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男人的進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男人的進化》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說禽獸交合是戀愛未免有點褻瀆。但是,禽獸也有性生活,那是不能否認的。它們在春情發動期,雌的和雄的碰在一起,難免「卿卿我我」的來一陣。固然,雌的有時候也會裝腔做勢,逃幾步又回頭看,還要叫幾聲,直到實行「同居之愛」為止。禽獸的種類雖然多,它們的「戀愛」方式雖然複雜,可是有一件事是沒有疑問的:就是雄的不見得有什麼特權。【此段講述禽獸的性行為和人的性行為的區別,此處點出兩點:一是禽獸的性行為雖然摻雜有「裝腔做勢」等看似調情的舉動,實際上還無法和人類的情感交流相比;二是禽獸的性行為中雌雄地位是平等的,也就是作者所謂「雄的不見得有什麼特權」,其隱含的意思就是在人類性行為中,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男人擁有特權且不斷進化,後文全文即對此的進一步闡釋。】

原文及解析

人為萬物之靈,首先就是男人的本領大。最初原是馬馬虎虎的,可是因為「知有母不知有父②」的緣故,娘兒們曾經「統治」過一個時期,那時的祖老太太大概比後來的族長還要威風。後來不知怎的,女人就倒了霉:項頸上、手上、腳上,全都鎖上了鏈條,扣上了圈兒,環兒,──雖則過了幾千年這些圈兒環兒大都已經變成了金的銀的,鑲上了珍珠寶鑽,然而這些項圈,鐲子,戒指等等,到現在還是女奴的象徵。既然女人成了奴隸,那就男人不必徵求她的同意再去「愛」她了。古代部落之間的戰爭,結果俘虜會變成奴隸,女俘虜就會被強姦。那時候,大概春情發動期早就「取消」了,隨時隨地男主人都可以強姦女俘虜、女奴隸。現代強盜惡棍之流的不把女人當人,其實是大有酋長式武士道的遺風的。【此段描述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最初的母系社會進化到父系社會,從此,男人就擁有了對女人的特權,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女人身上鎖上了象徵奴隸的「鏈條」;二是男人可以隨時隨地強姦女人。這是男人特權進化的初級階段。】

但是,強姦的本領雖然已經是人比禽獸「進化」的一步,究竟還只是半開化。你想,女的哭哭啼啼,扭手扭腳,能有多大興趣?自從金錢這寶貝出現之後,男人的進化就真的了不得了。天下的一切都可以買賣,性慾自然並非例外。男人化幾個臭錢,就可以得到他在女人身上所要得到的東西。而且他可以給她說:我並非強姦你,這是你自願的,你願意拿幾個錢,你就得如此這般,百依百順,咱們是公平交易!蹂躪了她,還要她說一聲「謝謝你,大少」。這是禽獸幹得來的麼?所以嫖妓是男人進化的頗高的階段了。【此段敘述男人特權進化的中級階段,也就是男人可以通過金錢買賣的方式從女人身上獲得性需要。】

同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卻要比嫖妓更高明。這制度之下,男人得到永久的終身的活財產。當新婦被人放到新郎的床上的時候,她只有義務,她連講價錢的自由也沒有,何況戀愛。不管你愛不愛,在周公③孔聖人的名義之下,你得從一而終,你得守貞操。男人可以隨時使用她,而她卻要遵守聖賢的禮教,即使「只在心裡動了惡念,也要算犯姦淫」④的。如果雄狗對雌狗用起這樣巧妙而嚴厲的手段來,雌的一定要急得「跳牆」。然而人卻只會跳井,當節婦、貞女、烈女去。禮教婚姻的進化意義,也就可想而知了。【此段敘述男人特權進化的高級階段,男人通過舊式的婚姻對女人實施特權,女人在禮教的束縛下,只能三從四德,從一而終,而男人卻可以三妻四妾甚至尋花問柳。】

至於男人會用「最科學的」學說,使得女人雖無禮教,也能心甘情願地從一而終,而且深信性慾是「獸慾」,不應當作為戀愛的基本條件,因此發明「科學的貞操」,──那當然是文明進化的頂點了。【此段敘述男人特權進化的頂級階段,通過思想教化給女人洗腦,使女人甘心情願為奴為妾,而沒有絲毫不公、不甘的念頭存在。】

嗚呼,人──男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此段總結前文,表達感慨:人區別於禽獸之處,往往都是高於禽獸的地方,而男人特權的進化,雖有別於禽獸,卻連禽獸都不如。】

自註:這篇文章是衛道的文章。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六日《申報·自由談》,署名旅隼。

② 「知有母不知有父」:指原始共產社會雜婚制下的現象。《呂氏春秋·恃君覽》中有關於這種現象的記載:「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

③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他曾助武王滅商,並輔成王執政,對周代典章制度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舊傳「六經」中的《禮經》(《儀禮》)為周公所作,或說是孔丘所定;其中關於婚禮的詳細規定,長期影響着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

④ 「只在心裡動了惡念,也要算犯姦淫」:語出基督教的《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五章:「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