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給文學社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給文學社信》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關於《》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分享一下。

編輯先生:

《文學》第二號,伍實②先生寫的《休士在中國》中,開首有這樣的一段──

「……蕭翁是名流,自配我們的名流招待,且唯其是名流招待名流,這才使魯迅先生和梅蘭芳博士有千載一時的機會得聚首於一堂。休士呢,不但不是我們的名流心目中的那種名流,且還加上一層膚色上的顧忌!」【以上引用伍實攻擊作者的原文,在伍實看來,蕭伯納來中國的時候,作者參加了對蕭的招待,而當休士來中國,作者卻沒有參加對其的招待,其原因就是看不起休士,而且因為休士是黑人,其中還包含對黑人的歧視。後文為作者對此的批駁和對自己的辯解。】

原文及賞析

是的,見蕭的不只我一個,但我見了一回蕭,就被大小文豪一直笑罵到現在,最近的就是這回因此就並我和梅蘭芳為一談的名文。然而那時是招待者邀我去的。這回的招待休士③,我並未接到通知,時間地址,全不知道,怎麼能到?即使邀而不到,也許有別種的原因,當口誅筆伐之前,似乎也須略加考察。現在並未相告,就責我不到,因這不到,就斷定我看不起黑種。作者是相信的罷,讀者不明事實,大概也可以相信的,但我自己還不相信我竟是這樣一個勢利卑劣的人!【此段解釋自己為何參加了對蕭的招待而未出席對休的招待的原因:因為蕭來時接到了通知而休來時未收到消息的緣故。而經伍實如此妄加揣測,作者就成了勢利卑劣的小人。】

給我以誣衊和侮辱,是平常的事;我也並不為奇:慣了。但那是小報,是敵人。略具識見的,一看就明白。而《文學》是掛着冠冕堂皇的招牌的,我又是同人之一,為什麼無端虛構事跡,大加奚落,至於到這地步呢?莫非缺一個勢利卑劣的老人,也在文學戲台上跳舞一下,以給觀眾開心,且催嘔吐麼?我自信還不至於是這樣的腳色,我還能夠從此跳下這可怕的戲台。那時就無論怎樣誣辱嘲罵,彼此都沒有矛盾了。【此段是作者對伍實如此攻擊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認為出於同一陣營的戰友,用這種手段污衊中傷自己,實在是太過分,語言中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之情。】

我看伍實先生其實是化名,他一定也是名流,就是招待休士,非名流也未必能夠入座。不過他如果和上海的所謂文壇上的那些狐鼠有別,則當施行人身攻擊之際,似乎應該略負一點責任,宣布出和他的本身相關聯的姓名,給我看看真實的嘴臉。這無關政局,決無危險,況且我們原曾相識,見面時倒是裝作十分客氣的也說不定的。【此段是作者對伍實本人的看法和評價,認為伍實能夠招待休士,至少也是文人,而對作者如此人身攻擊是要負責任的,從而進一步表達了對伍實的憎恨。】

臨末,我要求這封信就在《文學》

魯迅 七月二十九日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九月一日《文學》第一卷第三號。

② 伍實 即傅東華(1893─1971),浙江金華人,翻譯家。當時《文學》的編者之一。[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