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禽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禽俠》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天津某寺(1),鸛鳥巢於鴟尾(2)。殿承塵上(3),藏大蛇如盆,每至鸛雛團翼時(4),輒出吞食淨盡(5)。鸛悲鳴數日乃去。

如是三年,入料其必不復至,而次歲巢如故(6)。約雛長成,即徑去,三日始還。入巢啞啞,哺子如初。

蛇又婉蜒而上。甫近巢,兩鸛驚,飛鳴哀急,直上青冥(7)。俄聞風聲蓬蓬,一瞬間,天地似晦。

眾駭異,共視一大鳥翼蔽天日,從空疾下,驟如風雨,以爪擊蛇,蛇首立墮,連摧殿角數尺許(8),振翼而去。鸛從其後,若將送之。巢既傾,兩雛俱墮,一生一死。

僧取生者置鐘樓上。少頃,鸛返,仍就哺之,翼成而去。

異史氏曰:「次年復至,蓋不料其禍之復也;三年而巢不移,則報仇之計已決;三日不返,其去作秦庭之哭(9),可知矣。大鳥必羽族之劍仙也(10),飆然而來,一擊而去,妙手空空幾何以加此(11)?」

濟南有營卒(12),見鸛鳥過,射之,應弦而落。喙中銜魚,將哺子也。或勸拔矢放之,卒不聽。

少頃,帶矢飛去。後往來郭間(13),兩年余,貫矢如故。一日,卒坐轅門下,鸛過,矢墜地。

卒拾視曰:「矢固無恙耶?」耳適癢,因以矢搔耳。忽大風摧門(14),門驟合,觸矢貫腦而死。

翻譯

天津的某一座佛寺,鸛鳥在佛殿房脊的鴟尾上營巢在佛殿的大棚上,藏着盆口粗的一條大蛇,每年到小鳥的翅膀快要長成的時侯,它就爬出來,一口一個,吞得乾乾淨淨。鸛鳥悲哀地嗚叫着,好幾天才飛走。一連三年都是這個樣子,人們猜測,鸛鳥一定不能再來了,但是到了第二年,它們仍然飛了回來,還在那裡營巢孵雛。約摸小鳥快要長成的時候,老鸛鳥卻徑自飛走了,過了三天才回來。進了窩裡,啞啞地叫着,和從前一樣地哺育小鸛鳥。大蛇又蜿蜒着爬上來了。剛一接近烏巢,兩隻鸛鳥驚慌地飛出來,急切地哀叫着,一直飛上晴朗的高空。不一會兒,忽然聽到一陣蓬蓬的風聲,一眨眼功夫,天地似乎昏暗了。大家很驚異,都抬頭仰望天空,看見一隻大鳥,翅膀遮住了太陽,從高空猛紮下來,疾如暴風驟雨,用爪子襲擊蛇頭一下子就把蛇頭敲掉了,並把殿角摧毀了好幾尺,然後振起翅膀飛走了。兩隻鸛鳥跟在後邊,好像給它送行。鳥窩已經傾覆了,兩個雛鳥都掉在地上,一個還活着,一個已經摔死了。和尚把活着的揀起來,放在鐘樓上。不一會兒,兩隻鸛鳥飛回來了,仍然哺育小鳥直到長成了翅膀,才一起飛走了。    異史氏說:「第二年又回採營巢育雛,是沒有料到禍患會重演;三年沒有挪窩,那是報仇的決心已經下了;三天沒有回來,那是出去搬取救兵,是可想而知的。那隻大鳥,一定是鳥類中的一位劍仙,來得像一陣疾風,一擊而去,高明的劍客空空兒,怎能超過它呢?」

濟南有一個兵卒,看見鸛鳥飛過頭頂,就射了一箭,鸛鳥應弦而落。嘴裡叼着一條魚,是要叼回去餵鳥的。

有人勸告拔掉羽箭放了它,那個兵卒不聽。過了一會兒,鸛鳥帶着羽箭飛走了,後來往回於城郭之間,兩年多,穿在身上的羽箭一直沒有掉下來。一天,那個兵卒坐在轅門之下,鸛鳥從頭頂飛過,羽箭掉在地上了。

兵卒撿起來來看着說:「箭哪,箭哪,你一向無恙嗎?」恰巧耳朵眼發癢,就用箭頭去撓耳朵眼,忽然大風衝擊轅門,門扇突然一合,撞到箭杆上,穿進腦子裡,穿死了。

賞析

《禽俠》的末尾,蒲松齡自己分析道:。次年復至,蓋不料冀禍之復也。三年而巢不移,則報仇之計已決。三日不返,其去仆秦庭之哭,可知矣。大鳥必羽族之劍仙也,飈然而來,一擊而去,妙手空空幾何以加此?」作者已將小說的形象分析得很透闢了。

這是一篇動物小說,寫動物,實含蘊人類社會的生活圖景,因此,這又是寓言體的小說了。 .

寓言體的小說,一般而言,因是以動物世界喻人生,因此,它既要有動物偽特徵,也要有人的特徵。兩個特徵應有機地結合。只有如此,才能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

鸛鳥是種大型的涉禽。形似鶴,亦似鷺。常活動於溪流近旁,夜宿高樹。這隻鸛鳥在寺的屋脊上的那鷂鷹狀的裝飾物邊築巢。可是,在這殿頂上卻有條盆大的蛇。每當鸛雛長翅欲飛時,它便出來將幼鳥吃掉。這樣三年,人們以為鸛鳥不會再於此築巢了。可是.,第四年,鸛鳥照樣築巢不誤。頭年吃了虧,鸛鳥認為是偶然的,故第二年還照樣築巢育雛於原來地方。第三年,蛇又吃了雛,鸛鳥從事情的反覆中,認識到蛇是必來的。於是,第四年還照樣築巢,但這廣次它是有準備了,決心復仇。當維鳥長成,母鸛離巢而去,三日才回。這離開的三天,就有計謀。實際是請禽俠擊蛇去了。它回巢後,同幼鳥啞啞而言,。哺子如初印。這四個字,寫出母鸛的鎮定、自如,它不緊張,不惶急,這是迷惑巨蛇,引蛇出洞。它堅定而又機智;實非凡鳥。真是字字千斤。蛇被迷惑住了,它象往年那樣,蜿蜒而上,才接近巢,兩隻大鸛飛鳴哀急,直上青宵。這次的飛鳴,哀急,與前次的「悲嗚數日乃去」的「悲。是不同的。前是失子之痛,無可奈何的哀鳴。這次的「哀鳴」,卻是麻痹蛇,同時,也是向禽俠報信。形式相似,內含不同。

禽俠出現了,這隻大鳥「翼蔽天日。。來時駕風而行,。從空而下,驟如風雨。」八字寫出禽俠的健捷。它。以爪擊蛇,蛇首立簞.」餘威還。連摧殿角數尺許,。關於禽俠的描寫,作者突出其氣勢、勇捷、乾脆的特點、一擊之後,「振翼而去。,沒有留連,沒有瞻顧,大有俠士之風。用霉薅多,由於突出了特點,性格也極鮮明。

無論是鸛鳥還是禽俠,其形狀動作是禽鳥的,而其思想、俏感又是人萼尖端宅之會要害譫萬罌芝。[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