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空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百度網

《空談》是魯迅寫的一篇雜文。

(本文和作者其他文章《無花的薔薇之二》、《可慘與可笑》、《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數篇文章都是針對三一八慘案而發。前幾篇文章或者揭露慘案性質,或者表達自己的憤慨,或者分析其產生根源,而本文則側重於痛定思痛,總結其經驗教訓。)

原文及解析

請願的事,我一向就不以為然的(照應第三段「還以請願為有用」),但並非因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樣的慘殺(不怕是因為從來就想不到會發生這樣的慘案,後文進一步說明)。那樣的慘殺,我實在沒有夢想到,雖然我向來常以「刀筆吏」的意思來窺測我們中國人(後文是作者沒有想到的具體情況)。我只知道他們麻木,沒有良心,不足與言,而況是請願,而況又是徒手,卻沒有料到有這麼陰毒與兇殘。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賈德耀②,章士釗和他們的同類罷。四十七個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騙去的,簡直是誘殺。(此段敘述作者想不到會發生慘案的情況。)

有些東西──我稱之為什麼呢,我想不出──說:群眾領袖應負道義上的責任③。這些東西仿佛就承認了對徒手群眾應該開槍,執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羅網一般。群眾領袖本沒有和段祺瑞等輩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鈎通,怎麼能夠料到這陰險的辣手。這樣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氣者,是萬萬豫想不到的。(此段是對上一段的分析議論,進一步點明其兇殘。為下一段的結論做鋪墊)

我以為倘要鍛煉④群眾領袖的錯處,只有兩點:一是還以請願為有用;二是將對手看得太好了。(此段為第一部分經驗總結。)

(以上為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從「對手」即反動統治者角度進行總結經驗教訓。)

但以上也仍然是事後的話。我想,當這事實沒有發生以前,恐怕誰也不會料到要演這般的慘劇,至多,也不過獲得照例的徒勞罷了。只有有學問的聰明人(表反諷)能夠先料到,承認凡請願就是送死。(此段接上一部分意思展開敘述,強調除了「有學問的聰明人」外,其他人完全不會將「請願」和「送死」聯繫起來,為後文引出陳西瀅的話做鋪墊。)

陳源教授的《閒話》說:「我們要是勸告女志士們,以後少加入群眾運動,她們一定要說我們輕視她們,所以我們也不敢來多嘴。可是對於未成年的男女孩童,我們不能不希望他們以後不再參加任何運動。」(《現代評論》六十八)為什麼呢?因為參加各種運動,是甚至於像這次一樣,要「冒槍林彈雨的險,受踐踏死傷之苦」的。(此段引用陳西瀅的話並進行分析,說明了陳西瀅是清楚「請願就是送死」的,屬於前文所謂的「有學問的聰明人」,表面看是在幫請願學生說話,實際上卻是和慘案製造者沆瀣一氣。)

這次用了四十七條性命,只購得一種見識:本國的執政府前是「槍林彈雨」的地方,要去送死,應該待到成年,出於自願的才是。(此段是從請願者角度對陳西瀅的話做進一步推論。後文對此分析評價。)

我以為「女志士」和「未成年的男女孩童」,參加學校運動會,大概倒還不至於有很大的危險的。至於「槍林彈雨」中的請願,則雖是成年的男志士們,也應該切切記住,從此罷休!(得出自己的觀點,即無論男女老幼都不要在請願了。)

看現在竟如何。不過多了幾篇詩文,多了若干談助。幾個名人和什麼當局者在接洽葬地,由大請願改為小請願了。埋葬自然是最妥當的收場。然而很奇怪,仿佛這四十七個死者,是因為怕老來死後無處埋葬,特來掙一點官地似的。萬生園多麼近,而四烈士⑤墳前還有三塊墓碑不鐫一字,更何況僻遠如圓明園。(此段進一步說明請願起到的意義和效果不大。)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此段總結第二部分,進一步強調前文的結論,號召大家要銘記死者的犧牲,不要讓犧牲者的血白流。)

(以上為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從群眾和請願者角度進行總結經驗教訓。)

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我對於這回的犧牲者,非常覺得哀傷。(此段是對第二部分內容的進一步議論。)

但願這樣的請願,從此停止就好。(再次強調,並承上啟下。)

請願雖然是無論那一國度里常有的事,不至於死的事,但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是例外,除非你能將「槍林彈雨」消除。正規的戰法,也必須對手是英雄才適用。漢末總算還是人心很古的時候罷,恕我引一個小說上的典故:許褚赤體上陣,也就很中了好幾箭。而金聖歎還笑他道:「誰叫你赤膊?」⑥(進一步分析請願的不僅毫無效用,而且得不償失,引出後文。)

至於現在似的發明了許多火器的時代,交兵就都用壕塹戰。這並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虛擲生命,因為戰士的生命是寶貴的。在戰士不多的地方,這生命就愈寶貴。所謂寶貴者,並非「珍藏於家」,乃是要以小本錢換得極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須賣買相當。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屍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了。從最新的戰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從正面說明「戰士」要尋求行之有效的「戰鬥方式」,要用小的代價獲得大的回報,而不是像請願那樣反過來。)

這回死者的遺給後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於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戰鬥者以別種方法的戰鬥。(總結第三部分,進一步強調請願之不可再用。)

(以上為文章第三部分,主要從「戰鬥者」角度進行總結經驗教訓。全文三個部分又有一個共同的經驗教訓,即請願這種形式不可行,從此不要再用。)

四月二日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國民新報副刊》。

②賈德耀:安徽合肥人。曾任北洋政府陸軍總長,三一八慘案的兇手之一,當時是段祺瑞臨時執政府的國務總理。

③群眾領袖應負道義上的責任: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研究系機關報《晨報》發表陳淵泉寫的題為《群眾領袖安在》的社論,誣衊徐謙等「非迫群眾至國務院不可,竟捏報府院衛隊業已解除武裝,此行絕無危險,故一群青年始相率而往」。並公然叫嚷:「吾人在糾彈政府之餘,又不能不詰問所謂『群眾領袖』之責任。」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三卷第六十八期(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評論三一八慘案的《閒話》中,也企圖把這次慘案的責任,推到他所說的「民眾領袖」身上去,說他「遇見好些人」,都說「那天在天安門開會後,他們本來不打算再到執政府。因為他們聽見主席宣布執政府的衛隊已經解除了武裝……所以又到執政府門前去瞧熱鬧。……我們不能不相信,至少有一部分人的死,是由主席的那幾句話。要是主席明明知道衛隊沒有解除武裝,他故意那樣說,他的罪孽當然不下於開槍殺人者;要是他誤聽流言,不思索調查,便信以為真,公然宣布,也未免太不負民眾領袖的責任。」

④鍛煉:這裡是羅織罪名的意思。

⑤四烈士:指辛亥革命時炸袁世凱的楊禹昌、張先培、黃之萌和炸良弼的彭家珍四人。他們合葬於北京西直門外約二里的萬生園(即今北京動物園),在張、黃、彭三人的墓碑上都沒有鐫上一個字。圓明園在北京西直門外二十餘里的海淀,是清朝皇帝避暑的地方,清咸豐十年(1860)被侵入北京的英法聯軍焚毀。三一八慘案後,被難者家屬和北京一些團體、學校代表四十多人,於二十七日召開聯席會議,由民國大學校長雷殷報告,他認為公葬地點以圓明園為宜,並說已非正式地與內務總長屈映光商議,得到允諾等。會議遂決定成立「三一八殉難烈士公葬籌備處」,並擬葬各烈士於圓明園。

⑥許褚:三國時曹操部下名將。「赤體上陣」的故事,見小說《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裸衣斗馬超》。清初毛宗崗《三國演義》評本,卷首有假託為金聖歎所作的序,並有「聖嘆外書」字樣,每回前均附加評語,通常就都把這些評語認為是金聖歎所作。金聖歎(1608—1661),名人瑞,江蘇吳縣人,明末清初文人,曾批註《水滸》、《西廂記》等書,他把所加的序文、讀法和評語等稱為「聖嘆外書」。[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