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看圖識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看圖識字》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凡一個人,即使到了中年以至暮年,倘一和孩子接近,便會踏進久經忘卻了的孩子世界的邊疆去,想到月亮怎麼會跟着人走,星星究竟是怎麼嵌在天空中。但孩子在他的世界裡,是好像魚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卻有如人的鳧水一樣,雖然也覺到水的柔滑和清涼,不過總不免吃力,為難,非上陸不可了。【此段介紹孩子世界的特點、成人在和孩子接觸以及試圖融入孩子世界的過程中的感受,以及最後的結果——「上陸」,也就是回到成人自己的世界中。】

原文及解析

月亮和星星的情形,一時怎麼講得清楚呢,家境還不算精窮,當然還不如給一點所謂教育,首先是識字。上海有各國的人們,有各國的書鋪,也有各國的兒童用書。但我們是中國人,要看中國書,識中國字。這樣的書也有,雖然紙張,圖畫,色彩,印訂,都遠不及別國,但有是也有的。我到市上去,給孩子買來的是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印行的「國難後第六版」的《看圖識字》。【此段由上一段引出對孩子的教育,進而引出當時用於孩子識字的代表書《看圖識字》。】

先是那色彩就多麼惡濁,但這且不管他。圖畫又多麼死板,這且也不管他。出版處雖然是上海,然而奇怪,圖上有蠟燭,有洋燈,卻沒有電燈;有朝靴,有三鑲雲頭鞋,卻沒有皮鞋。跪着放槍的,一腳拖地;站着射箭的,兩臂不平,他們將永遠不能達到目的,更壞的是連釣竿,風車,布機之類,也和實物有些不同。【此段是對《看圖識字》的看法和評價,從作者描述看,這本書拙劣不堪,甚至可以說一無是處。】

我輕輕的嘆了一口氣,記起幼小時候看過的《日用雜字》來。這是一本教育婦女婢僕,使她們能夠記賬的書,雖然名物的種類並不多,圖畫也很粗劣,然而很活潑,也很像。為什麼呢?就因為作畫的人,是熟悉他所畫的東西的,一個「蘿蔔」,一隻雞,在他的記憶里並不含胡,畫起來當然就切實。現在我們只要看《看圖識字》里所畫的生活狀態──洗臉,吃飯,讀書──就知道這是作者意中的讀者,也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狀態,是在租界上租一層屋,裝了全家,既不闊綽,也非精窮的,埋頭苦幹一日,才得維持生活一日的人,孩子得上學校,自己須穿長衫,用盡心神,撐住場面,又那有餘力去買參考書,觀察事物,修煉本領呢?況且,那書的末葉上還有一行道:「戊申年七月初版」。查年表,才知道那就是清朝光緒三十四年,即西曆一九〇八年,雖是前年新印,書卻成於二十七年前,已是一部古籍了,其奄奄無生氣,正也不足為奇的。【此段將《看圖識字》和用於婦女下人啟蒙的《日用雜字》進行對比,指出其甚至不如《日用雜字》形象生動真實,而且進一步點明《看圖識字》成書於1908年,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無法滿足當時孩子識字的需求。】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所以給兒童看的圖書就必須十分慎重,做起來也十分煩難。即如《看圖識字》這兩本小書,就天文,地理,人事,物情,無所不有。其實是,倘不是對於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蒼蠅之微,都有些切實的知識的畫家,決難勝任的。【此段從孩子世界的特點說明了用於孩子識字之類的兒童讀物的重要性,並且進一步說明這類書其實對作者的要求和標準更高。】

然而我們是忘卻了自己曾為孩子時候的情形了,將他們看作一個蠢才,什麼都不放在眼裡。即使因為時勢所趨,只得施一點所謂教育,也以為只要付給蠢才去教就足夠。於是他們長大起來,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們一樣了。【此段點明當時不重視兒童讀物導致兒童讀物粗製濫造的本質,以及最終導致的結果。】

然而我們這些蠢才,卻還在變本加厲的愚弄孩子。只要看近兩三年的出版界,給「小學生」「小朋友」看的刊物,特別的多就知道。中國突然出了這許多「兒童文學家」了麼?我想:是並不然的。【此段進一步揭露當時兒童刊物和「兒童文學家」泛濫,卻無較高質量的兒童用書,其原因就在於這些所謂的刊物和文學家都是以賺錢為目的,毫不在意所出的刊物質量,以及是否會貽誤孩子誤導孩子。】

五月三十日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七月一日北平《文學季刊》第三期,署名唐俟。[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