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向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教授,男,漢族,1956年2月出生,河北人,中共黨員。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協會會員和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協會攝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碩士學位。

高向明
出生 1956年2月
國籍 河北人
職業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教授

1973年參軍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空軍雷達兵部隊服役。 1979年退役後被分配到山西醫學院電教中心工作,在此期間通過參加全國自學考試,獲得山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專學歷,並拍攝了百餘部醫學科教片。1987年調入廣電部管理幹部學院任教,講授《藝術概論》課程,開始拍攝電視劇和紀錄片。

1991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專業證書班,系統的進修電影攝影理論。1992年攻讀電影攝影方向的研究生課程。1995年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目錄

主講課程

作為攝影系教師負責講授:《電影攝影語言》 《影視攝影基礎》 《視頻攝錄及編輯基礎》 《影片分析》等課程。

主要貢獻

通過多部數字電影的拍攝,對高清數字攝像機影像質量控制方面的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1] 出版教材和發表文章:

合作撰寫《高校廣告攝影技法賞析》一書;(遼寧美術出版社1998年出版)。

參與編寫《影視藝術英漢雙解字典》負責電影攝影部分;(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在2002年出版的電影攝影藝術理論書籍《影像造型的視覺構成》中撰寫論文《視覺節奏》。

在2003年出版的《影片分析透視手冊》中撰寫論文《電影中的門道》。

參與修訂《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再版)。

合作撰寫《影視數字攝製技術與技巧》(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出版)。

在《世界廣播電視》(2005年)發表文章《攝影師的感悟》。

在《世界廣播電視》(2007年)發表論文:《高清畫面的影像效果與數字攝像機的專業掌控》。

作品年表:

1989年拍攝電視劇 《秋天的困惑》 (攝影);

1990年拍攝紀錄片 《晚霞情更濃》 (攝影);

1991年拍攝紀錄片 《千秋姻緣》 (攝影);

1992年參與拍攝電影故事片《辛運搜索》;

1996年拍攝電視連續劇《商都搖滾》 (攝影);

1996年拍攝人物傳記片《中華當代名醫》 (編導、攝影);

1997年拍攝電視連續劇《藏族孩子在海邊》 (攝影);

1997年拍攝電視連續劇《太陽出世》 (攝影);

1998年拍攝電視劇 《拜師》 (攝影);

1998年拍攝電視劇 《買硯》 (攝影);

1998年拍攝電視劇 《性本善》 (攝影);

1998年拍攝電視連續劇《輸家贏家》 (攝影);

1999年拍攝數字電影 《飄在海上的雪》 (攝影);

1999年拍攝數字電影 《臥底》 (攝影);

2000年拍攝數字電影 《無花的季節》 (攝影);

2000年拍攝數字電影 《山鄉情話》 (攝影);

2001年拍攝數字電影 《我用我的方式愛你》(攝影);

2002年拍攝數字電影 《非常警務》 (攝影);

2002年拍攝數字電影 《王忠誠》 (攝影);

2003年拍攝數字電影 《高人》 (攝影);

2003年拍攝數字電影 《野狐梁的女人》 (攝影);

2004年拍攝數字電影 《良心作證》 (攝影);

2005-2006年拍攝長篇電視文獻紀錄片《抗日烽火中的犧盟與新軍》 (總編導);

2007年拍攝數字電影《紅櫻桃之謎》 (攝影)。

獲獎記錄

獲2007年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獲山東省五個一工程獎;獲第13屆電視文藝星光獎文藝短片一等獎;獲第一屆數字電影「百合獎」二等獎;獲第三屆數字電影「百合 獎」二等獎;獲第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第三屆數字電影「百合獎」一等獎;獲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和第四屆數字電影「百合獎」一等獎。

講座技術

高教授,講座中,從影像思維、視覺節奏、造型手段、攝影技術等方面為大家詳細闡述了電影攝影所應遵循的一般規律。他強調,在電影拍攝以及剪接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具備影像思維的能力,也就是對視覺的直接感受。它不但有助於營造準確的視覺效果,還可深刻地表述劇情內容。高教授以影片《霸王別姬》為例,在一場虞姬謝幕的戲中,最強烈的視覺感受——紅色,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當時場面的紅火與熱烈。它不但生動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時也鮮明地烘托出了程蝶衣飾演虞姬角色的成功。

隨後,高教授為大家介紹了基本鏡頭元素的構成,它包括全景系列、中景和近景系列。這些關於鏡頭語言的基本知識,在我校上攝影攝像一體專業的同學,都已經是耳熟能詳的了。在電影的攝影中,只有熟悉基本的鏡頭語言,才能在攝取影像的過程中,更準確、更直觀地描述場景與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2]

作為電影攝影方面的行家,高教授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電影攝影的另一秘密武器——視覺節奏。他指出,視覺節奏是具有「作與止」周期性變化規律的美的運動形態。以影片《與狼共舞》為例,特寫鏡頭起到了「作」的作用,遠景鏡頭則起到了「止」的作用。

高教授指出,視覺節奏具有四個要素,即節奏的對比因素、節奏的周期性規律、節奏的傳情功能以及節奏的運動形態。在節奏的傳情功能中,高教授提出了藝術感覺的全新概念。他說,所謂藝術感覺就是一種節奏感。在影片《金色池塘》中,運動方向的變化表明了一種輕鬆愉快的節奏感。在影片《泰坦尼克號》中,光線頻率的變化則把危險的逼近表現得淋漓盡致。

高教授為同學們講授數字攝像機的專業鏡頭

在電影攝影的技術層面,高教授強調攝影鏡頭既是攝影機記錄影像必備的關鍵器材,也是攝影師倚重的造型手段之一。講座中,高教授為我們講解了數字攝像機鏡頭與35mm攝影機鏡頭的區別。高教授豐富的知識體系與專業化的電影攝影理念,讓在座學員享用了一頓豐盛的精神大餐。中影培訓基地開設的有關電影攝影方面的講座,不但使我校學員對電影攝影藝術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也拓展了我們在影視攝影上的思維方式與技巧。

高向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教授。曾拍攝電影電視劇紀錄片近30部,撰寫攝影類教材論文多篇,並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教授《電影攝影語言》《影視攝影基礎》《視頻攝錄及編輯基礎》《影片分析》等課程。多年來,高教授一直致力於電影攝影工作,對高清數字攝像機影像質量控制方面的問題作出了系統研究。此外,他還是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協會會員和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協會攝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