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泥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泥鬼》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余鄉唐太史濟武[1],數歲時,有表親某,相攜戲寺中。太史童年磊落[2], 膽即最豪。見廡中泥鬼[3],睜琉璃眼,甚光而巨;愛之,陰以指抉取[4], 懷之而歸。既抵家,某暴病,不語移時[5]。忽起,厲聲曰:「何故掘我睛!」噪叫不休。眾莫之知,太史始 言所作。家人乃祝曰:「童子無知,戲傷尊目,行奉還也[6]。」乃大言曰:「如此,我便當去。」言訖,仆地遂絕。良久而;問其所言,茫不自覺。乃 送晴仍安鬼眶中。

異史氏曰:「登堂索睛,土偶何其靈也。顧太史抉睛,而何以遷怒於同游?蓋以玉堂之貴[7],而且至性觥觥[8],觀其上書北闕,拂袖南山[9],神 且憚之,而況鬼乎?」

[1]唐太史濟武:唐夢賚,字濟武,別字豹岩。淄川人。幼從父曰俞習古 文。順治五年舉人,六年進士,授庶吉士。八年,授翰林院檢討。九年罷歸, 年未三十歲。晚年卜築淄城東南之豹山。著有《志壑堂集》三十二卷。見《淄 川縣誌》。太史,三代為史官、歷官之長。明清時史職多以翰林任之,故稱 翰林為太史。

[2]磊落:灑脫不拘。

[3]廡(wǔ午):堂屋周圍的走廊,或兩旁的廊屋。廟中正殿供尊神,走 廊和廊屋塑眾神及鬼卒。

[4]抉(jué決)取:挖取。

[5]移時:底本作「時移」,「移」字側出, 當系誤乙。此據鑄本正之。

[6]行:即將。

[7]玉堂之貴:指唐夢賚曾為翰林院官員。玉堂,宋代以後翰林院的代稱, 因宋太宗曾手書「玉堂之署」四字匾額懸於翰林院而得名。

[8]觥觥(gōng g ōng 公公):剛直貌。《後漢書·郭憲傳》:「帝令兩郎扶下殿,憲亦不拜。 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也。』」

[9]上書北闕,拂袖南山:唐 孟浩然《歲暮歸南山》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 故人疏。」此藉以說明唐夢賚是因上書論政而辭官歸隱。順治八年,唐為翰 林院檢討。順治命翰林院譯述南宋道士偽作的《文昌帝君陰文》,唐上疏切 諫,以為:「曲說不典,無裨大化;請移此以輯聖賢經世大訓。」疏留中不 下。九年,唐乃請急歸葬。旋以糾彈某給事,忤當道意,遂罷歸。拂袖,謂 決計辭歸。

翻譯

我家鄉的唐濟武太史,幾歲時,有個表親帶他到寺院玩耍。太史童年膽子很大,見廊中的泥鬼,怒目圓睜,琉璃眼球閃閃發光,非常喜歡,便偷偷地挖出琉璃眼球,藏到懷裡回了家。

到家後,那位表親突然得病,不能說話。過了一會兒,他忽然站起來厲聲說:「為什麼挖去我的眼睛?」叫嚷不休。眾人都不知是怎麼回事,太史才講了他挖眼睛的事。家中人聽後趕快禱告說:「孩子年幼無知,傷害了您尊貴的眼睛,我們馬上就去奉還給你。」話音剛落,那位表親便大聲說:「這樣,我該走了。」說完就仆倒在地,昏了過去。過了很久,他才慢慢甦醒過來。問他剛才說了些什麼,他茫然不知。於是家人連忙將琉璃眼球送回寺院,安到泥鬼的眼眶中。

異史氏說:登堂所要眼睛,這個泥鬼為何如此靈異呢?看到唐太史挖眼睛,而為什麼遷怒於他同游的表親呢?那是因為唐太史身為翰林,性情剛直,看他因上書論政而辭官歸隱,神靈都忌憚他,何況是一個泥鬼啊![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