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細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細侯》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昌化滿生[1],設帳於餘杭[2]。偶涉廛市[3],經臨街閣下,忽有荔殼墜肩頭。仰視,一雛姬憑閣上[4],妖姿要妙[5],不覺注目發狂。姬俯哂而入。詢之,知為娼樓賈氏女細侯也。其聲價頗高,自顧不能適願。歸齋冥想,終宵不枕。明日,往投以刺,相見,言笑甚歡,心志益迷。託故假貸同人,斂金如干[6],攜以赴女,款洽臻至。即枕上口占一絕贈之云:「膏膩銅盤夜未央[7],床頭小語麝蘭香。新鬟明日重妝鳳,無復行雲夢楚王[8]。」細侯蹙然曰:「妾雖污賤,每願得同心而事之。君既無婦,視妾可當家否?」生大悅,即叮嚀,堅相約。細侯亦喜曰:「吟詠之事,妾自謂無難,每於無人處,欲效作一首,恐未能便佳,為觀聽所譏。倘得相從,幸教妾也。」因問生:「家田產幾何?」答曰:「薄田半頃,破屋數椽而已。」細侯曰:「妾歸君後,當長相守,勿復設帳為也。四十畝聊足自給,十畝可以種桑[9],織五匹絹,納太平之稅有餘矣。閉戶相對,君讀妾織,暇則詩酒可遣,千戶侯何足貴[10]!」生曰:「卿身價略可幾多?」曰:「依媼貪志,何能盈也?多不過二百金足矣。可恨妾齒稚,不知重貲財,得輒歸母,所私蓄者區區無多。君能辦百金,過此即非所慮。」生曰:「小生之落寞,卿所知也,百金何能自致。有同盟友,令於湖南,屢相見招,仆以道遠,故憚於行,今為卿故,當往謀之。計三四月,可以歸復,幸耐相候。」細侯諾之。

生即棄館南遊,至則令已免官,以罣誤居民舍,宦囊空虛,不能為禮。生落魄難返,就邑中授徒焉。三年,莫能歸。偶笞弟子,弟子自溺死。東翁痛子而訟其師[11],因被逮囹圄。幸有他門人,憐師無過,時致饋遺,以是 得無苦。

細侯自別生,杜門不交一客。母詰知故,不可奪,亦姑聽之。有富賈慕細侯名,托媒於媼,務在必得,不靳直。細侯不可。賈以負販詣湖南,敬偵生耗[12]。時獄已將解,賈以金賂當事吏,使久錮之。歸告媼云:「生已瘐死死[13]。」細侯疑其信不確。媼曰:「無論滿生已死,縱或不死,與其從窮措大以椎布終也[14],何如衣錦而厭粱肉肉乎[15]?」細侯曰:「滿生雖貧,其骨清也[16];守齷齪商,誠非所願。且道路之言,何足憑信!」賈又轉囑他商,假作滿生絕命書寄細侯,以絕其望。細侯得書,惟朝夕哀哭。媼曰:「我自幼於汝撫育良勛。汝成人二三年,所得報者,日亦無多,既不願隸籍[17],即又不嫁,何以謀生活?」細侯不得已,遂嫁賈。賈衣服簪珥[18],供給豐侈。年余,生一子。無何,生得門人力,昭雪而出,始知賈之錮己也。然念素無郤,反覆不得其由。門人義助資斧以歸。既聞細侯已嫁,心甚激楚,因以所苦,托市媼賣漿者達細侯。細侯大悲,方悟前此多端,悉賈之詭謀。乘賈他出,殺抱中兒,攜所有亡歸滿;凡賈家服飾,一無所取。賈歸,怒質於官。官原其情,置不問。嗚呼!壽亭侯之歸漢[19],亦復何殊?顧殺子而行,亦天下之忍人也[20]!

翻譯

浙江省昌化縣的滿生,在本省餘杭縣設私墊教書。他偶然到街市上去。路經一家靠街的閣樓下,忽然有一隻荔枝殼墜落在肩頭上。他抬頭一看,見一個少女倚在閣摟的欄幹上,姿色艷麗,俊俏極了,不由得雙目注視着她,像發了狂似的。那少女低頭微笑着進了閣樓門裡。滿生一打聽,才知道她是妓院鴇母賈氏的女兒細侯。細侯的名聲與身價很高,滿生知道很難實現自己的心愿。

滿生返回書齋後,左思右想,整夜不能入睡。到了明天,他到賈氏妓院,送上名帖,與細侯見了面。兩人說說笑笑,非常快樂,滿生更加被少女迷住。他便藉口有事向同人們借貸,湊了若干銀子,又帶着去見細侯,兩人相親相愛極為融洽。滿生就在枕頭上作一絕句贈給細侯道:「膏膩銅盤夜未央,床頭小語麝蘭香,新鬟明日重妝鳳,無復行雲夢楚王。」細侯聽了憂愁不安地說:「我雖然污穢低賤,卻想得到一位真心愛我的人敬奉他。你既然沒有妻子,看我能給你當家嗎?」滿生大為喜悅,立即再三叮囑,兩人山盟海誓,訂下終身。細侯很高興地說:「作詩之類的事,我自認為不難,每當在無人的地方。也想仿效着作一首,又恐怕作得不好,讓人聽了看了譏笑。倘若能跟你在一起,希望你能指教我。」於是又問滿生家有多少土地和房子。滿生回答說:「有薄田五十畝,破屋幾間罷了。」細侯說:「我嫁給你以後,咱們一定要天天在一起,不要再外出教書了。四十畝地將就可以自給自足。十畝地可用來種些黍子,再織五疋絹,在太平年間交納賦稅還有餘呢。這樣,我們可以閉門相對,你讀書,我織絹,閒暇日子作詩飲酒消遣,那千戶侯又有什麼可貴的!」滿生說:「你的身價大約值多少呢?」細侯說:「以母親的貪心,哪能滿足她?至多不過二百兩銀子就足夠了。可悔恨的是我年輕,不知道重視錢財,得到銀子總是交給母親,自己的積蓄寥寥無幾。你能籌集到一百兩銀子就好了,如超過這個數就更不必顧慮了。」滿生說:「像我這樣落寞,你是知道的。一百兩銀子怎麼能自己辦到?我有個曾經一起盟過誓的至友在湖南當知縣,幾次要我到他那裡,我因為路途遙遠,怕行路艱難沒去。今天為了你,我定當前去找他想辦法籌措銀子。估計三四個月就可以回來,希望您能耐心等侯。」細侯答應了。

滿生立即放棄了教學,去湖南覓友。到了那裡,那縣令已被免了官職,正居住在民房裡,錢袋空虛,無法饋贈他。滿生窮困失意,難以返回餘杭,就只好在這個縣裡教書度日。過了三年,仍然不能回家。有一次,滿生偶然用戒尺打了學生,這個學生投水自殺了。學生家長痛惜孩子,就控告了老師,滿生因此被捕入獄。幸虧有其他的學生可憐老師沒有過錯,時常給他送去衣食等物,因而沒有特別受苦。

細侯自從與滿生相別之後,閉門不接待任何客人。賈母問知緣故,又沒法強迫她改變主意,也就只好聽任她了。有個富商,久慕細侯的名聲,便托媒人致意賈氏,定要把細侯娶到手,不惜代價。細侯不同意。富商因為經商到湖南去,仔細地偵探滿生的消息。這時,監獄將要釋放滿生,富商便用銀錢買通了主管犯人的官吏,讓他永久禁錮滿生。富商回來告訴鴇母說:「滿生已在監獄裡關死了。」細侯懷疑富商的口信不一定確實。賈氏說:「不用說滿生已經死了;即使不死,與其跟着窮酸過一輩子苦日子,哪如跟富商穿綾羅綢緞、吃山珍海味呢?」細侯說:「滿生雖然貧窮,可是他的人品卻很高尚;要跟着個骯髒商人,我實在不心甘情願。況且那種路人的傳言,怎麼能輕信呢!」

富商又別生一計,叮囑另外一個商人假作了一篇滿生絕命書寄給細侯,以斷絕細侯的希望。細侯收到了這份假絕命書,從早到晚地哀哭。賈氏說:「我從小對你撫養教育,實在辛苦。你長大成人才只二三年,能得到你報恩的日子也不多了。你既然不願意隸屬樂籍當妓女,又不同意出嫁,這樣下去以什麼謀求生活呢?」細侯不得已,就嫁給了那個富商。富商供給細侯的衣服、簪環極為豐富侈華。過了一年多,細侯生了一個男孩。

不久,滿生得到學生的鼎力相助,獲得昭雪,被釋放出獄。這時,他才知道原來是那個富商搞陰謀把他禁錮在獄中的,可又想與富商素日並無仇恨,反覆思考也不明白究竟為了什麼。學生們都自動拿出錢資助他作路費,回到了家。當他聽說細侯已經出嫁的消息,心情十分激動難過,於是就把自己的苦情,托市上賣漿的老婦轉達給細侯。細侯得知此情非常悲傷,這才明白以前那些所謂滿生已死的種種說法,都是富商搞的陰謀詭計。她趁富商到外地去,殺了懷抱中的孩子,攜帶着東西投奔滿生去了,凡是富商家的衣物首飾,一件也不帶走。富商回家後,憤怒地告到官府里。官府經過調查,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把富商的狀子擱置起來不予審理。

呵,這與三國時關雲長從曹營毅然回歸蜀漢,又有什麼不同?不過細侯竟然殺了自己的兒子出走,也實在是天下的狠心人了!

賞析

細侯是妓女,她生活在錦圍翠繞、前門迎新後門送舊的生活里,卻出污泥而不染,喜歡寫詩。在認識了遊學異鄉的窮書生滿生後,細侯更把過一夫一妻、清貧自給的生活看成理想。滿生告訴她,自己只有半頃薄田、幾間破屋。細侯說,能自給自足就足夠了,「閉戶相對,君讀妾織,暇則詩酒可遣,千戶侯何足貴」!滿生為了湊足替細侯贖身的費用南遊,陰差陽錯被關進監獄,和細侯失掉聯繫。細侯自從滿生走後,杜門不接一客。有個富商來向她求婚,不惜代價,務在必得。鴇母用嫁給富商可以「衣錦而厭粱肉」勸誘細侯,她回答:「滿生雖貧,其骨清也;守齷齪商,誠非所願。」富商為了把細侯弄到手,買通了審案官員,長期關押滿生,還假造了滿生絕命書寄給細侯。細侯誤以為滿生已死,嫁給富商。一年多後,生了兒子。滿生昭雪出獄,發現是富商做手腳,托人告訴細侯。細侯才知道造成一切不幸的根源,都是富商的圈套。她趁着富商外出,「殺抱中兒」,回到滿生身邊。

細侯殺子,很像古希臘戲劇家歐里庇得斯筆下的美狄亞。美狄亞的丈夫見異思遷想另娶妻子,美狄亞用魔袍燒死了新人,為了讓丈夫的痛苦得不到解脫,美狄亞竟然當着丈夫的面,親手殺死了他們的兩個兒子。蒲松齡也用殺死親生子的不近人情的情節,塑造了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女性形象。他還把這個煙花女子抬到和被封建時代尊為聖賢的關聖(關羽)同樣高的地位,說細侯殺子歸滿生和「壽亭侯之歸漢,亦復何殊」?從細侯這個人物的命名也能看出蒲松齡對她多麼推崇。漢代有個受人歡迎的好官,姓郭名汲字細侯,後人常用「細侯」代稱父母官。蒲松齡用父母官代稱給妓女命名,可見對她的推崇程度。[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