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水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濰水狐》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濰邑李氏有別第[1]。忽一翁來稅居[2],歲出直金五 十[3],諾之。既去無耗,李囑家人別租。翌日,翁至,曰:「租宅已有關說[4],何欲更僦他人?」李白所疑。翁曰:「我將久居是;所以遲遲者, 以涓吉在十日之後耳[5]。」因先納一歲之直,曰:「終歲空之,勿問也。」 李送出,問期,翁告之。過期數日,亦竟渺然。及往覘之,則雙扉內閉,炊 煙起而人聲雜矣。訝之,投刺往謁。翁趨出[6],逆而入,笑語可親。既歸, 遣人饋遺其家;翁犒賜豐隆。又數日,李設筵邀翁,款洽甚歡。問其居里, 以秦中對[7]。李訝其遠。翁曰:「貴鄉福地也。秦中不可居,大難將作。」 時方承平[8],置未深問。越日,翁折柬報居停之禮[9],供帳飲食,備極侈 麗。李益驚,疑為貴官。翁以交好,因自言為狐。李駭絕,逢人輒道。
邑紳聞其異[10],日結駟於門[11],願納交翁,翁無不傴僂接見[12]。 漸而郡官亦時還往。獨邑令求通,輒辭以故。令又托主人先容,翁辭。李詰 其故。翁離席近客而私語曰:「君自不知,彼前身為驢,今雖儼然民上[13], 乃飲䊚而亦醉者也[14]。仆固異類,羞與為伍。」李乃託詞告令,謂狐畏其神 明,故不敢見。今信之而止。此康熙十一年事[15]。未幾,秦罹兵燹[16]。 狐能前知,信矣。
異史氏曰:「驢之為物,龐然也。一怒則踶趹嗥嘶[17],眼大於盎[18],氣 粗於牛;不惟聲難聞,狀亦難見。倘執束芻而誘之[19],則帖耳輯首[20], 喜受羈勒矣。以此居民上,宜其飲糙而亦醉也。願臨民者[21],以驢為戒, 而求齒於狐,則德日進矣。」
翻譯
濰縣李姓家有一所別墅。忽然一個老翁來租賃房屋,每年出價五十兩銀子,李某應許了。老翁走後就沒有音信,李某囑咐家人向別人出租。第二天,老翁來了,說:「租房子的事已經談妥,怎麼要改租給別人呢?」李某說明了自己的懷疑。老翁說:「我要長久住在這裡,所以遲遲沒來,只是由於所選的搬遷吉日是在十天之後罷了。」於是先交納一年的租金,說:「整年空着,你也不要過問。」李某送老翁出門,問明遷入的日期,老翁告訴了他。過期好幾天了,也竟沒有音信。待去探看,原來門從裡面關着,炊煙升起而人聲雜亂。李某為此驚訝,遞上名帖去拜訪。老翁快步而出,把李某迎接進去,談笑可親。李某回家後,派人把禮物送到老翁家;老翁對來人犒勞賞賜也很豐厚。又過幾天,李某設宴請老翁,親切融洽都很歡快。問老翁的家鄉,老翁回答是陝西中部。李某因距離之遠感到驚訝。老翁說:「你的家鄉是福地。陝西中部不可以居住了,大難將要發生。」當時正太平,李某放過這話而沒有深問。過了一天,老翁寫請帖回報房主的禮遇,提供的飲食、環境,都非常奢華美麗。李某越發吃驚,懷疑老翁是貴官。老翁因與李某交往甚好,就說自己是狐狸。李某驚詫極了,遇到人總是說起。縣裡士紳聽說這奇事,以至狐翁那裡每天車馬盈門,都願意和狐翁結交,狐翁對來者無不恭恭敬敬地接待。漸漸郡里的官員時常和狐翁往來。唯獨縣令求與狐翁交往,狐翁總是託故推辭。縣令又托房主人事先為之疏通,狐翁又推辭了。李某追問推辭的原故。狐翁離開座位貼近客人而小聲說:「你自然不知道,他前身是驢,今天雖然大模大樣地高居民上,畢竟是個吃麵餅也醉的東西。我本不同於人類,但也羞於與他為伍。」李某便假託狐翁的話稟告縣令,說狐翁畏懼縣令的神明,所以不敢見他。縣令相信了這話就打消了見狐翁的念頭。這是康熙十一年的事。沒過多久,陝西遭到兵火之災。狐能預測未來,是真的。
異史氏說,「驢作為一種動物,可是個大東西。一發怒就踢蹬嗥叫,眼瞪得罐子大,氣喘得如牛粗;不僅聲音難聽,樣子也難看。假若拿一捆草來引誘它,它就俯首帖耳,高高興興受籠頭韁繩的束縛了。讓這東西高居人民之上,該當它吃麵餅也醉呀!惟願當官治民的,以驢為借鑑,而求與狐翁交往,德行就每天都有進步了。」
賞析
濰水狐翁與《九山王》中的狐翁經歷相似,而遭遇結局卻完全不同,這和狐翁所選擇的房主有很大關係。一個殘忍陰毒,一個寬厚仁和,正如但明倫所說:「此狐與彼狐之事同,此李與彼李之心異。彼則心知其狐而陰害之,此則自言為狐而益親之。」在蒲公筆下,狐女大多是年輕艷美而多情,狐翁則富於閱世經驗而多禮。這罩的濰水狐翁不僅禮數周全,長於與人相處,而且他還是一個誠實無欺的人,當房主與他「交好」以後,他直言相告自己的異類身份.行為顯得坦蕩磊落。更為可貴的是,他還有着耿介的傲骨和嚴格的善惡標準。對於『般願與「納交」的人,狐翁廣為交接,無不禮數周全.但對邑令的多次「求通」.則屢隧柑辭不見。原來,他看不起邑令「飲*詛而亦醉」.見錢眼開.全無廉恥的狗彘行為。雖然對方是管束一方的朝廷命官.他也「羞與為伍」。只不過他很注意拒絕的方式.」辭以故」.既堅持了自己的德操標準,又不致激怒對方,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農現了他處事老成圓熟,儼然一富於閱歷的人世老翁形象。至於「能前知」.共爭「後妥H」則更是他作為異類的專長,在對邑令本質的認識}:.這一點也起了重要作用。[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