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歲記憶·世紀回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百歲記憶·世紀回眸》
國籍 中國

《百歲記憶·世紀回眸》是新華網「獻禮國慶70周年」的重點原創視頻產品。[1]

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由新華網客戶端執行總裁席卿策劃、帶領新華網客戶端產品中心團隊拍攝、獨家採訪了70多位知名的時代百歲老人,通過百歲老人口述1949年至2019年中國發展的奇蹟,製作完成了30集《百歲記憶·世紀回眸》大型視頻專題片,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歷史變遷、家國情懷」,「大國風範、工匠精神」,「家風繼承、薪火相傳」,「養生養心、 生活藝術」五大主題展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新華網客戶端產品中心採訪了70位百歲老人。共和國70年的發展在他們世紀人生的歷史縱深中激起過哪些波瀾?大型視頻專題片《百歲記憶·世紀回眸》獨家記錄他們口述的共和國滄桑巨變。本片從五大主題展開,每集4分鐘,共計30集:第一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第二主題「歷史變遷、家國情懷」,第三主題「大國風範、工匠精神」,第四主題「家風繼承、薪火相傳」,第五主題「養生養心、生活藝術」,百歲老人口述百年曆程,講述新中國發展的奇蹟。

基本簡介

中文名; 百歲記憶·世紀回眸

首播時間; 2019年9月

承辦單位; 新華網客戶端

製片地區; 中國

拍攝地區; 中國

集 數; 30集

時 長;4分鐘

類 型; 專題片

總策劃; 席卿

執行製片; 張盼 齊雲罡 劉艷偉

劇情簡介

七十年前,我們的共和國在戰火中誕生。斗轉星移,那個曾經滿目瘡痍,餓殍遍地,一窮二白的祖國,今天猶如一輪噴薄已出的紅日光照大地。「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經過七十年風雨滄桑已發展為初步繁榮富強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七十年風雲變幻承載了中華兒女無數的光榮與夢想。她走在新時代的大路上,前途光芒。在這個馥郁芬芳的金色季節,新華網客戶端採訪、拍攝了70位知名百歲老人,通過他們口述1949年至2019年中國發展的奇蹟,獨家記錄了他們親歷的共和國滄海桑田的巨變。今天我們用大型視頻專題片《百年記憶·世紀回眸》,為祖國母親奉上最美好的祝福!

分集劇情

第一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第1集《國門初開:見證萬隆會議的外交巾幗》—康岱沙

在困苦中歷練打磨,才能蛻變成長;在隱忍中厚積薄發,才能超越自我。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讓新中國第一次登上了國際舞台。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國事跡,更是新中國百折不撓的成長蛻變。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女外交官,康岱沙正是這一事件的見證者。從開始接到相關任務,到收集資料、寫簡報……其中的曲折與艱難,她難以忘懷。如今,百歲高齡的康岱沙仍心繫祖國發展,不忘寄語青年:「在艱苦中磨練,這樣子成長起來才經得起各種艱難困苦。」她用實際行動指導年輕人:為自己想要的人生奮鬥,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

·第2集《拋下調色盤、扛起衝鋒鎗的老戰士》—李承烈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看着滿是瘡痍的祖國山河,多少英雄兒女離開故土,遠赴戰場捨身救國?李承烈就是其中一員。青年時的他讀藝術專業,會畫畫會唱歌,可對打仗卻一竅不通。在他眼看着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之際,恰逢有專人從江蘇派人來上海擴軍,他便毅然參軍。也許是因為名字「承烈」的寓意,讓他走上了繼承先烈遺志的道路。「光會畫畫怎麼行,我要學打仗!」說起這些往事,老人慷慨激昂,意氣風發。孟良崮戰役、渡江戰役,幾個大戰他都參與過,為國家的安定做出巨大貢獻。從儒雅文人到軍事幹部,聆聽這位101歲老人的故事。

·第3集《從前線女記者到新華社「活字典」的百年人生》—高向明

怎樣做一名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黨員呢?已經百歲之齡的高向明奶奶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在她的黨員生涯中,經歷過三次思想轉正。作為愛國青年,她積極宣傳抗日救國之策,成長為一名抗日救亡青年;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最終從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變成了一個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年輕人。作為新華社的「活字典」,高向明以專業的新聞素養、犀利的新聞視角、靈敏的新聞嗅覺,在一次次艱苦卓絕的宣傳戰場中,帶來了及時、真實的新聞報道。這一做,就是80年。正是這份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新聞事業的情懷,讓她有一種使人肅然起敬的從容和淡定。縱使80年風雨變幻,年輕的容顏不再依舊,但高向明的職業精神仍在傳承。

·第4集《在病床間穿行一生的營養學家》—查良錠

「因為我工作勤勤懇懇、做人實實在在,所以晚年我心裡踏踏實實。」她出生在天津,不願做一個看看閒書、賞賞花的大家閨秀,而是選擇苦讀改變自己的命運。作為家中第一個爭取上學的女孩,她考入南開女中,因成績優異,在1935年又被保送進南開大學化學系。親眼目睹母校被炸毀的查良錠,又恨又驚,得了一場病,這讓她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於是,她選擇做一位營養師,從此便在這條路上堅守了一輩子。40年的光陰荏苒,她腳踏實地、兢兢業業;40年的暮去朝來,她披星戴月、盡忠職守。以協和為家,以病人為友,她潛心鑽研營養學,從當初的一知半解,到成為一名傑出的營養學家。她用行動證明平凡的崗位也能創造非凡的價值,她就是我國著名臨床營養學家——查良錠。

·第5集《按下「嘀嗒嘀嗒」,奏響勝利凱歌的電報員》—柯仲光

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嗒嘀……你可別小看這無影無形的電波,在戰爭年代,萬千軍人百姓的性命,就掌握在電報員那起起落落的手指間。百歲老人柯仲光,就是一名電報員,他與電報機打了一輩子交道。為了躲避敵軍的轟炸,那時他幾乎都上夜班,小房間裡的窗簾都拉起來,生怕透出一點兒光。電報員們就在煤油燈底下,仔仔細細地收發來自全國的電報。在和平年代,電報機已成過去,中國4G、5G的飛速發展讓世界嘆服。柯仲光爺爺高興地說:「我現在打手機就可以跟兒子一邊講話一邊看。」

·第6集《百歲「余則成」的恢復黨籍之路》—索良民[2]

1938年,18歲的索良民受到叔叔的影響,成為了一名中共地下黨工作者,作為中國共產黨特別黨員,他的入黨儀式是在一片麥地進行的。為了開展黨的秘密工作、推動群眾進行合法鬥爭等需要,他不惜冒着被捕的極大風險去完成工作任務。在當時複雜的情況下,索良民的身份一直沒有從「特別黨員」轉為「共產黨員」,這件事也成了他的心結,一直放不下。直到2013年進行黨員信息採集工作時,索良民把自己的心愿告訴了組織,才得以在2014年終於實現了埋在心底的願望。他用「隨時都需要準備犧牲!」的信念演繹了現實版的「余則成」,同時也見證了新中國的發展歷程。

第二主題:歷史變遷、家國情懷

·第7集《回首抗戰史,血戰陳辛莊》—孫新民[3]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102歲的抗戰老兵孫新民唱起《游擊隊之歌》,旋律響起,熱血依舊,回想起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仍百感交集。他親歷了血戰陳辛莊戰役,敵軍上千人,而小分隊只有46人,作為8名倖存者之一,用他的話說,「經歷了我一生中最慘烈的一次戰鬥,生死只在一線間。」晚年他還專門寫了一本書,追憶往昔,把歷史留下,記住英雄故事,跟隨老八路軍回溯那段抗戰歷史。

·第8集《見證新中國外交歷程,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田景風

1949年10月1日,蔚藍的天空之下,巍峨的城樓之上,毛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新中國正式成立了。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全國人民共同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外交部幹部田景風更是在現場親歷了開國大典,回想當時那一激動人心的場面,用他的話來說,「真是高興極了!」自調入外交部以來,田景風親眼見證了從最初只有幾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到現如今已有一百多個國家與中國建交,中國崛起是一部頑強的奮鬥史。可以很自豪地說,中國是個偉大的國家,也正如田景風所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是光明正大的。」作為一名已經102歲的外交官,田景風說起話來依然鏗鏘有力,即便是70年後再度回首這段歷史,老人的眼神中依舊充滿着堅韌不拔的氣魄。

·第9集《「七一村」的老支書》—呂銀芬

七一村,這座以黨的誕生紀念日命名的村莊,仿佛生來就帶了紅色基因。村名「七一」,是第一任書記呂銀芬取的。2019年是黨的98周年生日,也是呂銀芬100歲的生日。她1954年入黨,愛人是共產黨地下黨支部書記,家裡就是新四軍的聯絡站,為黨員們提供活動場所。抗美援朝期間,評上了勞動模範的她,從省里獎勵的獎金中拿出了大部分捐獻給國家買飛機、大炮,拳拳愛國之心歷久彌新。

·第10集《千里南洋抗擊日寇、戰後歸國投身建設》—李光儂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一首莊嚴雄渾《國際歌》,曲調中透露着光明與希望。每當唱起這首歌時,抗日戰士李光儂,聲音依舊洪亮、鏗鏘有力。自1942年在馬來西亞加入共產黨以來,李光儂受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薰陶,積極帶領馬來西亞華僑開展抗日鬥爭。如今的李光儂已是102歲的老人,但他身體依然健朗,講話聲音洪亮、思路清晰。平日的他,格外關心國家大事,對國際局勢了解得比兒孫輩都要多。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時刻不忘自己黨員的身份與使命,忠於共產黨的領導,堅守共產主義信念。作為昔日的抗日戰士,他身上依舊散發着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概。

·第11集《在江北槍炮聲中親歷南京解放》—朱鳴皋

1919年出生的朱鳴皋親歷了解放軍解放南京的歷史性時刻,採訪中老人說道「1949年前我們沒有什麼地位,看到日本人汗毛都豎起來」,看似平靜講述的背後,卻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家國離亂中同胞的恐懼和憤怒。解放那天夜裡傳來打仗的槍炮聲,朱鳴皋非但沒有害怕反而異常興奮,因為他知道這是勝利的號角,是黎明前最後的黑暗。談到1949年後的生活,老人臉上溢出了幸福和自豪,「我們國家現在就像雄獅,中國人終於揚眉吐氣了。」跟隨百歲老人朱鳴皋,共同見證祖國的歷史變遷。

·第12集《協和百歲老大夫抗震救災》—王德祺

「人生下來不容易,活着也不容易,應該怎樣生活得更好?」正是始於這樣的思考,懷着「讓人生活得更好」的信念,王德祺充滿熱情地踏入了醫學的大門,開始探索。醫學生的功課並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繁重而複雜的,他形容當時自己是「拼了命地學習」。王德祺曾在美國待過二三十年,無論是作為訪問教授為學生授課還是在當地開辦自己的診所,他都用自己紮實的理論、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征服了身邊的人,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回國後他更是在自己的領域默默耕耘,沖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邢台地震相當於三個原子彈的威力。」1966年邢台地震讓王德祺至今想起都心有餘悸,但看到病人在他的救治和護理下逐漸康復時,作為醫生又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悠悠歲月,妙手仁心,回眸百歲,品味人生。

第三篇章:大國風範、工匠精神

·第13集《摸底水利治淮河,萬水千山遍足跡》—朱昌熊[4]

100歲,在鏡頭前仍神采奕奕、精神矍鑠;100歲,在談到工作時仍如數家珍、記憶猶新;100歲,仍不忘寄語青年要汲取前輩經驗。他,就是我國水利專家、安徽省水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朱昌熊。1950年,淮河發生水災,當時全省沒人了解水利工程的狀況,朱昌熊就拿着圖紙摸遍了當地的山山水水,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成為較早了解全省水利狀況、提出水患難題解決方案的人。他躬行踐履,摸底水利,提出治理淮河之策;他孜孜以求,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第14集《從助手到專家的求學進修之路》—趙應時

年輕時的趙應時從哈爾濱醫科大學畢業後,出於對知識的渴望,他孤身來到北京,在沒有任何門路的情況下,獨自拜訪了當時著名的耳鼻喉科專家徐蔭祥,並成為他的助手。幾十年來,趙應時始終秉持着「有所學習,有所長進」、「醫務工作者是24小時隨時待命」的信念,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患者服務。他說「我這個高齡是國家給的,我要向國家報恩。國家富強了,人民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再加上醫療保健的保護,所以我活到了一百歲……」聆聽醫學專家趙應時的講述,見證新中國的發展歷程。

·第15集《為開國大典趕製擴音機的老工程師》—楊德厚

在北京月壇公園有位「明星」——百歲高齡仍在教授太極拳的老拳師楊德厚,但鮮少人知道,他另一重身份是原機械工業部高級工程師。2019年100歲的楊德厚老人,7歲初學太極拳,一打就是93年。這一點「小愛好」不僅讓他百歲高齡依舊耳目清晰、行穩步健,更讓他從小就了解修身養性之道,為人處事中平和、從容。他早在高中就展現了過人的數理天賦,考入北大後成績長期名列班級前茅,畢業後投身電機建設。開國大典上使用的擴音機等器械,許多就出自楊老的工廠,這一次,他讓世界聽到了來自中國的聲音。

·第16集《覓得正路,老馬識途:行走在文學道路上的革命者》—馬識途

他是四川知名作家,他是電影《讓子彈飛》的原著作者,他曾與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並稱「蜀中五老」,他就是百歲老人——馬識途。他在字句之間燃燒革命激情,點亮無數人靈魂的燈塔;他在百歲人生中真誠行走,叩響無數人心靈的大門。貫穿於他文字和生命中的熱血、憂患、良知,是一位人民作家本色與個性的真實顯現。生動的形象、跌宕的情節、通俗的語言,他的作品也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散發出熠熠光輝。在談到個人與價值時他說道:「個人其實是我們國家的一部分,你要有價值,你必須自己就要值價。」105歲,他仍筆耕不輟,找尋自己。在革命家與文學家的雙重身份中他是如何轉換的?來聽老馬識途的歲月講述。

·第17集《上海石化第一任書記,新中國工業第一代奠基人》—龔兆源

「風華正茂時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開拓者。」1919年出生,2019年已101歲的龔兆源老先生是新中國工業的第一代奠基人,他帶領團隊在一萬畝的海灘上建立起上海石油化工總廠,「我們向海灘要地,沒有占用一畝良田。」龔老講述起這段歷史時言語間充滿了驕傲。從1949年前投身革命工作到1949年後任職於領導崗位,再到離休在家頤養天年,龔兆源從一位胸有凌雲志的少年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可是無論崗位如何調整、職責怎樣變化、歲月如何變遷,龔兆源一直緊緊跟隨着共產黨的腳步,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如今,年逾百歲的他仍思路清晰。「腦要用、心要松、身要動、肚要空」,龔老自創的十二字「長壽密碼」是他進入老年後對健康最大的感悟。

·第18集《百歲白衣天使,一生心系醫療》—李家蕙

有的人,一生無所作為,碌碌無為荒廢一生;而有的人,卻在平凡的崗位上鞠躬盡瘁,恪盡職守成就自我。百歲老人李家蕙就是後者。在戰火連天、人人自危的年代,一份能夠養家糊口的職業就已是不錯的選擇,然而李家蕙不甘於苟活立命,選擇了一份可以救死扶傷的崇高職業——護士。在那種艱苦的醫療條件下,她始終以專業的職業素養要求自己,成為醫護行業的表率。如今,我們的國家實力日益強大,醫學技術也突飛猛進,李家蕙忍不住感慨萬分,她更是提議將退休的醫護人員再次利用起來,充分實現每一個人的價值,可以看出,李家蕙之於工作的熱愛。只有嘗盡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後,方能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一笑淡然,以樂觀豁達的心態安享晚年。這就是李家蕙長壽的秘訣,擇一職盡忠職守,安一隅享清靜祥和。

第四主題:家風繼承、薪火相傳

第19集《攜手八十載,一門七博士》—費鶴年徐曼倩

世間最美好的愛情是什麼?這兩位老人或許可以告訴你。他叫費鶴年,103歲;她叫徐曼倩,102歲;夫妻倆攜手走過78年,是上海最高壽的百歲伉儷。他們相愛於交大校園,從同學到老伴,從心動到餘生,親歷戰爭年代,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不變的是信守一生的承諾。愛情到了白首,釀出了別樣的深情,一句「我們倆一輩子在一起」,最動人的告白不外乎如此吧!這對恩愛夫妻培養出六個博士生,一個博士生導師,科研成果為祖國做了莫大貢獻。書香滿門的成績離不開兩位老人言傳身教,費老在晚年不僅自學電腦,甚至學會了使用PS(圖像處理軟件),將黑白的結婚照上了顏色送給妻子。跨世紀愛情,以時間為證,與祖國同行。

·第20集《百歲車夫腳步丈量京城,子孫後代足跡踏遍全球》—陳京言

陳京言,一位平凡車夫,也是七個孩子的父親,他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堅守自己的工作六十年,他樂觀、積極,即使在艱苦的歲月,他也從未停止過工作的步伐,只有在開國大典的那天,他停下那輛賴以生存的三輪車參與到群眾遊行的隊伍中去,他說:「解放了,心情好。」時光流逝,跨越一個世紀歲月的陳京言,時時感嘆「現在的中國越來越好了,人民的日子越來越幸福啦。」

·第21集《六個兒女一個家,一生清貧終不悔》—彭雲松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哈爾濱市有這樣一位老人,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嗣卻兒孫繞膝、四世同堂;他生活拮据、一生清貧卻收養了六個流浪孤兒,並將他們培養成才。他,就是被評為「2016年感動中國候選人」「中國好人」「黑龍江道德模範」「哈爾濱十大傑出老人」的彭雲松。他一生踐行雷鋒精神,甚至多次拒絕了子女們想要跟他姓的請求,對孩子們唯一的期望就是「長大了為國家幹些工作」,用雙手在人間寫下大愛。多年來,他一直有個心愿就是加入中國共產黨。2018年,99歲的彭雲松終於圓了夢,入了黨。蒼蒼白髮,錚錚誓言,這位期頤老人舉起微微顫抖的手宣誓,表達了對黨和國家最崇高的敬意。

·第22集《從田間地頭到婦女主任,見證楊塘村的今夕變遷》—徐卸妹

1949年之前,漫長的艱苦歲月之中,她失去親人,也飽受苦楚;甚至為了躲避戰亂,她不得不逃到山裡生孩子,夏天沒有夏天的衣服穿,冬天沒有冬天的衣服穿;是共產黨的到來,把衣服分給百姓穿,把食物分給百姓吃。她說「是新中國的成立,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幸福,共產黨對我們家的好處說不完;是新中國的成立,讓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看到了現在的國富民強。」徐卸妹,從飽受壓迫的女性到優秀的婦女主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人民服務,堅守黨的信念,見證新中國的成長。

·第23集《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活到老學到老的圖書管理員》—郭雨青

在圖書館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出生在農村的郭雨青,從小受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封建思想的影響,並沒有接受太多的教育,能夠成為國家圖書館管理員,這讓她倍感自豪。圖書館裡蘊含着諸多人類文明之精華,讀者們可以盡情暢遊在書海,博覽群書。自1952年進入國家圖書館上班以來,憑藉便利的環境優勢,郭雨青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充分填補了知識上的空白,正如她所說:「知識可是要緊,人要沒有知識,那就白活了!」33年的圖書館工作生涯,郭雨青見證了圖書館藏書越來越多,不間斷地讀書也使得郭雨青變得善思、冷靜,舉手投足間無不流露着一股「書香氣」。

·第24集《執教四十載,桃李滿天下》—朱端瑜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說:「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有這樣一位百歲老人,她在進入學校之初便立志投身到教育事業中,為「將來」培養國之棟樑。她就讀於原北平師範大學平民學校,畢業之後成為了一名小學教師,從此,便全身心地撲在教育上,用她的話說「把身心全交給了教育」。在崗位上默默耕耘,在領域中開拓求索,一片赤誠,一生奉獻。

第五主題:養生養心、生活藝術

第25集《持之以恆習武八十載,縱橫山林笑談養生道》—伍成貴

104歲,他被人稱為健身達人,舉啞鈴也不遜色於年輕人,他就是廣西的百歲老人伍成貴。二十八歲開始學武,從最初的只為鍛煉身體,到幾十年堅持不斷地養生養心。伍成貴老人將平時的勞作當成自己最好的健身方式,農田,深山,每個場所都是他專屬的「健身房」。「磨刀不誤砍柴工」,對於伍成貴老人來說卻是砍柴不誤鍛煉,關注本期的《百歲記憶·世紀回眸》,一起期待養生達人伍成貴!

·第26集《筆下丹青歌國瑞,頤養精神存浩氣》—楊立微

「大雅文風,筆下丹青歌國瑞,民族文化正人心。」103歲的楊立微,年輕時飽受戰亂之苦,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躲避敵人的轟炸……他熟讀四書五經、愛好琴棋書畫,這樣一位文人雅士,在戰亂之時也險遭遇害。歷經一個世紀歲月洗禮的他,時刻告誡身邊的人「一個人總要有精神,現在的年輕人,都要有一股勁兒,努力建設新中國,為中國未來發展、建設國家之需而努力學習。」聆聽百歲老人楊立微的講述,感受新中國文化的歷史變遷,見證新中國的發展巨變。

·第27集《油鹽醬醋中感慨生活變化》—任德榮

作為一名農民,任德榮年輕時的生活遠比我們想象中辛苦得多:凌晨起床、背秧苗、摘十筐黃瓜、拉兩分錢一趟的河泥、砍三塊錢一百斤的草……沒有機械化大生產,只能憑藉一雙腿一雙手,一一丈量農田的每一寸土地。社會飛速發展,北京的面貌也日新月異,任德榮不禁感慨:「生活這會兒多好啊,不像我們那會兒沒吃沒喝……」

·第28集《哼唱生活的快樂、輕舞人生的動律》—肖煉子

誰說百歲老人這不能吃、那不能吃?103歲的肖煉子奶奶有一個固定的「冰棍時間」。冰箱裡常備冰棍,到點兒她就要來一根,生活不要太甜。在肖奶奶身上,不僅有歷經滄桑後的柔和,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還有着如同孩子般的天真爛漫。大半個世紀前的事,她依然清晰記得,恍如發生在昨日一般。說起她最不喜歡的數學,肖奶奶直呼「一道題能把我急死!」;聊起最喜歡的跳舞,她眉梢都帶上喜色;時常想起一年級的時候,她的教室連着媽媽工作的內務室,那時媽媽常常站在牆角聽她唱歌,老師常常誇她唱得好……「有這麼一個想念,我希望咱們都成為國家最需要的人,都能夠衝着這個目標去。」保持初心,為人和善,也許這就是老人的長壽秘訣吧。

·第29集《養生達人,風一樣的百歲老人》—吳錫棋

每天暴走8里路、靠牆站立20分鐘、獨自打理菜園……你能將這些描述與一位106歲的老人聯繫在一起嗎?這位身體硬朗、精神頭十足的長壽老人就是節目組遠赴廣西採訪的百歲養生達人吳錫棋。說起這位老人,街坊鄰居們無不豎起大拇指,還送了他一個綽號——「風一樣的男子」:他走得很快,年輕人稍微走慢一點都追不上這位百歲老者的腳步。看到106歲高齡的吳老身體狀況如此好,我們充滿好奇地向他討教起養生秘訣,他說道:「要快樂、要身心舒暢、保持年輕的心態,我覺得還和鍛煉有關係。」老人滔滔不絕地講述他的養生心得,還不忘提醒年輕人:「久坐傷身,要多運動,像我這樣每天鍛煉,從來都沒有頸椎病。」山中難尋千年樹,人間難找百歲人。你是否曾尋覓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你是否曾感慨百歲老人的傳奇人生?跟隨我們一起探秘養生達人吳錫棋老人的長壽之道。

·第30集《「暴走老人」:我的長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潘新政

出生於1916年,2019年已經103歲的潘新政是當地大名鼎鼎的「暴走老人」,他每天都和一位94歲的老鄰居結伴鍛煉,他們的鍛煉方式也很簡單:一雙腳,一條路,一步步走。走得遠了常常來回就是二十幾公里!「堅持運動」也是吳老一生受益的養生秘訣,他形象地比喻道:「一個人要運動才行,就像一輛汽車,一不用就會生鏽,一運動就會長壽。」除了每天運動之外,他還向我們揭秘了另一件「養生法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