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太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蔣太史》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蔣太史超[1],記前世為峨嵋僧[2],數夢至故居庵前潭邊濯足。為人篤 嗜內典[3],一意台宗[4],雖早登禁林[5],常有出世之想。假歸江南,抵秦郵[6],不欲歸。子哭挽之,弗聽。遂入蜀,居成都金沙寺;久之,又之峨嵋, 居伏虎寺,示疾怛化[7]。自書偈雲[8]:「翛然猿鶴自來親,老衲無端墮業 塵[9]。妄向鑊湯求避熱,那從大海去翻身[10]。功名傀儡場中物,妻子骷髏 隊裡人[11]。只有君親無報答,生生常自祝能仁[12]。」

翻譯

太史蔣超,記得自已前世,是四川峨嵋山的和尚。他曾數次夢到自己到前世居住的庵前池塘中洗腳。他生平篤信佛經,一心歸宗於天台佛教這一派。蔣太史雖然很年輕就供職於翰林院,但心中常存有出世的念頭。

晚年,蔣太史告病假還鄉。但走到江蘇高郵時,就不想回家了。兒子苦苦地挽留,他也不聽。轉道到了四川,先是居住在成都的金沙寺。住了一段時間,又到了蛾嵋山的伏虎寺,患病而終。他自己寫了一幅偈子,說:「自己本是超脫塵世而與猿鶴為親的老僧,無緣無故地墮於世俗的塵網中。妄想到如滾沸的油鍋中去逃避炎熱,哪裡能使自己從塵世的苦海中去求得超脫?塵世中所追求的功名富貴,就像那被世人戲耍的木偶一樣。嬌妻愛子,也只不過是一堆枯骨中的人罷了。只是君王、父母恩未報,只有生生世世求佛祖保佑他們。」[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