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仙》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高公明圖知郴州時[1],有民女蘇氏,浣衣於河。河中有巨石,女踞其上。 有苔一縷,綠滑可愛,浮水漾動,繞石三匝。女視之,心動。既歸而娠,腹 漸大。母私詰之,女以情告。母不能解。數月,竟舉一子[2]。欲置隘巷[3], 女不忍也,藏諸櫝而養之[4]。遂矢志不嫁,以明其不二也。然不夫而孕,終 以為羞。兒至七歲,未嘗出以見人。兒忽謂母曰:「兒漸長,幽禁何可長也[5]?去之,不為母累。」問所之。曰:「我非人種,行將騰霄昂壑耳[6]。」 女泣詢歸期。答曰:「侍母屬纊[7],兒始來。去後,倘有所需,可啟藏兒櫝 索之,必能如願。」言已,拜母竟去。出而望之,已杳矣[8]。女告母,母大 奇之。

女堅守舊志,與母相依,而家益落。偶缺晨炊,仰屋無計[9]。忽憶兒言, 往啟櫝,果得米,賴以舉火[10]。由是有求輒應。逾三年,母病卒;一切葬 具,皆取給於櫝。既葬,女獨居三十年,未嘗窺戶[11]。一日,鄰婦乞火者, 見其兀坐空閨[12],語移時始去。居無何,忽見彩雲繞女舍,亭亭如蓋[13], 中有一人盛服立,審視,則蘇女也。迴翔久之,漸高不見。鄰人共疑之。窺 諸其室,見女靚妝凝坐[14],氣則已絕。眾以其無歸[15],議為殯殮。忽一 少年入,丰姿俊偉,向眾申謝。鄰人向亦竊知女有子,故不之疑。少年出金 葬母,植二桃於墓,乃別而去。數步之外,足下生雲,不可復見。後桃結實 甘芳,居人謂之「蘇仙桃」,樹年年華茂,更不衰朽。官是地者,每攜實以 饋親友。

翻譯

高明圖任郴州知州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姓蘇的民女在河邊洗衣服,河中有一塊大石頭,女子蹲在石頭上。有一縷青苔,碧綠柔滑,非常可愛,在水面上蕩漾,圍着石頭飄動了三圈。民女看了後心裡一動,回家以後就懷了孕,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她母親私下問她,女子把實情告訴了母親,母親一時也弄不明白。幾個月後,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家人想偷着把他扔掉,但女子不忍心,藏在柜子里養着他。女子也決心不出嫁,以表明好女不嫁二夫。然而沒有丈夫就生孩子,總歸是不光彩的事。孩子已長到七歲了,還從未讓他出來見外人。

一天,兒子忽然對母親說:「兒已漸漸長大了,怎麼能長久關在家裡呢?我要走了,不能連累母親一輩子。」問他到哪裡去,他說:「我不是人種,我要騰雲上天。」母親哭着問他什麼時候回來,他說:「等到母親歸天時,兒才來。我走了以後,你若需要什麼,就打開藏我的柜子要,要什麼有什麼。」說罷,拜別母親就走。母親出門看時,已無影無蹤了。女子回去告訴她的老母親,老母也覺得很奇怪。

此後,女子堅守舊志,一直沒有嫁人,與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家境卻越來越困難了,有時吃了上頓沒下頓。女子忽然想起兒子臨走時的話,打開柜子,果然有米有面,於是燒火做飯叫母親吃。後來缺什麼就要什麼,有求必應。

又過了三年,女子的母親因病死了。一切喪葬用品,都是取自櫃中。葬了母親後,女子獨自一人過日子,一直過了三十年,從未接近過男人。

一天,鄰居一個婦人去女子家借火,見她一個人坐在空房裡,與她說了一會話就走了。過了一會,忽見一團彩雲圍着女子的房子,清清楚楚像蓋子一樣。雲中立着一個人,穿着華麗的衣服,仔細一看,就是蘇家的女子。轉了很長時間,就漸漸升高看不見了。鄰人都非常疑惑,到她屋裡一看,見她打扮得非常漂亮,端端正正坐在那裡,已經沒有氣了。大家因為她孤苦一人,正議論怎麼給她出殯,忽然一個少年進來。這少年長得英俊魁偉,向着眾人一一道謝。鄰居們也聽說過這女子曾有個孩子,所以也不懷疑。少年拿出錢來埋葬了母親,並在墓旁栽上兩棵桃樹,就告辭而去,走了幾步就腳下生雲,然後就不見了。

後來,這兩棵桃樹結的桃,甘甜味美,當地人都叫它「蘇仙桃樹」。年年枝葉繁茂,碩果纍纍。在這裡做官的,每每拿着這桃饋贈親友。

賞析

這個故事雖然不長,卻記敘了封建社會一個婦女的一生。

作者始終圍繞民女蘇氏與神仙之間的關係這條線索來厥樹、敘事,其它則一概簡略。蘇女因綠苔而生子,一件事;兒子離母而去,兩件事;家裡貧窮,幸能存活,三件事;蘇女成仙,四件事;神仙種桃,五件事。然而在敘述這五件事的字裡行間,卻道出了蘇女一生的悲慘命運。

正面看這五件事,這似乎是個令人高興的故事。蘇女懷的是仙胎,生的是神仙,生活也有神仙的幫助,她終於成仙而去,而且去得十分光彩榮耀。最後還留下了值得人們懷念的「蘇仙桃。」然而從側面看這五件事,完全相反。蘇氏這個生長在封建社會受着封建思想意識薰陶的女子,無夫而孕,無論是從別人還是從自己的角度,這意味着什麼,會給她的一生帶來什麼樣的命運,是可想而知的。她懷的仙胎,但「終以為羞」;她生下的是仙子,卻不敢讓人知道,把兒子不得不關了七年;生活賴神仙幫助,僅僅是「賴以舉火」而已,但她卻只能是「矢志不嫁。」她幾乎失去了一切,除了生命!「女獨居三十年,未賞窺戶」,蒲松齡確實是在表揚她恪守婦道,但是,漫漫三十年,短短一句話,其中包含了她多少辛酸,多少眼淚!雖然成仙而去,但回顧她的一生,卻恰恰是仙人害了凡人!留下了「蘇仙桃」,這幾乎和唐代李頎的「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用青春和生命換來的,她終其悽苦的一生,不過是留下了「蘇仙桃」而已![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