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公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董公子》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董公子 青州董尚書可畏[1],家庭嚴肅,內外男女,不敢通一語。一日,有婢僕調笑於中門之外,公子見而怒叱之,各奔去。及夜,公於偕憧臥齋中。時方 盛暑,室門洞敞。更深時,僮聞床上有聲甚厲,驚醒。月影中,見前仆提一 物出門去。以其家人故,弗深怪,遂復寐。忽聞靴聲訇然,一偉丈夫赤面修髯,似壽亭侯像[2],捉一人頭人。憧懼,蛇行人床下。聞床上支支格格,如 振衣,如摩腹,移時始罷。靴聲又響,乃去。僮伸頸漸出,見窗欞上有曉色。 以手們床上,着手粘濕[3],嗅之血腥。大呼公子,公子方醒。告而火之,血 盈枕席。大駭,不知其故。

忽有官役叩門。公子出見,役愕然,但言怪事。諸之,告曰:「適衙前 一人神色迷罔,大聲曰:『我殺主人矣!』眾見其衣有血污,執而白之官。 審知為公子家人。渠言已殺公子,埋首於關廟之側。往驗之,穴土猶新,而 首則並無。」公子駭異,趨赴公庭,見其人即前狎婢者也。因述其異。官甚惶惑,重責而釋之。公子不欲結怨於小人,以前婢配之,令去。積數日,其鄰堵者[4],夜聞仆房中一聲震響若崩裂,急起呼之,不應。排閥人視,見夫 婦及寢床,皆截然斷而為兩。木肉上俱有削痕,似一刀所斷者。關公之靈跡最多,未有奇於此者也。

翻譯

青州的董可畏尚書,家裡的規矩很嚴厲,內宅外宅的男人和女人,不敢互相說一句話。一天,有個丫鬟和男僕在中門以外調笑,公子看見便怒叱了他們,兩人各自奔散。

到了夜晚,公子和書僮睡在書房中。當時正是盛夏,房門大敞着。夜深的時候,書僮聽到床上有劇烈的聲響,被驚醒了。在月光下,見白天和丫鬟調笑的那個僕人提着一樣東西出門走了。因為他是家裡的僕人,書憧也沒多疑,就又睡了。忽然聽見有大聲走路的靴子聲,一個魁偉的男子,紅臉長須,好像漢壽亭侯關羽的模樣,手裡提着一顆人頭走了進來。書僮非常害怕,便像蛇那樣鑽入床底下。聽到床上吱吱咯略的響,像是抖衣服,又像按摩腹部,過了一會才完事。靴子聲重又晌起來,那人就出去了。書僮伸着脖子慢慢從床底下出來,見窗欞上有了晨光。用手摸到床上,沾了一手濕漉漉的東西,聞了聞有血腥氣味,嚇得他大呼公子,公子正好醒來。書僮便把見到的情形告訴他,並拿火來照,一看血滿枕席。公子和書僮大驚,卻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忽然有官府的差役前來敲門,公子出門接見,差役很驚訝,嘴裡直說怪事。公子追問,差役告訴說:「剛才衙門前有一個人神色迷亂恍惚,大聲說:『我殺了主人了!』眾人見他衣服上有血污,便抓住他告了官。經過審問,知道是您家的僕人。他說已經殺了您,把人頭埋到關帝廟旁邊了。我們前往那裡去驗證,看到挖的坑土還很新,但卻沒有人頭。」公子大為驚異,便趕往公堂,見那犯人就是先前和丫鬟調笑的僕人。於是敘述了事情的奇異經過。官聽了非常懷疑惶恐不安,便狠狠地打了僕人一頓後釋放了他。公子不想和小人結下仇怨,就把那個丫鬟許配給這個僕人,讓他們回家去了。

過了幾天,這個僕人的鄰居夜間聽到他房子裡一聲震響,像是什麼東西崩裂了,急忙起來喊他,沒人應聲。撞開門進去一看,見僕人夫婦連同他們睡的床,都截然而斷,成了兩半,木頭和肉體上全有刀削的痕跡,好像是一刀砍斷的。

關公顯靈的事跡非常多,但是沒有比這件事更神奇的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