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言自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搜狐網

《自言自語》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原文

   一 序

水村的夏夜,搖着大芭蕉扇,在大樹下乘涼,是一件極舒服的事。

男女都談些閒天,說些故事。孩子是唱歌的唱歌,猜謎的猜謎。

只有陶老頭子,天天獨自坐着。因為他一世沒有進過城,見識有限,無天可談。而且眼花耳聾,問七答八,說三話四,很有點討厭,所以沒人理他。

他卻時常閉着眼,自己說些什麼。仔細聽去,雖然昏話多,偶然之間,卻也有幾句略有意思的段落的。

夜深了,乘涼的都散了。我回家點上燈,還不想睡,便將聽得的話寫了下來,再看一回,卻又毫無意思了。

其實陶老頭子這等人,那裡真會有好話呢,不過既然寫出,姑且留下罷了。

留下又怎樣呢?這是連我也答覆不來。

中華民國八年八月八日燈下記。

二 火的冰

流動的火,是熔化的珊瑚麼?

中間有些綠白,像珊瑚的心,渾身通紅,像珊瑚的肉,外層帶些黑,是珊瑚焦了。

好是好呵,可惜拿了要燙手。

遇着說不出的冷,火便結了冰了。

中間有些綠白,像珊瑚的心,渾身通紅,像珊瑚的肉,外層帶些黑,也還是珊瑚焦了。

好是好呵,可惜拿了便要火燙一般的冰手。

火,火的冰,人們沒奈何他,他自己也苦麼?

唉,火的冰。

唉,唉,火的冰的人!

三 古城

你以為那邊是一片平地麼?不是的。其實是一座沙山,沙山裡面是一座古城。這古城裡,一直從前住着三個人。

古城不很大,卻很高。只有一個門,門是一個閘。

青鉛色的濃霧,卷着黃沙,波濤一般的走。

少年說,「沙來了。活不成了。孩子快逃罷。」

老頭子說,「胡說,沒有的事。」

這樣的過了三年和十二個月另八天。

少年說,「沙積高了,活不成了。孩子快逃罷。」

老頭子說,「胡說,沒有的事。」

少年想開閘,可是重了。因為上面積了許多沙了。

少年拼了死命,終於舉起閘,用手腳都支着,但總不到二尺高。

少年擠那孩子出去說,「快走罷!」

老頭子拖那孩子回來說,「沒有的事!」

少年說,「快走罷!這不是理論,已經是事實了!」

青鉛色的濃霧,卷着黃沙,波濤一般的走。

以後的事,我可不知道了。

你要知道,可以掘開沙山,看看古城。閘門下許有一個死屍。閘門裡是兩個還是一個?

四 螃蟹

老螃蟹覺得不安了,覺得全身太硬了。自己知道要蛻殼了。

他跑來跑去的尋。他想尋一個窟穴,躲了身子,將石子堵了穴口,隱隱的蛻殼。他知道外面蛻殼是危險的。身子還軟,要被別的螃蟹吃去的。這並非空害怕,他實在親眼見過。

他慌慌張張的走。

旁邊的螃蟹問他說,「老兄,你何以這般慌?」

他說,「我要蛻殼了。」

「就在這裡蛻不很好麼?我還要幫你呢。」「那可太怕人了。」

「你不怕窟穴里的別的東西,卻怕我們同種麼?」

「我不是怕同種。」

「那還怕什麼呢?」

「就怕你要吃掉我。」

五 波兒

波兒氣憤憤的跑了。

波兒這孩子,身子有矮屋一般高了,還是淘氣,不知道從那裡學了壞樣子,也想種花了。

不知道從那裡要來的薔薇子,種在干地上,早上澆水,上午澆水,正午澆水。

正午澆水,土上面一點小綠,波兒很高興,午後澆水,小綠不見了,許是被蟲子吃了。

波兒去了噴壺,氣憤憤的跑到河邊,看見一個女孩子哭着。

波兒說,「你為什麼在這裡哭?」

女孩子說,「你嘗河水什麼味罷。」

波兒嘗了水,說是 「淡的」。

女孩子說,「我落下了一滴淚了,還是淡的,我怎麼不哭呢。」

波兒說,「你是傻丫頭!」

波兒氣憤憤的跑到海邊,看見一個男孩子哭着。

波兒說,「你為什麼在這裡哭?」

男孩子說,「你看海水是什麼顏色?」

波兒看了海水,說是 「綠的」。

男孩子說,「我滴下了一點血了,還是綠的,我怎麼不哭呢。」

波兒說,「你是傻小子!」

波兒才是傻小子哩。世上那有半天抽芽的薔薇花,花的種子還在土裡呢。

便是終於不出,世上也不會沒有薔薇花。

六 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躺在床上,喘着氣,臉上很瘦很黃,我有點怕敢看他了。

他眼睛慢慢閉了,氣息漸漸平了。我的老乳母對我說,「你的爹要死了,你叫他罷。」

「爹爹」。

「不行,大聲叫!」

「爹爹!」

我的父親張一張眼,口邊一動,彷佛有點傷心,——他仍然慢慢的閉了眼睛。

我的老乳母對我說,「你的爹死了。」

阿!我現在想,大安靜大沈寂的死,應該聽他慢慢到來。誰敢亂嚷,是大過失。

我何以不聽我的父親,徐徐入死,大聲叫他。

阿!我的老乳母。你並無惡意,卻教我犯了大過,擾亂我父親的死亡,使他只聽得叫「爹」,卻沒有聽到有人向荒山大叫。

那時我是孩子,不明白什麼事理。現在,略略明白,已經遲了。我現在告知我的孩子,倘我閉了眼睛,萬不要在我的耳朵邊叫了。

七 我的兄弟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親死去之後,家裡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麼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後,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裡,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裡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後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

我後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 「哥哥」。

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麼?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注釋和賞析

【析】 本篇的各節文字陸續發表於1919年8月至9月,最後一節末原注「未完」。七節文字色調不同,手法各異,而又相互粘連,前後呼應。

在「序」中作者展示一幅江南水村夏天的夜晚常見的情景,在這悠閒、寧靜、平和的氣氛中,一個叫陶老頭子的人,「天天獨自坐着」,「時常閉着眼,自己說些什麼」,後面的各節文字所記就是陶老頭子的話。這是巧妙點題:原來所謂自言自語,就是陶老頭子的自言自語。這老頭子是作者的自況麼? 可以這麼說。在 《熱風》「題記」中,作者宣告:「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己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 《熱風》。」《自言自語》是雜文不是小說,作者無意要塑造一個陶老頭子的形象,引出這個人不過是為自己後面要說的話找一個實體的依託,巧妙點題,涉筆成趣,這是讀者和作者都明白的。並且借這老頭子不同一般人的特殊行狀,感染讀者情緒,烘托氣氛,提起讀者對後面文字的注意。「狂人」的瘋言瘋語,結果震聾發聵,這陶老頭子的自言自語也當不同凡響吧?

果然! 第二節文字起句就是:

流動的火,是熔化的珊瑚麼?

筆勢陡起。 這突兀的起句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引起人的關注和思索。緊接着,寫道:

「中間有些綠白,像珊瑚的心,渾身通紅,像珊瑚的肉,外層帶些黑,是珊瑚焦了。」

這樣從內到外,從微觀到宏觀的比較,具體、實在,確實揭示了二者的相似之外,共同之點,令人嘆服觀察之細緻、準確,橫空而來的天問也自然落平了。但人們心裡又許會嘀咕:就算二者形象上相似又怎樣呢?作者的意圖是什麼呢?

「好是好啊,可惜拿了要燙手。」又是異峰突起!看似淡淡一句,出語平和,且完全口語化,卻給人以強烈心理震憾。因其駭然點出二者形似而質別:珊瑚是人們掌中的玩物,而火卻是可望而不可及。這一問兩答,真是一波三折,陡起陡落,飛流急轉,全出人意料之外,而又盡在事物實情之中。兩答一肯定一否定,寥寥數語,即從外觀形態到內涵性質揭示出火與珊瑚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接着用一句「遇着說不出的冷,火便結了冰了。」溝通火和冰的關係,帶出另一事物——冰。再用同前相同的句型和幾乎相同的內容 (只添改了幾個字)比較了冰和珊瑚的異同。這樣寫來既不違背冰的實情,同時又通過這樣反覆的詠嘆強化了火和冰的一致性。火和冰看去是矛盾的兩極,大相徑庭的兩個事物,但其性質和內涵卻是一致的。這一致性正是在同珊瑚的比較中顯示出來的。寫出火和冰,溝通火和冰的關係,指出冰不過是火的另一種形態這還不是本節文字的最後落腳點,作者接着就由火和冰而推及到「火的冰的人」。這又是寄情於物,通過同感來實現溝通的。火的冰由於「燙手」或「火燙一般的冰手」,不能象珊瑚一樣可以把玩於掌握之中,而不被人們所接受和理解,它自身也有孤獨之苦,那麼,「火的冰的人」 自然也陷在這樣的同感之中。誰是火的冰的人呢?魯迅自己。本質是火,心中洶湧着火的熾熱,卻又出之以冷峻的冰的形態。其人其文都是這樣,思想家的冷靜、深刻,藝術家的憎愛激情,統一在他身上,滲透在他的文章中。然而拳拳之心,被人不解,或指為太冷靜、太尖刻,或派為「諷刺家」,加之作為前驅者面對整個舊世界單兵鏖戰的情勢,怎不使 「火的冰的人」 「自覺其苦」呢!

這節文字是一首形象化的哲理詩,是作者寓情於「火的冰」的明志詩。全文九句,每三句為一層意思,分別為:火與珊瑚,冰與珊瑚,火的冰與人。三個大層次組成三大折,而每層的三句又分別構成三小折,從而形成峰巒疊嶂、層層推進之勢,作者思想感情的情馳收斂,升沉移遷正是在這樣的形式中自如流轉。

第三節 「古城」,第四節 「螃蟹」,第五節 「波兒」可以說是三則寓言故事。黃沙正在襲來,即將淹沒古城,少年叫孩子快逃,老頭子卻一再阻止,沙越積越高,越積越厚,為了救出孩子,少年拚死舉起閘門。以後怎樣,作者留了一點餘味,說: 「可以掘開沙山,看看古城。閘門下許有一個死屍。閘門裡是兩個還是一個?」這情形很容易令我們想到《吶喊· 自序》中說到的「鐵屋子」,以及作者後來說到的無論加進什麼顏色去都變成漆黑的 「大染缸」,想到舊傳統,舊文化,舊中國,危機四伏的民族命運,前程未卜的國家未來。這古城儼然當時中國的一個側影。城中的三個人——老頭子、少年和孩子,代表三種不同年齡層次的人。老頭子對已經來臨的危險視而不見,因循守舊,安於現狀,自欺欺人。少年正視現實危險,寄希望於孩子的不被老人所欺騙而逃離,孩子應該是屬於未來的。他始而大聲疾呼,終而以身殉閘。少年的壯舉令我們想到那大呼 「救救孩子」的狂人,想到作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的那「自己背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的前驅和猛士。正因為這實質上不是古老的故事而是現在的實情;現在正在進行中,將來是屬於將來的。作者這留有餘味的結尾,正好把讀者的感情和思考執着地釘在現實這塊地面上,同時也使讀者可以在作品所形成的重壓氛圍中輕一口氣,看到一點亮色。「鐵屋子」和「染缸」未必就不能打破,閘門裡不該是躺着兩具死屍這令人絕望的結局!

「螃蟹」寫的風趣幽默。也寄予了對現實社會現象的思考。一隻老蟹慌慌張張,爬來爬去,想尋找一個窟穴,藏了身子,堵住洞口,以安全地蛻殼。他拒絕了別的螃蟹「就在這裡蛻不很好麼?我還要幫你呢」之類的勸告,洞察出險惡的殺機。因為他「實在親眼見過」因蛻殼後「身子還軟」便被別的螃蟹吃去的事,所以在回答「怕什麼」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就怕你要吃掉我。」簡直是直搗陰謀家的五藏六腑。作者意在告訴人們要擦亮眼睛,善於辯別和揭穿以各種言辭面具掩飾自己的偽善者,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陰狠之徒。啟迪戰鬥者要善於戰鬥,善於自我保護,要作 「韌」 戰,「壕塹戰」,這則看去輕鬆幽默的故事,包含着的是嚴肅深沉的思想,是流血的教訓。

「波兒」寫三個孩子:女孩子因為落了一滴淚而河水還是淡的而哭,被波兒稱作「傻丫頭」; 男孩子因為滴了一滴血而海水還是綠的而哭,被波兒稱作 「傻小子」。波兒卻不知道他自己也正是傻小子: 薔薇子種在干地上便 「早上澆水,上午澆水,正午澆水」,而 「世上哪有半天抽芽的薔薇花,花的種子還在土裡呢」。這則故事告示了這樣一個道理: 不要認為付出了一點點努力就馬上可以見到成效,操之過急,反要弄得垂頭喪氣。當然,象作品所寫的這樣簡單的事情是容易辨識的,但面對複雜的情況就難說了,就難免象波兒一樣能夠洞見別人的傻卻不識自己的傻。這些道理在當時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經過「五四」高潮,不少熱血青年發現自己仍面對濃重的黑暗,他們迷惘、痛苦、失望。這其實正象三個孩子一樣犯了傻。河水海水之變色,薔薇花的出土,豈是點滴之功,朝夕之力。作者以其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深刻了解,啟示人們,特別是青年:在中國,一切變革現實的革命,特別是思想革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成功和勝利來自長期不懈的努力。這不只是對那時的青年,就是現在的青年亦不無啟迪。

「古城」、「螃蟹」、「波兒」 三則寓言故事,除對故事發生的條件、背景作簡單交代說明外,幾乎都是用對話寫成的。對話既表現人物情態,又推動故事情節發展,象劇本中人物語言一樣既有鮮明的個性又具有很強的行動性。

這三則寓言故事就其風格來說:「古城」深沉凝重,「螃蟹」 幽默冷峻,「波兒」 熱情明朗。

第六節 「我的父親」和第七節 「我的兄弟」,所記的事互見魯迅散文《父親的病》和 《風箏》,基本事實是作者的生活中發生過的。魯迅對這兩件事多次回憶自檢,既體現了他嚴格的自我解剖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他的咀嚼、反思,從個人經驗中開拓出更廣泛的意義:其一是要揚棄封建禮教的傳統習俗,用建立在科學精神之上的人道主義取而代之。其二是要尊重個性發展,尊重兒童天性,不要虐殺了兒童的精神。[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