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致陳煙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致陳煙橋》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原文

霧城先生:

二十一日信並木刻一幅,早收到了,想寫回信,而地址一時竟不知放在那裡,所以一直拖到現在。

那一幅圖,誠然,刻法,明暗,都比《拉》進步,尤其是主體很分明,能令人一看就明白所要表現的是什麼。然而就全體而言,我以為卻比《拉》更有缺點。一、背景,想來是割稻,但並無穗子之狀; 二、主題,那兩人的面貌太相像,半跪的人的一足是不對的,當防敵來襲或豫備攻擊時,跪法應作S,這才易於站起。還有一層,《拉》是「動」的,這幅卻有些「靜」的了,這是因為那主體缺少緊張的狀態的緣故。

我看先生的木刻,黑白對比的力量,已經很能運用了,一面最好是更仔細的觀察實狀,實物;還有古今的名畫,也有可以採取的地方,都要隨時留心,不可放過,日積月累,一定很有益的。

至於手法和構圖,我的意見是以為不必問是西洋風或中國風,只要看觀者能否看懂,而採用其合宜者。先前售賣的舊法花紙,其實鄉下人是並不全懂的,他們之買去貼起來,好像瞭然於心者,一半是因為習慣:這是花紙,好看的。所以例如陰影,是西法,但倘不擾亂一般觀眾的目光,可用時我以為也還可以用上去。睡着的人的頭上放出一道毫光,內畫人物,算是做夢,與西法之嘴裡放出一道毫光,內寫文字,算是說話,也不妨並用的。

中國的木刻,已經像樣起來了,我想,最好是募集作品,精選之後,將入選者請作者各印一百份,訂成一本,出一種不定期刊,每本以二十至四十幅為度,這是於大家很有益處的。但可惜我一知半解,又無法公開通信處,不能動。此復,即頌

時綏。

迅 上三月廿八日

賞析

這是魯迅寫給青年木刻家陳煙橋的一封回信。陳寄了一幅木刻新作請先生指教,魯迅針對他的問題,以及對木刻藝術見解而發的,主要包括如下幾層意思:

一、具體評價其木刻新作。認為這幅作品「主體分明」,刻法和明暗都比原來的《拉》有進步。總體上看,在思想和技法上都比過去有所提高。這是如實肯定,是鼓勵和鞭策。但是另一方面,也指了缺點和不足:①背景是割稻,卻不見稻穗; ②所描繪的兩個人面貌太相像,且半跪着的一個姿勢不對;③《拉》是動態的,而這一幅卻變得有些靜態了,因為主體缺少緊張感。

這充分說明了魯迅對青年一代的深切關懷,他在培養青年作家、詩人和木刻家身上,傾注了許多心血,使他們得以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就以青年木刻家來說,當時的劉峴、李樺、陳鐵耕、羅清楨、何白濤、黃新波等人,都是在魯迅的關懷和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其中有的人後來成了著名的木刻家。同時,還可以看到魯迅對工作熱誠和嚴肅認真的負責態度。他看畫是那樣仔細,意見提得很中肯,連個別細節 (如割稻人半跪的姿勢)的改正方法都提出來了,真是耐心細緻,觀察入微。

二、對陳煙橋木刻發展趨勢的估計和希望。他充分肯定了陳煙橋在木刻創作上已經取得的成績:「黑白對比的力量,已經很能運用的了」。又提示了注意點,要求他「一面最好是更仔細的觀察實狀,實物」;一面學習古今名畫,儘可能採用可以採取的地方。這樣日積月累,定會取得新的進步。這種指導,對一個摸索中的青年木刻工作者說來,的確是至關重要的,對其一生的創作起到了引路的作用。陳煙橋以後在木刻創作上的發展,與魯迅的教導和幫助是分不開的。

三、談木刻藝術。關於木刻的手法和構圖,魯迅認為只要觀者能看懂就合宜,無論外國的或中國的都可以使用。這與他的「拿來主義」觀點完全一致,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不必問是西洋風或中國風,只要為我所用就行。例如陰影是西法,但倘不擾亂觀眾的目光,仍然可用。「睡着的人的頭上放出一道毫光,內畫人物,算是做夢,與西法之嘴裡放出一道毫光,內寫文字,算是說話,也不妨並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普通群眾的需要和鑑賞力出發,把木刻看作普及的美術,而不是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貴族藝術。這就為中國年輕的木刻藝術,找到了一條廣闊的發展道路,促進了木刻的發展。這當是魯迅對中國木刻事業的重要貢獻。

四、扶持木刻事業的發展。他高興地看到「中國的木刻,已經像樣起來了」。因此主張募集作品,精選出版,互相交流,以推動進步木刻的發展和提高。對於初創時期的中國木刻,這是加強宣傳和彼此促進的好辦法,如他在上海支持舉辦的幾次木刻展覽和出版的木刻創作集便 是如此。魯迅考慮得很仔細、很具體,足見其對木刻事業的關心、扶植和熱愛。他深望中國的革命木刻,能吸取世界木刻,特別是蘇聯木刻的先進經驗,在表現生活、推動革命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魯迅的書信大都平易近人,樸實自然。如談家常,但在簡樸的敘談中往往如吐珠玉,有許多真知灼見發人深思。給陳煙橋的這封信,是良師的教言,如益友在談心,讀了使人感到親切,對所從事的事業方向明確,信心倍增。他不僅是對一個木刻家的關懷和支持,還是對中國木刻事業的關懷和支持。[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