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姑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姑子》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安幼輿,陝之拔貢[1]。生,為人揮霍好義,喜放生。見獵者獲禽,輒不 惜重直,買釋之。會舅家喪葬,往助執紼[2]。暮歸,路經華岳[3],迷竄山 谷中。心大恐。一矢之外,忽見燈火,趨投之。數武中,歘見一叟,傴僂曳 杖,斜徑疾行。安停足,方欲致問,叟先詰誰何。安以迷途告;且言燈火處 必是山村,將以投止。叟曰:「此非安樂鄉。幸老夫來,可從去,茅廬可以 下榻[4]。」安大悅,從行里許,睹小村,叟扣荊扉,一嫗出,啟關曰「郎子 來耶[5]?」叟曰:「諾。」既入,則舍宇湫隘[6]。叟挑燈促坐,便命隨事 具食[7]。又謂嫗曰:「此非他,是吾恩主。婆子不能行步,可喚花姑子來釃 酒[8]。」俄女郎以饌具入,立叟側,秋波斜盼。安視之,芳容韶齒[9],殆 類天仙。叟顧令煨酒[10]。房西隅有煤爐,女即入房撥火,安問:「此公何 人?」答云:「老夫章姓。七十年止有此女。田家少婢僕,以君非他人,遂 敢出妻見子[11],幸勿曬也。」安問:「婿家何里?」答言:「尚未。」安 贊其惠麗,稱不容口。叟方謙挹[12],忽聞女郎驚號。叟奔入,則酒沸火騰。 叟乃救止,訶曰:「老大婢,濡猛不知耶[13]!」回首,見爐傍有薥心插紫 姑未竟[14],又訶曰:「發蓬蓬許,裁如嬰兒!」持向安曰:「貪此生涯, 致酒騰沸。蒙君子獎譽,豈不羞死!」安審諦之,眉目袍服,制甚精工。贊 曰:「雖近兒戲,亦見慧心。」斟酌移時,女頻來行酒,嫣然含笑,殊不羞。安注目情動。忽聞嫗呼,叟便去。安覷無人,謂女曰:「睹仙容,使我 魂失。欲通媒的,恐其不遂,如何?」女把壺向火,默若不聞;屢問不對。 生漸入室。女起,厲色曰:「狂郎入闥[15],將何為!」生長跽哀之。女奪 門欲去。安暴起要遮,狎接臄 [16]。女顫聲疾呼,叟忽遽入問。安釋手而 出,殊切愧懼。女從容向父曰:「酒復涌沸,非郎君來,壺子融化矣。」安 聞女言,心始安妥,益德之。魂魄顛倒,喪所懷來[17]。於是偽醉離席,女 亦遂去。叟設裀褥,闔扉乃出,安不寐,未曙,呼別。 至家,即浼交好者造廬術聘,終日而返,竟莫得其居里。安遂命仆馬,尋途 自往。至則絕壁 岩,竟無村落;訪諸近里,則此姓絕少。失望而歸,並忘 食寢。由此得昏瞀之疾[18]:強啖湯粥,則喠 欲吐[19];潰亂中,輒呼花 姑子。家人不解,但終夜環伺之,氣勢阽危。一夜,守者困怠並寐,生蒙瞳 中,覺有人揣而抁之[20]。略開眸,則花姑子立床下,不覺神氣清醒,熟視 女郎.潛潸涕墮。女傾頭笑曰:「痴兒何至此耶?」乃登榻,坐安股上,以兩 手為按太陽穴。安覺腦麝奇香,穿鼻沁骨。按數刻,忽覺汗滿天庭[21],浙 達肢體。小語曰:「室中多人,我不便住。三日當復相望。」又於繡袪中出 數蒸餅置床頭,悄然遂去。安至中夜,汗已思食,捫餅啖之。不知所苞何料, 甘美非常,遂盡三枚。又以衣覆余餅,懵 酣睡[22],辰分始醒,如釋重負。 三日,餅盡,精神倍爽。乃造散家人。又慮女來不得其門而入,潛出齋庭, 悉脫扃鍵。未幾,女果至,笑曰:「痴郎子!不謝巫耶[23]?」安喜極,抱 與綢繆,恩愛甚至。已而曰:「妾冒險蒙垢,所以故,來報重恩耳。實不能 永諧琴瑟,幸早別圖。」安默默良久,乃問曰:「素昧生平,何處與卿家有 舊?實所不憶。」女不言,但云:「君自思之。」生固求永好。女曰:「屢 屢夜奔,固不可;常諧伉儷,亦不能。」安聞言,邑邑而悲[24]。女曰:「必 欲相諧,明宵請臨妾家。」安乃收悲以忻,問曰:「道路遼遠,卿纖纖之步, 何遂能來?」曰:「妾固未歸。東頭聾媼我姨行,為君故,淹留至今,家中恐所疑怪。」安與同衾,但覺氣息肌膚,無處不香。問曰:「熏何薌澤,致 侵肌骨?」女曰:「妾生來便爾,非由熏飾。」安益奇之。女早起言別。安 慮迷途,女約相候於路,安抵暮馳去,女果伺待,偕至舊所。叟媼歡逆。酒 餚無佳品,雜具藜藿。既而請客安寢。女子殊不瞻顧,頗涉疑念。更既深, 女始至,曰:「父母絮絮不寢,致勞久待。」浹洽終夜,謂安曰:「此宵未 會,乃百年之別。」安驚問之。答曰:「父以小村孤寂,故將遠徒。與君好 合,盡此夜耳。」安不忍釋,俯仰悲愴。依戀之間,夜色漸曙。叟忽闖然入, 罵曰:「婢子玷我清門,使人愧作欲死!」女失色,草草奔去。叟亦出,且 行且署。安驚孱遌怯,無以自容,潛奔而歸。

數日徘徊,心景殆不可過。因思夜往,逾牆以觀其便。叟固言有思,即 令事泄,當無大譴。遂乘夜竄往,蹀躞山中[25],迷悶不知所住。大懼。方 覓歸途,見谷中隱有舍宇;喜詣之,則閈閡高壯[26],似是世家,重門尚未 啟也。安向門者訊章氏之居。有青衣人出,問:「昏夜何人詢章氏?」安曰:「是吾親好,偶迷居向。」青衣曰:「男子無問章也。此是渠妗家,花姑即 今在此,容傳白之。」入未幾,即出邀安。才登廊舍,花姑趨出迎,謂青衣 曰:「安郎奔波中夜,想己困殆,可伺床寢。」少間,攜手入幃[27]。安問:「嶺家何別無人?」女曰:「妗他出,留妾代守。幸與郎遇,豈非夙緣?」 然偎傍之際,覺甚膻腥,心疑有異。女抱安頸,遽以舌舐鼻孔,徹腦如刺。 安駭絕,急欲逃脫,而身若巨綆之縛。少時,悶然不覺矣。

安不歸,家中逐者窮人跡。或言暮遇于山徑者。家人入山,則見裸死危 崖下。驚怪莫察其由,舁歸。眾方聚哭,一女郎來吊,自門外噭啕而入[28]。 撫屍捺鼻,涕洟其中,呼曰:「天乎,天乎!何愚冥至此!」痛哭聲嘶,移 時乃已。告家人曰:「停以七日,勿殮也。」眾不知何人,方將啟問;女傲 不為禮,含涕徑出,留之不顧。尾其後,轉眸己渺。群疑為神,謹遵所教。 夜又來,哭如昨。至七夜,安忽蘇,反側以呻。家人盡駭。女子人,相向嗚 咽。安舉手,揮眾令去。女出青草一束,燂湯升許[29],即床頭進之,頃刻 能言。嘆曰:「再殺之惟卿,再生之亦惟卿矣!」因述所遇。女曰:「此蛇 精冒妾也,前迷道時,所見燈光,即是物也。」安曰:「卿何能起死人而肉 白骨也[30]?勿乃仙乎?」曰:「久欲言之,恐致驚怪。君五年前,曾於華 山道上買獵獐而放之否?」曰:「然,其有之。」曰:「是即妾父也。前言 大德,蓋以此故。君前日已生西村王主政家[31]。妾與父訟諸閻摩王,閻摩 王弗善也。父願壞道代郎死,哀之七日,始得當。今之邂逅,幸耳。然君雖 生,必且痿痹不仁[32];得蛇血合酒飲之,病乃可除。」生銜恨切齒,而慮 其無術可以擒之。女曰:「不難。但多殘生命,累我百年不得飛升。其穴在 老崖中,可於晡時聚茅焚之,外以強弩戒備,妖物可得。」言已,別曰:」 妾不能終事,實所哀慘。然為君故,業行已損其七[33],幸憫宥也。月來覺 腹中微動,恐是孽根。男與女,歲後當相寄耳。」流涕而去。

安經宿,覺腰下盡死,爬抓無所痛癢。乃以女言告家人。家人往,如其 言,熾火穴中。有巨白蛇沖焰而出。數弩齊發,射殺之。火熄入洞,蛇大小 數百頭,皆焦臭。家人歸,以蛇血進。安服三日,兩股漸能轉側,半年始起。 後獨行谷中,遇老媼以繃席抱嬰兒授之,曰:「吾女致意郎君。」方欲問訊, 瞥不復見。啟襁視之,男也。抱歸,竟不復娶。

異史氏曰:「人之所以異子禽獸者幾希,此非定論也。蒙恩御結[34], 至於沒齒[35],則人有慚於禽獸者矣。至於花姑,始而寄慧於憨,終而寄情於忽[36],乃知恝者慧之極,恝者情之至也。仙乎,仙乎!」

翻譯

陝西有個貢生,名叫安幼輿,為人慷慨有義氣,又好放生。如果看見獵人捉住鳥獸,往往不惜高價買下來放掉。

有一次,他舅父辦喪事,他去幫忙,回來時天已晚了。路過華山,慌忙中迷了路,在一個亂山谷里打轉轉,走不出來,心裡十分害怕。忽然瞥見一箭地之外有燈光閃爍,便快步投奔那裡。正走着,又見幾步之外有一個駝背老漢,拄着拐杖從斜路上匆匆趕過來。安生停住腳步,剛想向他問路,老漢卻先開口問起他是誰。安生便把迷路情況說了一通,並說看見前邊有燈光,一定是山村,要到那裡去投宿。老漢說:「那可不是安樂窩,幸虧我來了!快跟我走吧,我家茅廬可以住。」安生十分高興,跟着老漢走了一里之遙,看見一個小山村。老漢到一個柴門前敲門,一個老太婆出來,一邊開門一邊問:「郎君來啦?」老漢答應着。安生進屋一看,果然又低矮又潮濕。老漢挑亮油燈,請他坐下,便讓備飯。老太婆說:「先生是咱的恩人,不是外人!老婆子腿腳不利索,叫花姑子出來燙酒吧!」

一會兒,一個姑娘端着酒菜出來,擺好後,站在老漢身旁,一雙秋水般的眼睛顧盼着安生。安生一看,姑娘年輕俊俏,像個下凡的仙女。老漢又讓她去燙酒。西間屋裡有個煤火爐,姑娘便進去撥開炭火,燙酒去了。安生便問:「這是您的什麼人?」老漢回答道:「老夫姓章,七十多歲了,就這一個女兒。莊戶人家沒有奴僕,因您不是外人,才敢叫妻子女兒出來,別笑話才是!」安生又問:「許了哪裡的婆家?」老漢答:「還沒許人!」安生便不住口地誇讚她長得漂亮聰明。老漢正謙讓着,忽聽花姑子驚叫了一聲,急忙跑過去看,原來是酒沸出壺蓋火焰騰起。老漢一面把火撲滅,一面申斥說:「這麼大丫頭啦,燙沸了還不知道!」一回頭,看見爐台旁放着一個沒編完的青草心插的紫姑神,便又申斥:「辮子這麼長了,還跟小孩兒一樣!」說着便拿過來給安生看,還說:「就是貪着編這玩藝兒,把酒燙沸了。您還誇獎她,豈不羞死!」安生接過來一看,那紫姑神編得有眉有眼有袍裙,手工十分精緻,禁不住嘖噴稱讚:「別看是個玩物,可也看出慧心!」反覆端詳着,愛不釋手。花姑子頻頻來斟酒,嫣然含笑,毫無羞澀之態。安生注視着她,十分動情。

恰巧老太婆在廚房裡招呼人,老漢應聲進去。安幼輿趁機對花姑子說:「一見姑娘的仙容,我的魂兒都丟了。我想托媒來你家說親,恐怕不成,怎麼好呢?」花姑子默默地端着酒壺在爐上溫酒,似乎沒聽見。又問了幾次,都不應聲。安生就向西屋裡湊近,花姑子急忙站起身躲避,厲聲說:「狂生闖進來想幹什麼?」安生長跪地上哀求,花姑子奪門要走,安生突然起身緊緊摟住了她。花姑子尖叫一聲,嗓音都顫了。老漢聞聲匆匆趕來詢問,安生趕緊鬆開手退出來,一臉羞愧,十分害怕。花姑子卻從容地對父親說:「酒又沸了,要不是安郎過來,酒壺就燒化了!」安生一聽,才放下心很感謝她,更加神魂顛倒,忘了是怎樣來的。於是裝醉離開酒席,花姑子也就去了。老漢給他鋪好被褥,也關門離開。安生睡不着,天不明就起身告別回家,立即托一位好友前來作媒說親。等到黃昏,好友回來了,竟然連村子都沒找着。安生不信,又讓僕人備馬,親自尋路去找。到了華山一看,儘是高山絕壁,果然不見那個村莊;又到近處打聽。山民都說很少聽說有姓章的人家。這才無精打彩地回家來。

安幼輿從此晝思夜想,飯吃不下,覺睡不着,不久便患了昏瞀症,臥床不起了。家裡人熬粥餵他,也都嘔吐出來。他在昏迷中總是呼喚花姑子,家人們也不懂是什麼意思,只好日夜守護着,眼看病危了。一天晚上,護理的人實在睏倦,睡着了。安生在朦朧中覺得有人輕輕推他,他略睜開眼看,竟是花姑子站在床邊,不禁精神清醒,望着她潸潸流淚。花姑子低頭湊近他笑着說:「痴情兒何至到這個地步!」說着上床坐在安生的腿上,用兩手替他揉搓太陽穴。安生覺得頭上像是吹進一股麝香氣,穿過鼻樑,一直浸潤到全身骨髓里去。揉搓了一會兒,就滿頭冒汗,漸漸地四肢也汗浸浸了。花姑子小聲說:「你屋裡人多,我住下不方便。三天後我一定再來看你。」又從花襖袖裡掏出幾個小圓蒸餅放在床頭,悄悄地走了。

到了半夜,安幼輿汗已消去,想吃東西,摸過蒸餅一嘗,又甜又酥,不知包的什麼餡,就吃了三個。又用衣裳把蒸餅蓋住,就呼呼酣睡了。直到上午八九點鐘才醒來,渾身頓覺輕鬆。三天過去,蒸餅吃完,便精神抖擻起來。晚上,安生打發家人們散去,又怕花姑子來了打不開門進來,便偷偷跑到庭院裡把門閂都拔掉。不大工夫,花姑子果然來了,笑着說:「痴郎君!不謝謝大夫嗎?」安生高興極了,抱住她同眠,親愛已極。花姑子說:「我冒着人說閒話的罪名前來,是為了報您的大恩。咱倆並不能百年合好,希望您早點另作打算。」安生默想了半天,便問:「素不相識,什麼地方和您有過來往?實在想不起來。」花姑子也不回答,只是說:「您自己再想想。」安生又求花姑子與他正式成婚,花姑子說:「天天夜裡來,固然不行;要想結為夫妻,也辦不到。」安生一聽,不禁一陣悲傷。花姑子說:「您一定要結為夫婦。那就明天晚上到我家來吧。」安生又轉悲為喜,問花姑子:「路這麼遙遠,你一雙纖秀的腳,怎麼說來就來了呢?」花姑子說:「我本來就沒回家。村東頭聾老媽是我姨,我住在她家。為了你拖延到現在,說不定家裡已經起疑心了。」安生與花姑子同床,只覺得她的肌膚和呼吸,無處不生香氣,問道:「你熏的什麼香料,以致骨肉都有香味?」花姑子說:「我從來不薰香料,是天生就這樣的。」安更驚奇了。

第二天早上花姑子告別時,安生又擔心迷路,花姑子便約定在路口等他。天剛擦黑,安幼輿便騎馬跑去。花姑子果然在路口迎接,兩人一同走進章家院子,老漢老嫗高興地迎他進去。酒菜沒有什麼名貴佳品,莊戶飯菜吃得格外香甜。晚上安生就寢時,花姑子也沒過來看看,安生很懷疑。夜深之後,花姑子才來了,說:「爹媽嘮叨個沒完,叫你久等了。」兩人倍加親熱。花姑子對安生說;「今夜的歡會,就是百年之別。」安生驚問為什麼。花姑子說:「我爹因為這小村荒涼寂寞,要搬家到遠方去了。我和你的歡好,過了這一夜便到盡頭了。」安生不願分手,翻來復去,嘆息不止。兩人正依依難捨,天透亮了,老漢忽然闖進來罵道:「臭丫頭,清白門庭,全被你玷污了!真叫人沒臉見人!」花姑子大驚失色,慌忙逃了出去。老漢也退出去,邊走邊罵不絕口。安生又羞又怕,無地自容,趕緊偷偷溜回。

安幼輿回到家,好幾天坐不下來,心神不定,光景難挨。又想夜裡再去;越牆進去,見機而作。老漢既說有恩,即使發現了,總不會大加譴責吧。於是乘夜跑去,在大山中轉來轉去,又迷路了。這才驚恐起來。正在尋找歸路,又見山谷里隱隱有所宅院,便高興地朝那裡走去。走近一看,是一座高門大院,像是大戶人家,大門還沒有關。安幼輿上前敲門打聽章家的住處。一個丫鬟走出來問:「深更半夜的,誰打聽章家呀?」安生說:「我和章家是親戚,迷路了,沒找到。」丫鬟說:「您不用打聽章家啦!這裡是她妗子家,花姑正在這裡呢,容我去稟報她一聲!」進去不大工夫,就又出來邀請安進院。安生剛登上廊下台階,花姑子已經快步迎接出來,對丫鬟說:「安郎奔波了大半夜,一定累壞了,快侍候床鋪讓他歇息吧!」不一會兒,兩人便攜手進入羅帳。安問:「妗子家怎麼沒有別人呢?」花姑子說:「妗子出去了,留下我替她看家。可巧你就來了,豈不是前世的緣分嗎?」可是安生一親近這女子,一股膻腥昧直衝鼻子,心裡好生猜疑。這女子卻一把摟住他的脖頸,突然伸出舌尖舔他的鼻孔,安生頓時覺得像錐子扎進腦袋一樣痛徹骨髓。他嚇壞了,想掙扎逃跑,身子卻又像被粗繩捆住,轉眼間便昏迷過去,失去了知覺。

安幼輿沒回家,家人們四處找遍。忽聽有人說黃昏時曾遇見他在山路上走,家人又找到山裡,見他已經赤身裸體地死在懸崖下面。家人感到驚異,又琢磨不出是何緣故,只好把他抬回來。全家人正圍着他傷心哀哭,忽見一個年輕女子從大門外一路嚎啕大哭着進來弔喪,趴在安生的屍體上,呼天搶地地痛哭起來:「天啊,天啊!怎麼糊塗到這地步啊!」直哭到嗓音嘶啞。才收住淚,向家中人們說:「千萬別急着收殮,停屍七天再說。」眾人不知這是何人;正要問她,她也不答理,含淚返身出門去了。家人招呼挽留她,她連頭也不回,家人緊跟出去,已經無影無蹤了。大家疑心她是神仙下凡,趕緊照她的囑咐辦理。夜裡她又來了,照樣痛哭如昨。

到了第七夜,安幼輿忽然甦醒過來,翻了個身,呻吟起來,家中人們都嚇了一跳。這時,女子又來了,安生一見,是花姑子,相對嗚嗚痛哭起來,安生撰撰手,讓眾人退出去。花姑子拿出一把青草,煎了一升藥湯,就着床頭給安生喝下去,一會兒,他就能說話了。他長嘆一聲說:「殺我的是你,救活我的也是你!」於是把那天晚上的遭遇述說了一遍。花姑子說:「這是蛇精冒充我。你前一次迷路時看見的燈光,便是這東西。」安生說:「你怎麼竟能讓人起死回生呢?莫非真是神仙嗎?」花姑子說:「早就想告訴您,又怕嚇着您。您五年前是不是曾在華山路上從獵人手中買下一匹獐子放了?」安幼輿一想:「是啊!有這回事。」花姑子說:「那就是我父親。上次他說大恩,就是指這件事。您那天晚上已經轉生到西村王主政家了。我和父親趕到閻王面前告狀,起初閻王還不受理。是我父親提出情願毀了自己多年修煉的道業替你去死,哀求了七天,才得到恩准。今天咱倆還能見面,實在是萬幸。可是您雖然活過來了,必定癱瘓;須得蛇血兌上酒喝下去,病才會好。」安生一聽,恨得咬牙切齒,又愁沒辦法把蛇捉住。花姑子說:「這也不難。不過多殺生命,會連累我百年不能得道升天罷了。蛇洞就在華山老崖下,可以在晌午過後堆上茅草去燒,再在洞外準備強弓提防着,一定能捉住這妖物。」說罷,也長嘆一聲,說:「我不能終身陪伴您,實在令人傷感。可我為了您,十分道業已經損去了七分,您就原諒我吧。這一個月來,常覺得腹中微動,想必是種下孽根了。無論是男是女,一年後一定給您送來。」說着又流下淚來,告辭而去。

安劫輿一夜醒來,果然覺得下半截身子就像死了一樣,用手撓撓,毫無痛癢,就把花姑子的話告訴家人們。家人們便按照說的辦法到華山老崖下蛇洞口點起火來。果然有條大白蛇冒着濃煙鑽出來,家人們一齊放箭,把它射死了。火熄滅以後,他們進洞一看,大小數百條蛇也都燒焦了。家人們把死蛇運回家,煎蛇血藥物給安幼輿喝下去。服了三天,兩腿漸漸能夠轉動,半年後就能下床走路了。

後來安幼輿因思念花姑子,又獨自到華山里去,在山谷中遇見了章老太太,抱着一個襁褓嬰兒交給他說:「我女兒她向您致意、問候。」安幼輿剛想打聽花姑子的消息,老太婆卻轉眼間消失了。安幼輿把小被褥打開一看,是個男孩,急忙抱回家來撫養,終生沒再娶妻。

異史氏說:「人和禽獸的區別很少,這不是定論。在接受恩惠,直到老死想盡一切方法來報答,那麼人和禽獸相比起來,有時要感到慚愧呢!至於說到花姑,開始時在她的憨朴中蘊含着聰慧;在最後,她的悲愁里含有深情,從她身上我們才懂得憨朴是聰慧的最高境界,悲愁是最深切的情感。她是個仙子呀,她是個仙子呀!」

賞析

本篇一開始就給人留下兩個懸念,一是安幼輿在歸家途中,迷失路徑,見遠處燈火,認為一定是山村,欲往投宿,忽有一老頭告訴他,這不是安樂鄉;二是老頭為安指點迷徑,要他相隨去自己家,到-d,村.叩門,一太婆開門就問,郎子來了嗎?分明事先就知道。老頭又稱安為恩主,引出花姑子,讓人有點不知所云。這兩個懸念,既是作者扣讀者心弦的表現方法,又是本篇表現的基本線索。沿着第一個懸念,本篇讓安為尋訪花姑子而迷途山中,探訪章氏,竟到了以前所見的燈火處,有蛇精假冒花姑子,與安圖一宵之歡,使安裸死危崖,印證了老頭所說的非安樂鄉。沿着第二個懸念,重寫花姑子報恩,又遲遲不說所報為何,既救因迷戀她而病勢垂危的安於前,又救裸死的安於後,最後才點明花姑子是報五年前的放生之恩,使人心下冰釋。這兩條線索雖然不是絕對平行,但客觀揭示了本篇有意識地以二者相互照應,並以後者為主要線索,寫花姑子及其父母的報恩行為。它沒有跳出美人報恩主的表現模式,以花姑子「芳容韶齒,殆類天仙」所引起的安幼輿的情痴意迷為基本點,立足於此,才有了安的生生死死。對於安迷戀花姑子,表現得極其細膩透徹,並始終處於峰巔,使他之所以病危,之所以上山成為心性的必然。相反地對花姑子的表現極有分寸,她為獐精並不妖冶浪浮,對安也不是一見鍾情,只為報恩才救安的危難;為安的痴情所感,才有一宵之會,並說明「此宵一會,乃百年之別,」使熱烈與平淡、情感與理智交織在一起。她的情感一旦投入,就陷於喜、愁之中,而愁遠勝於喜,反讓人覺得真切感人。同時,假花姑子的貪情又襯託了花姑子的純真,假作真終為假,花姑子形象更加鮮明、可愛。

本篇運用較多的筆墨描寫了花姑子父親的形象.為報恩,在山林中守侯安,最後還代安死。但他在家庭中顯示出做家長的粗暴,酒沸火騰的呵責,知女兒與安的一宵之會,人罵女兒「玷我清fJ,使人愧怍欲死」,足見其家教的嚴厲。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花姑子在與安的情戀上表現出矜持,就是很自然的了。

本篇還長於細節描寫,初寫「酒沸火騰」一節,是常有的生活畫面又很合情理的事。繼寫所謂的「酒復涌沸」一節,展示安的迷戀痴狂和花姑子的急智,以「酒復涌沸」為藉口,掩飾了安的輕狂和她自己的尷尬境地。而寫假花姑子貪情,僅「女抱安頸,遽以舌舐鼻孔.徹腦如刺」一句,就把蛇精的急不可耐和貪婪本色暴露為遺。[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