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罷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罷龍》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膠州玉侍御(2),出使琉球(3)。舟行海中,忽自雲際墮一巨龍,激水高數丈。龍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頷;晴半含,嗒然若喪(4)。闔舟大恐,停橈不敢少動。舟人曰:「此天上行雨之疲龍也。」王懸敕於上(5),焚香共祝之。移時,悠然遂逝。舟方行,又一龍墮,如前狀。日凡三四。又逾日,舟人命多備白米,戒曰(6):「去清水潭不遠矣。如有所見,但糝米於水(7),寂無嘩。」俄至一處,水清澈底。下有群龍,五色,如盆如瓮,條條盡伏。有蜿蜒者,鱗鬣爪牙,歷歷可數。眾神魂俱喪,閉息含眸,不惟不敢窺,並不能動。惟舟人握米自撒。久之,見海波深黑,始有呻者。因問擲米之故,答曰:「龍畏蛆,恐入其甲。白米類蛆,故龍見輒伏,舟行其上,可無害也。」

(1)罷龍:疲憊之龍。罷,通「疲」。

(2)膠州:州名,明初置,治所在今山東省膠縣。侍御:清代指稱御史。詳《丁前溪》注。

(3)琉球:古國名。在我國台灣省東北,今稱琉球群島。清末為日本侵占,改為沖繩縣。

(4)嗒(tà踏)然若喪:本為茫然自失之意,見《莊子·齊物論》,此處形容極度疲憊之狀。

(5)敕:皇帝的詔書,即聖旨。

(6)戒:告戒,警告。

(7)糝(sǎn三)米於水:把米撒入水中。糝,紛散,撒。

翻譯

膠州的王侍御,奉命出使琉球國。船行海中,忽然從天上雲間掉下一條巨龍,激起了數丈高的海浪。龍半浮半沉,高高地昂着頭,把下巴支在船上,眼睛半閉着,一副筋疲力盡的樣子。船上的人都十分恐慌,停下船槳,一動也不敢動。船家說:「這是在天上行過雨的疲龍。」王侍御忙將皇詔懸在龍頭上,和眾人一塊燒香禱告。過了一會兒,巨龍方悠然游去。船剛行駛,又從天上掉下條龍,像上次一樣;一天內先後掉下三四條。又隔一天,船家叫人多備一些白米,告戒眾人說:「離清水潭不遠了,大家如看見什麼,只管往水裡撒米,要肅靜,不能喧譁!」一會兒船來到一個地方,海水清澈見底,底下盤踞着一群巨龍,五種顏色,像盆、瓮那樣,一條條地伏在海底。有的正在蜿蜒爬行,龍身上的麟、鬣、瓜、牙歷歷可數。船上的人見了,魂飛魄散,屏住呼吸,閉着眼睛,不僅不敢看,動也不敢動,只有船家不斷抓米撒到海水裡。過了很久,看到海水的顏色逐漸轉為深黑色,才有人敢出聲,便問船家撒米的緣故。船家回答說:「龍害怕蛆,怕蛆鑽入它的鱗甲內。白米像蛆,所以龍見了往往伏在海底,船行駛在上面,可保安全。」[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