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祿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祿數》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某顯者多為不道[1],夫人每以果報勸諫之[2],殊不聽信。適有方士[3], 能知人祿數[4],詣之。方士熟視曰:「君再食米二十石、面四十石,天祿 乃終。」歸語夫人。計一人終年僅食麵二石,尚有二十餘年天祿,豈不善所 能絕耶?橫如故。逾年,忽病「除中[5]」,食甚多而旋飢,一晝夜十餘食。 未及周歲,死矣。

[1]顯者:位居通顯之人,指高官權要。

[2]果報:宗教所謂因果報應。詳《聊齋自志》注。

[3]方士:善方術的人士,古代詣求仙、煉丹,自稱能長生不死的人。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此指相士。

[4]祿數,指壽數。

[5]除中:病名。舊注為消渴疾,即糖尿病。按《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 並治》謂:「若中氣將絕而反能食者,稱為『除中』,屬危象。」

翻譯

有個既有名聲又有地位的人,總做損人利己的壞事,妻子常用善惡報應勸他,他就是不聽。

有個方士,據說能預知人的壽限,這人就去找他。方士看了他很長時間後說:「你呀,再吃二十石米,四十石面,就死。」回來跟妻子說了,算一算一個人一年最多吃兩石面,那麼我還能活二十年呢。即使做壞事,看樣子二十年內也死不了,於是仍像以往那麼壞。

過了一年,忽然得了消渴疾,飯量大增,而且一會兒就餓,一天一夜吃十幾頓還要吃,不到一年就死了。

賞析

讀了這篇小說,我有三點感受:一是古今貪官有一個共同的規律,那就是貪易改難,無不存有僥倖心理。如果聽了方士之言,有所驚懼,從此改弦更張,也許不至於這麼早就命喪黃泉,但他卻「橫如故」,就是依然故我,我行我素。所以,悲劇的下場,就是必然的了。 二是古今貪官的夫人有所不同。你看這位貪官的夫人,見丈夫「多為不道」,「每以果報勸諫之」,即,不是勸一次,而是經常勸,不斷地勸,苦口婆心地勸,曉以利害地勸,真是賢德的夫人啊。而現在的貪官夫人們呢,則多是出謀劃策者,為虎作倀者,甚至衝鋒陷陣者。這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是現代的夫人們文化低、覺悟低了嗎?——這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還是留給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門去研究吧,咱別費這個腦筋了。

三是老蒲的文字功夫着實厲害。你看,「橫如故」,只三個字,就把該貪官不思悔改的驕橫之氣,刻畫得入木三分。大手筆就是不一樣啊。還有,最後那一句,「未及周歲,死矣。」不加任何評論,痛快之情溢於言表,而不盡之意見於語言外,毫不拖泥帶水,絮絮叨叨,拉拉雜雜,無病呻吟。讀者讀到這裡,沒有不像聽到某貪官被抓,或某貪官已死的消息一樣,痛快淋漓,拍手叫好的。高手就是高手!

寫到這裡,文章該結束了。但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你的標籤上寫的是「聊齋品美」,這貪官總不能算是美吧?誠然,貪官當然不美,可誅貪官美啊。雖不是人誅,而是天誅,天誅也大快人心啊,大快人心,不是更美嗎?[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