她不答應。自己想若作這件事,須用金蟬脫殼之計,如偽托吳蜚卿,人們必定都會相信的,故托人題一把扇子落款吳蜚卿。若事情作得很順利就把自己的名字告訴賀氏,倘若中間多磨,就用此扇為證,嫁禍於吳蜚卿,本意並不想殺死賀氏。張誠翻牆進去,強追賀氏。賀氏因為獨居,平日常將把刀放在自己的身邊,以防萬一。這次,她覺察到有惡人,就捉住張誠的衣服,手拿着刀起來。張誠害怕了,從賀氏手中奪過刀來,但賀用力拉住他的衣服,使張誠無法逃脫,關且大聲地呼叫。張誠覺得困窘無法,就舉刀將她殺死,丟掉扇子逃跑了。就這樣,三年的一樁冤獄,一朝被昭雪,人們無不稱賞周道台斷案如神。吳蜚卿這時方悟神人所說「裡邊吉」就是個「周」字啊。但是,始終不解周道台如此斷案的原因。

後來,益都城的一位紳士,乘一個機會向周元亮問起這件事。周元亮笑着說:「這案很容易看破。我細細翻閱這個案子的審訊記錄,賀氏是四月上旬被殺死的。這天夜裡,又是細雨濛濛,天氣還有寒意,扇子並不是急需之物,哪裡有在匆匆急迫的時候,反而攜帶這多餘的累贅東西?兇手想嫁禍別人的用心是可以看出的。以前,我在城南避雨,見到牆壁上題詩一首,與扇子上的題詩完全相同。所以,我最初沒有根據地猜測李秀才,結果,還是由這條線索把真正的殺人犯挖了出來。」在座的人聽了,無不佩服。

異史氏說:「對天下事情能夠深入本質去探討的人,他就會在無以為用的地方發現它的切實作用。詞賦文章,是為國家增光溢彩的工具,而周先生卻用人們寫的文章來觀察人們的品行和命運,成為一個伯樂式的人物。難道不是探討事物的深入嗎?而沒有想到觀察士人的方法,去移作審案之用了。《易經》說:『知道事物發生變化的隱微的因素,那是多麼神奇呀。』周先生具有這種智慧呀。」[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