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老饕》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目錄

原文

邢德,澤州人[1],綠林之傑也[2]。能挽強弩[3],發連矢,稱一時絕技。 而生平落拓,不利營謀[4],出門輒虧其資。兩京大賈[5],往往喜與邢俱, 途中恃以無恐。會冬初,有二三估客,薄假以資[6],邀同販鬻[7];邢復自 罄其囊[8],將並居貨[9]。有友善卜,因詣之。友占曰:「此爻為『悔』[10], 所操之業,即不母而子亦有損焉[11]。」邢不樂,欲中止,而諸客強速之行。 至都,果符所占。臘將半[12],匹馬出都門。自念新歲無資,倍益快悶。

時晨霧[13],暫趨臨路店,解裝覓飲。見一頒白叟[14],共兩少年,酌 北牖下。一僮侍,黃髮蓬蓬然[15]。邢於南座,對叟休止[16]。僮行觴,誤 翻具[17],污叟衣。少年怒,立摘其耳[18]。捧巾持,代叟揩拭。既見僮手 拇俱有鐵箭[19],厚半寸;每一,約重二兩餘。食已,叟命少年,於革囊中 探出鏹物[20],堆累几上,稱秤握算[21],可飲數杯時,始緘裹完好。少年 於櫪中牽一黑跛騾來[22],扶叟乘之;僮亦跨羸馬相從[23],出門去。兩少 年各腰弓矢,捉馬俱出。邢窺多金,窮睛旁睨[24],饞焰若炙[25]。輟飲, 急尾之。視叟與僮猶款段於前[26],乃下道斜馳出叟前[27],緊關弓[28], 怒相向。叟俯脫左足靴,微笑云:「而不識得老饕也[29]?」邢滿引一矢去。 叟仰臥鞍上,伸其足,開兩指如箝[30],夾矢住。笑曰:「技但止此,何須 而翁手敵[31]?」邢怒,出其絕技,一矢剛發,後矢繼至。叟手掇一,似未 防其連珠[32];後矢直貫其口[33],踣然而墮[34],矢僵眠。僮亦下。邢喜, 謂其已斃,近臨之。叟吐矢躍起,鼓掌曰:「初會面,何便作此惡劇?」邢 大驚,馬亦駭逸[35]。以此知叟異[36],不敢復返。

走三四十里,值方面綱紀[37],囊物赴都;要取之[38],略可千金,意 氣始得揚[39]。方疾騖間[40],聞後有蹄聲;回首,則僮易跛騾來,駛若飛。 叱曰:「男子勿行!獵取之貨[41],宜少瓜分[42]。」邢曰:「汝識『連珠 箭邢某』否?」僮云:「適已承教矣。」邢以僮貌不揚,又無弓矢,易之。 一發三矢,連不斷[43],如群隼飛翔[44] 。僮殊不忙迫,手接二,口銜一。 笑曰:「如此技藝,辱寞煞人[45] !乃翁傯遽[46],未暇尋得弓來;此物亦 無用處,請即擲還。」遂於指上脫鐵,穿矢其中,以手力擲,嗚嗚風鳴。邢 急撥以弓;弦適觸鐵,鏗然斷絕,弓亦綻裂。邢驚絕。未及覷避,矢過貫耳, 不覺翻墜。僮下騎,便將搜括。邢以弓臥撻之。僮奪弓去。拗折為兩;又折為四,拋置之。已,乃一手握邢兩臂,一足踏邢兩股;臂若縛, 股若壓,極力不能少動。腰中束帶雙疊,可駢三指許[47];僮以一手捏之, 隨手斷如灰燼。取金已,乃超乘[48],作一舉手,致聲「孟浪」[49],霍然 徑去[50]。邢歸,卒為善士[51]。每向人述往事不諱。此與劉東山事蓋仿佛焉[52]。

翻譯

山西澤州有一綠林豪傑,名叫邢德。他善拉強弓,射連珠箭,被稱為一時絕技。但此人一生潦倒失意,運氣不佳,不善於經營謀利,出門做買賣總是虧本。南北兩京的大商人卻總是喜歡和他結伴,路上有了他就不用害怕了。正值初冬時節,有兩三個商人借給邢德一點錢,邀他一同去販運;邢德也拿出自己所有的錢,準備做件大買賣。他有一個朋友很會算卦,就去問問吉凶。友人算了一卦說:「這一卦是個『悔』字,你這次的生意不但賺不了錢,怕是還要虧本。」邢德聽了很不高興,打算不幹了,可那幾個商人強拉着他匆匆上了路。到了京都,果然像卦里算的賠了老本。臘月中旬,他單人匹馬出了城門,自己想到來年身無分文,更加憂悶。

這時,晨霧迷濛,邢德暫時走進路旁一家酒店,解下行裝尋酒喝。看見一白髮老翁和兩個少年在北窗下同桌喝酒,一個蓬鬆着滿頭黃髮的童僕在旁邊侍候。邢德在南邊,面對老頭坐了下來。那童僕給白髮老頭三人斟酒時,不小心弄翻了菜盤,沾污了老頭的衣裳,少年生了氣,立刻狠揪童僕的耳朵,又拿起手帕給老頭擦拭。這時,邢德看見童僕的拇指上套着半寸來厚的鐵箭環,每一個鐵環大約有二兩多重。吃過飯,老頭讓少年從皮口袋中拿出銀錢放在桌上,稱稱算算,約有喝數杯酒的功夫,才將銀錢包裹起來。少年從牲口棚里牽出一頭瘸腿的黑騾子來,扶老頭騎上;童僕也騎上一匹瘦馬跟着出了門。兩少年各自腰佩弓箭,牽着馬出了店門。

邢德看見老頭有那麼多銀錢,眼饞得像要冒出火來。酒也不喝了,急忙尾隨而去。他看見老頭與童僕還在前面慢慢地走着,就離開大路抄小路斜插到老頭前面,氣勢洶洶地面對老頭,帶住馬,張弓待射。老頭俯身脫掉左腳靴子,微笑着說:「你不認識我老饕嗎?」邢德拉滿弓一箭射去,老頭仰臥在馬鞍上伸出腳來,張開兩個腳趾像鉗子一樣夾住了飛箭,笑着說:「就這麼點本事,還用得着老子用手來對付嗎?」邢德火了,使出他的絕招,前箭剛發後箭又到。老頭用手抓住一支箭,似乎沒有防備他的連珠箭,後一支箭直射進他的嘴裡。老頭從馬上跌落下來,嘴裡含着箭直挺挺躺在那兒,童僕也跳下馬來。邢德很高興,以為老頭已經死了,剛走到近前,老頭吐出箭跳了起來,拍着巴掌說:「初次見面,怎麼這樣惡作劇?」邢德大吃一驚,馬也驚得狂奔起來。這才知道老頭是個奇人,不敢再找老頭的麻煩了。

走了三四十里路,邢德正碰上往京城押送財物的官差,便攔路搶劫了錢財,大約有千兩左右。邢德這才覺得得意起來。正在策馬疾馳,聽到後面傳來一陣馬蹄聲。回頭一看,原來是那個童僕換乘了老頭的瘸騾飛馳而來,大喊:「那男子別走!你奪取的東西應少分一點給我。」邢德說:「你認識『連珠箭』邢某嗎?」童僕說:「剛才已經領教過了。」邢德以為童僕其貌不揚,又無弓箭,容易對付,一連發了三箭,連續不斷如同群鷹飛沖。童僕卻不慌不忙,手接住兩支,嘴銜住一支,笑着說:「這樣的技藝真丟人死了!你老子來得匆忙,沒空找得弓來,這箭也無用處,還給你吧。」說着從大拇指上脫下鐵環,將箭穿了進去,用手使勁一扔,嗚鳴風響。邢德急忙用弓去撥箭,弓弦碰到鐵環上,嘣的一聲斷了,弓也震裂了。邢德嚇壞了,來不及躲避,箭已穿過耳朵,不覺翻身掉下馬來。童僕跳下馬來就要搜刮銀兩。邢德躺在地上舉弓向童僕打去。童僕奪過弓,一折兩段,又一折成了四段,扔到一邊。接着就一隻手握着邢德的胳膊,一隻腳踩着邢德的兩腿。邢德覺得兩隻胳膊好像被捆住了,兩條腿好像被壓住了,用盡力氣也不能動一動。邢德腰中纏着兩層三指寬的帶子,童僕用手一捏,那帶子隨手斷如灰燼。童僕搜取了銀子,跳上瘸騾子,把手一舉,說了聲:「對不起了。」就疾速而去。

邢德回到家裡,成了一個安分守己的善人。他常常給人講過去的這些事,毫不隱諱。這和劉東山的故事大致差不多。

賞析

這篇故事裡刻畫了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一個自視甚高,經過一番閱歷後,接受了教訓,懂得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這樣的故事確實如作者自己所言,在其他作家的筆下也出現過,但是這篇作品的行文深得抑揚之法。

故事一開始,對邢德就先加以「揚」,說他是「綠林之傑」,「稱一時絕技」,商人們約地則「恃以無恐」,等等。對另外一方則先「抑」。他們是「頒白叟」、「僮」、「少年」,騎的是「跛騾」、「贏馬」,等等。

接下來,前「揚」的一方反慘敗在前面「抑」的一方,於是,前「揚」者此處反被「抑」,前「抑」者此處反被「揚」。

情節再往下發展。將「抑」「揚」再翻過來。邢德遇到巡撫押送重金的隊伍。文中稱押送者為「綱紀」之仆,又是重金,人數必也不少,但邢德輕而易舉地劫了下來,可見武功還是不錯的。這裡把邢德又往上一「揚」。誰知接着他又栽了。如果說上次栽在老叟手裡還不算太丟人的話,那麼這次卻栽在一個「黃髮蓬蓬然「的孩子手裡,而且敗得更慘。所謂「一時絕技」,在對方看來不過令人「辱寞煞」的兒戲。此處的「抑」,作者寫得更為詳細,生動:耳被射傷,弓被折環,人被捉住,束帶被斷,銀子丟光。故事也達到了高潮。

但是,僅僅是如此「抑」、「揚」,並不能很好地完成刻畫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的任務。作者並沒有把「抑」、「揚」簡單化,而是「揚」中有「抑」,「抑」中也有「揚」,但主次分明。如寫邢德第一次栽在老叟手裡時,寫邢射箭是「一矢剛發.後矢繼至」。寫他再次失敗時,也並沒有忽略描寫其射箭技巧之高;「一發三矢連遴不斷,如群隼飛翔。」又如寫老叟一方時,插入描寫僮子手指上的鐵箭環的形狀是「厚半寸,每一環約重二兩餘」.已暗示他們並非弱者。

就全文結構看,題為「老饕」,似乎他是主要人物。其實不然,貫穿首尾,牽動其中每個環節的是邢德;行文立意,藉以警人的人物形象是邢德;「抑」之「揚」之的對象是邢德。最後故事仍是落實在「揚」上,因為邢德「卒為善士」,並借自己之事以誡別人。[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