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古字韻》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古字韻》是中國古代韻書。作者無考。約成書於元至元六年(1269)至元元貞三年(1297)之間。原書已佚,現僅存元至大元年(1308)朱宗文校訂本,藏於英國不列顛博物館。朱本有1956年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刊行的 《大英博物館藏舊鈔本蒙古字韻二卷》影印本;羅常培、蔡美彪《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資料匯編)》摹寫影印本,科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照那圖斯、楊耐思《蒙古字韻校本》,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1]


  13世紀中葉,蒙古貴族統一中國以後,為了加強統治,曾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這次文字改革,首先是元中統元年(1260)由國師八思巴奉皇帝忽必烈之命,仿效藏文體式創製八思巴字,又叫「蒙古新字」;然後,至元六年 (1269) 忽必烈把八思巴字作為 「國字」頒行全國,用以取代蒙古族原來使用的回鶻式蒙古文,並且拼寫全國境內各民族的語言,達到「書同文」的目的。一時間,在官方文書、官印、牌符、錢鈔、花押、秤權、碑刻上,八思巴字的使用相當普遍,用八思巴字拼寫的漢語也隨處可見;同時,全國各地又到處設立八思巴字學校,稱為「蒙古字學」,大量訓練語文人材,開展八思巴字譯寫漢語的業務。通過一段時間的譯寫工作,當時就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譯寫規範,這個譯寫規範後來用韻書的形式加以確認,就形成了 《蒙古字韻》一書。

《蒙古字韻》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此書的體制與傳統的韻書不同,它分漢字為15個韻部,即、佳、真、寒、先、蕭、尤、覃、侵、歌、麻。第一個韻部又分若干韻類,每一個韻類中,又按一定的聲母順序排列小韻。每一個小韻全都換行另起,上面標有八思巴字頭,下面列舉漢字,兩相比照對音,有類於今天的對照詞彙,以供當時人們譯寫或學習漢字、八思巴字之用。由於八思巴字是一種拼音文字,而漢字是表意文字,因此一個八思巴字頭之下,往往會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同音漢字與之對音;又由於蒙古語沒有聲調,八思巴字也不標聲調,因此一個八思巴字頭之下,又往往會有平上去入四聲的漢字與之對音。此書無論是八思巴字頭,還是漢字,都沒有釋義,因此,它實在是一本蒙漢字音對照手冊。

  此書的朱宗文校訂本分上、下兩卷,內容包括劉更序、朱宗文序、《蒙古字韻》總括變化之圖、校正字樣、字母、篆字母、韻書正文、迴避字樣等。全書收八思巴字850個左右,漢字9450個左右。其中《蒙古字韻》總括變化之圖和校正字樣的朱宗文所增,並非原書所有,原書所收字數也比校訂本少一些。

  此書的編纂目的並不是用於吟詩押韻,而是用於識字、正音,因此它所反映的漢語語音必定是當時的標準讀音,是漢語共同語語音;由於採用了八思巴字這種拼音文字來注音,因此這種元代漢語共同語的具體音值也可以考證出來。《蒙古字韻》的價值首先在於此。其次,元代留傳下來的文物,有不少刻有八思巴字的銘文,《蒙古字韻》又可以作為考釋、解讀這些銘文的重要參考資料。

  《蒙古字韻》無疑是八思巴字漢語對音資料中最重要的一種,但是現存的朱宗文校訂本乃是清乾隆年間的手抄本,在八思巴字字母的書寫方面,字體不正和筆畫差誤甚多,所錄漢字訛舛也不少,在內容方面,又缺損十五麻的一部分和迴避字樣的一半,使用時宜加注意。[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