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知了世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知了世界》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中國的學者們,多以為各種智識,一定出於聖賢,或者至少是學者之口;連火和草藥的發明應用,也和民眾無緣,全由古聖王一手包辦:燧人氏,神農氏②。所以,有人③以為「一若各種智識,必出諸動物之口,斯亦奇矣」,是毫不足奇的。【此段引出汪懋祖的「一若各種智識,必出諸動物之口,斯亦奇矣」的言論,並對此進行分析解讀,認為汪懋祖之所以會有這種觀點,就是內在的階級觀念所致,包含着對底層民眾的鄙視,亦即認為只有屬於上層階級的聖賢、學者才是「智識」的創造者,而底層民眾和勞動人民對文明的發展和歷史的進程所起的作用都是微不足道的。此處所謂「智識」就是指知識、道理等。】

原文及賞析

況且,「出諸動物之口」的智識,在我們中國,也常常不是真智識【後文舉例說明】。天氣熱得要命,窗門都打開了,裝着無線電播音機的人家,便都把音波放到街頭,「與民同樂」④。咿咿唉唉,唱呀唱呀。外國我不知道,中國的播音,竟是從早到夜,都有戲唱的,它一會兒尖,一會兒沙,只要你願意,簡直能夠使你耳根沒有一刻清淨。同時開了風扇,吃着冰淇淋,不但和「水位大漲」「旱象已成」之處毫不相干,就是和窗外流着油汗,整天在掙扎過活的人們的地方,也完全是兩個世界。【此段描述在夏天「上流人士」閒適自得的生活狀態。】

我在咿咿唉唉的曼聲高唱中,忽然記得了法國詩人拉芳丁⑤的有名的寓言:《知了和螞蟻》。也是這樣的火一般的太陽的夏天,螞蟻在地面上辛辛苦苦地作工,知了卻在枝頭高吟,一面還笑螞蟻俗。然而秋風來了,涼森森的一天比一天涼,這時知了無衣無食,變了小癟三,卻給早有準備的螞蟻教訓了一頓。這是我在小學校「受教育」的時候,先生講給我聽的。我那時好像很感動,至今有時還記得。【此段敘述由上一段「上流人士」生活狀態聯想到的童話的內容,這個童話所揭示的道理就屬於「出諸動物之口的智識」,也是底層民眾和勞動人民所信奉遵循的「智識」。】

但是,雖然記得,卻又因了「畢業即失業」的教訓,意見和螞蟻已經很不同。秋風是不久就來的,也自然一天涼比一天,然而那時無衣無食的,恐怕倒正是現在的流着油汗的人們;洋房的周圍固然靜寂了,但那是關緊了窗門,連音波一同留住了火爐的暖氣,遙想那裡面,大約總依舊是咿咿唉唉──《謝謝毛毛雨》⑥。【此段描述秋天到來,天氣漸涼之後「上流人士」的生活狀態,仍然是閒適安逸,和上一段童話所體現的「智識」完全相反,驗證了作者前文所說的「『出諸動物之口』的智識,在我們中國,也常常不是真智識」。】

「出諸動物之口」的智識,在我們中國豈不是往往不適用的麼?【總結前文觀點,引出後文。】

中國自有中國的聖賢和學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去聲)人,治人者食於人」⑦,說得多麼簡截明白。如果先生早將這教給我,我也不至於有上面的那些感想,多費紙筆了。這也就是中國人非讀中國古書不可的一個好證據罷。【此段解釋「『出諸動物之口』的智識,在我們中國,也常常不是真智識」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中國的「真智識」就體現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去聲)人,治人者食於人」上,統治階級是規則的制定者,口含天憲,綱乾獨斷,擁有對底層民眾的絕對的話語權,所以「出諸動物之口」的智識在中國並不適用。實際上從當時社會背景看,所謂「出諸動物之口的智識」,應是指當時由西方傳到中國的一些普世的價值觀和科普知識,比如人生而平等、人有通過勤勞而致富的權利等,由於這些知識和觀點往往通過動物寓言的方式體現,並且和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相牴牾,廣泛傳播將不利於當權者的專制統治,所以引起部分守舊者的不滿,作者寫此文的目的就是對此揭露和批判。

七月八日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七月十二日《申報·自由談》。

②燧人氏,神農氏,都是我國傳說中的古帝王。前者發明鑽木取火,教人熟食;後者發明農具,教人耕種,又傳說他嘗百草,發明醫藥。

③指汪懋祖,下面的話是他在《中小學文言運動》一文中,舉當時小學《國語新讀本》中的《三隻小松鼠》課文作例時說的。

④「與民同樂」:語見《孟子·梁惠王》。

⑤拉芳丁(La Fontaine,1621—1695):通譯拉·封丹,法國寓言詩人。《知了和螞蟻》載於他的《寓言詩》第一卷。

⑥《謝謝毛毛雨》:三十 年代黎錦暉作的流行歌曲。

⑦「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四句,是孟軻的話,語見《孟子·滕文公》。[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