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簡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簡愛》 Jane Eyre,19世紀英國文學名著,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講述一位英國孤女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小說展示了曲折的愛情經歷,成功塑造了敢於反抗,擺脫舊習俗和偏見,爭取自由和平等的女性形象。詩歌般的抒情對話對此後文學產生深遠影響。

1847年,出版。 以「柯勒·貝爾」這個男性化的筆名初次在倫敦Smith, Elder & Co.出版。

1848年,《簡·愛》於紐約的Harper & Brothers(今哈珀柯林斯的前身)出版,這是該書在美國首次出版。

作者簡介

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出生於約克郡的索頓,19世紀著名英國作家、詩人。[1]

父親為派屈克·勃朗特(Patrick Brontë,1777年—1861年,愛爾蘭人、聖公會牧師)

1821年9月15日,夏綠蒂的母親因癌症病逝,所以她與其他5個兄弟姊妹於是由阿姨伊莉莎白·布倫威爾(Elizabeth Branwel,1776年—1842年)來照顧。

1824年8月,夏綠蒂與姊妹艾蜜莉、瑪麗亞與伊麗莎白一起被送到位於蘭開夏(Lancashire)科恩橋(Cowan Bridge)的女子教會學校(後來夏綠蒂在《簡愛》中將它描述為羅伍德學校)。學校的處境是相當艱苦的,這也對夏洛蒂的健康造成了永久的心理陰影,可能也導致了夏綠蒂的兩個姊姊瑪麗亞(1813年—1825年)與伊麗莎白(1814年—1825年)的死亡。她們在1825年離開學校不久之後就死於肺結核。

1835年至1838年間,夏綠蒂在米菲爾德的學校擔任教師。

1839年,開始在約克郡擔任許多家庭的女教師,直到1841年為止。

1854年6月,與父親的牧師亞瑟貝爾尼可拉斯(Arthur Bell Nicholls)結婚。

1855年,夏綠蒂懷孕了;但夏綠蒂的身體卻快速惡化,最後在1855年3月31日去世,死亡診斷書上認定夏綠蒂死於肺結核,不過有許多傳記作者認為她的死因可能是在懷孕早期因為嚴重的害喜(Morning sickness)而導致劇烈的嘔吐。

是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

人們普遍認為《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詩意的生平寫照」,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

雖然書中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許多人物的生活、環境,甚至許多生活細節,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圍人的真實經驗。

《簡·愛》寫於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說。她借一個出身寒微的年輕女子奮鬥的經歷,抒發了自己胸中的積愫,深深打動了當時的讀者。

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進入英國著名小說家的行列。[2]

書中情節

簡·愛是個孤女,從小被寄養在蓋茨海德莊園舅媽里德太太家,籠罩在被舅母虐待的陰影下,十歲那年被送進了羅伍德(Lowood)寄宿學校,院長布洛克赫是個自私殘忍的人。她經歷了種種折磨,她的好友海倫死於肺病;但她靠著堅強的意志完成了學業,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在孤兒院當了兩年教師,但她受不了那裡的孤寂,於是去了桑費爾德莊園(Thornfield Hall)受聘為教師。[3]

莊園的主人羅徹斯特是個性格陰鬱而又喜怒無常的人,他和簡·愛經常為某種思想辯論不休,但兩人卻逐漸漫生情愫。有一天裡德太太派人來找簡·愛,說她病危,要見簡·愛一面。見面時,里德太太給她一封信,這封信是三年前簡·愛的叔父寄來的,向她打聽簡·愛的消息。里德太太謊稱簡·愛在孤兒院病死了,臨終前里德太太終於良心發現把真相告訴簡·愛。羅徹斯特向她求婚,簡·愛答應了,並高興地準備婚禮,但是在婚禮上卻發現羅徹斯特已經有合法妻子,而且他的妻子受過精神創傷,是一個精神病患者。

簡·愛傷心地逃離了桑費爾德莊園。她身無分文,並且遺失了包裹,沿途乞討,最後暈倒在牧師聖約翰家門前,被聖約翰和他的兩個妹妹救醒。並且幫助她找到教師的工作。後來聖約翰發現簡·愛是他的表妹,簡·愛的叔父把所有遺產留給了她,她又把遺產平分給了她和她的三位表親戚。表兄聖約翰向她求婚,但簡·愛沒答應。簡·愛回到桑費爾德莊園時,整個莊園已是一片廢墟。羅徹斯特的妻子跳樓而死,羅徹斯特被燒瞎了雙眼並失去了一隻手,孤苦無依。簡·愛跟羅徹斯特終於結婚,領養了阿黛拉為女兒,並生了一個男孩,而羅徹斯特的眼睛則恢復到可以見到兒子。

寫作背景

曼徹斯特哈姆(Hulme)地區的酒館「The Salutation」是勃朗特開始寫作《簡·愛》的地方。1840年代的時候,這個酒館是一所旅店。

簡·愛被送往羅伍德寄宿學校的事情實際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海倫·伯恩斯在學校死於肺結核(當時所謂的消耗病)一事也與作者的姐姐伊麗莎白及瑪麗的身世一模一樣,後者罹患同樣的疾病而早夭於蘭開夏小村柯文橋(Cowan Bridge)的牧師女兒學校(Clergy Daughters School)。布洛克赫斯特先生的原型就是這個學校的校長英格蘭牧師威廉·凱魯斯·威爾遜(Rev. William Carus Wilson,1791–1859)。

約翰·里德的酗酒與逝世則可以從作者的弟弟布蘭維爾(Branwell)身上一窺究竟。最後,像簡·愛一樣,夏綠蒂·勃朗特也當過家庭教師。這些細節最早見於作者的朋友、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的著作《夏綠蒂·勃朗特傳》(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ë,1857)中。

桑費爾德莊園的靈感很可能來自英格蘭峰區哈瑟薩奇附近的北利斯莊園(North Lees Hall),夏綠蒂和她的朋友愛倫·納西在1845年夏曾到此地遊玩,並在1845年7月22日的一封信中有所提及。

據稱蘭開夏的韋科勒莊園(Wycoller Hall)是書中羅徹斯特先生隱居的芬丁莊園(Ferndean Manor)的原型,這兩個莊園主人都有相似的遭遇,韋科勒莊園的主人亨利·坎利夫(Henry Cunliffe)在1770年代繼承此地,1818年逝世於此。實際上坎利夫的一名家屬名字就是伊麗莎白·愛(Elizabeth Eyre)。

羅徹斯特先生原配點火引燃床幃的情節在1830年8月夏綠蒂自己出版的《The Young Men's Magazine》第二號中就已經出現了。

電影

影片裡的場景,無論是內景外景都極生動優美地再現了書中的風物,幽靜而遼闊空曠的荒原,古老肅穆的桑菲爾德莊園,再加上清淡柔和的採光,及因影片中人物古樸暗色調的服飾及裝扮使得影片更具逼真感,也給觀眾增加了逼真的歷史時代感。

導演通過無邊無際的空曠原野、灰暗低矮的天空、古老肅穆的樓閣、昏暗的房間等來展現當時的時代風情,在色彩上,通過柔和淡雅、明暗對比的色調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配音上,通過舒緩低沉而又略顯悲傷的音樂來烘託人物的內心衝突。

又有許多特寫鏡頭及長短鏡頭的切換,使得影片在敘述表達上更具有表現力,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地方。然而,整部影片又因它肅穆沉靜淡雅的風格,空闊、荒涼的取景,舒緩低沉的配樂而顯得沉鬱低沉,所以自始至終都給人一種壓抑之感。[4]

經典名言

一、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註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的表現。

二、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三、誰說現在是冬天呢?當你在我身旁時,我感到百花齊放,鳥唱蟬鳴。

四、我無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乾舌燥的人明知水裡有毒卻還要喝一樣。我本來無意去愛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愛的萌芽,但當我又見到他時,心底的愛又復活了。

五、生命太短暫了,不應該用來記恨。人生在世,誰都會有錯誤,但我們很快會死去。我們的罪過將會隨我們的身體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這就是我從來不想報復,從來不認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靜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臨。

六、憐憫,不過是內心自私無情的人,聽到災禍之後所產生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痛苦,混雜著對受害者的盲目鄙視![5]

後世影響

當時英國的《季度評論》認為此作有「明顯的反基督成分」。 雖然作者本人只是想藉助此作來反抗維多利亞時代的生活方式,但《季度評論》依舊認為此作實在過於激進,是對傳統人世及神學權威的挑戰。

《簡·愛》後來成為了英語名著,亦是常見的英語世界國家中學教材。

一百多年來,《簡·愛》的影響不衰,作家、評論家對它的熱情不成。它至今仍然是廣大讀者喜愛的書。

2003年,BBC的大閱讀調查中,該書排在第10位。

視頻

5分鐘讀完《簡愛》:貴族與平民之間的拉鋸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